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半,在广东佛山市的一个市场,2岁女童小悦悦不幸相继被两辆车碾压。在小悦悦被撞之后,两辆车均逃逸,有18位路人曾经过现场,但都未施以援手。小悦悦在冰冷的马路上躺了足足七分钟,最后被一名拾破烂的阿婆抱到路边。当小悦悦被送往医院时,已经脑死亡。八天之后,小悦悦离世。
现代媒体对这一事件以文字和视频予以报道后,议论几乎沸反盈天,大家在对小悦悦的遭遇深表同情的同时,除了认为应当追究肇事逃逸司机的法律责任之外,或谴责冷漠的过路人,或追究小悦悦父母疏于看管的责任,很多人主张我国应当立法,惩罚那种见死不救的行为。
1964年的吉诺维斯事件
其实,这样的事件,在美国也曾发生过,美国人把它叫做社会冷漠事件。过去几十年,美国发生过多起让人心酸的社会冷漠事件。最有代表性的是凯蒂・吉诺维斯在纽约被人谋杀的案件。
1964年的一个夜晚,29岁的凯蒂・吉诺维斯在回家的路上被人袭击。行凶者先是用刀捅向吉诺维斯,然后了她。尽管住在周边的许多人都听到了吉诺维斯绝望的呼救声,但他们无动于衷。当后来吉诺维斯被人发现并送往医院时,她已因伤势严重离开了人世。
两个星期之后,《纽约时报》刊登了这起案件,称当晚虽然有38名邻居听到吉诺维斯的呼救声,但他们全部选择了沉默。这起事件引起纽约乃至全美国的轰动,人们开始质疑美国人的道德观。很多市民开始埋怨美国大城市变得冷酷无情,人与人之间不再有过去那种守望互助的意识。
在吉诺维斯事件之后,一些心理学医生做了大量调查。他们发现,围观者越多,人们上前伸出援助之手的可能性就越低,因为他们相信总会有其他人挺身而出。
也许是这一事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据说纽约到最近为止,仍然有这样的社会冷漠事件发生。
2008年的老年版“小悦悦”事件
2008年5月30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的公园街区,78岁的老汉托里斯被一辆本田车撞倒在路上,血流一地。此前,他刚去街边小店买了牛奶,准备过街回家。不料,一辆本田车追着一辆丰田车飞速驶来,从他身上碾压过去,一路飞奔逃逸。
随后,9辆汽车从老托里斯的身边驶过,但却没有人下车查看老人的情况。路边的行人目睹了事故之后也无动于衷,其中一些人走上前去但都没有靠近,更没有人去阻挡路上驶过的车辆,避免老人再次被压。直到一分半钟后,一辆巡逻警车从事故现场经过,才将老人送到医院。后来,医生诊断说,托里斯颈部以下瘫痪,即使救回了性命,这辈子都难以离开医院。
这一事件,几乎与我国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如出一辙。
几天后,哈特福德市警方公布了“天网”拍下的视频,迅速传遍全美。大家都在谴责肇事者和路人的冷血。
事情传开之后,哈特福德***迅速表示这段视频并不完整,根据当时911的报警记录,一共有4个路人报警,有人叫救护车,也有人向警方详细地描述了肇事车辆的外形和逃跑方向。但事后,与此事有关的人士接受采访时,都说出一堆未去救助的理由,但无疑,这其中有的人确实自私而冷漠。
哈特福德警察局长罗伯特是本地人,对于老托里斯的遭遇,他感到极其愤怒,他公开发表讲话说:“人们怎么会这么没人性,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我们的心中好像不再有一个道德罗盘。什么都变了。”
当地报纸随即在头版显著位置用了“毫无人性”这样的标题。自此,在哈特福德开始了一轮“寻找灵魂”的大辩论。地方论坛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读者评论,其中不乏攻击性言论。罗伯特的言论赢得了从市议员到普通百姓的认同,他们都认为罗伯特说得对,这个城市需要重新寻找良心。
2008年,事发之时,许多媒体都连篇累牍地报道了此事。但是,这个事情并没有因为风头一过而立马走出当地媒体的视线。除了在自己的地方网站上组织起连市长都喊吃不消的大讨论以外,媒体也及时报道老托里斯的情况。
2009年5月11日,老托里斯逝世。当地媒体的标题是:《托里斯走了,现在,你还会袖手旁观吗?》。也就在当月,犯罪嫌疑人被捕。
随即,当地媒体在一年之后重新访问了民众,想知道这件事情对他们的道德观有什么改变。一位女士说,她与朋友们经常谈论这个话题,但是她认为人们没改变,昨天那样做的,今天还会那样。但是,另一位女士却说,自己在市中心看到有位老奶奶突然倒下,所有人都停下脚步帮忙。
哈特福德市长专门召开记者招待会表达了对托里斯一家的慰问,在他的支持之下,2008年夏天,哈特福德多了两个全新的组织――“哈特福德犯罪阻止者”和“哈特福德关爱者”。当地媒体评论说,“这都是老托里斯留下的‘遗产’”。
“哈特福德犯罪阻止者”的建立是由当地社会名流提供了1万元的奖励基金。这个机构会为举报犯罪者提供至少1000美元的奖励,并且能够为他们保密个人资料。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碾压老托里斯的真凶最终归案。据说一开始他死不认罪,却被他女朋友继父的表妹所举报。值得一提的是,警方在公布举报电话的那个周末就接到了100多个电话及来信。
在哈特福德,由于强大的舆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府的介入,也许已经为避免此类社会冷漠事件奠定了好的基础。
让好心人免责的《好撒玛利亚人法》
其实,在中外的“小悦悦”事件中,都有人是因为怕惹事才不敢施以援手。在美国就发生过施救者反被赖上的事情,比如,一些美国人有过在长途公路上救援他人反被讹赖的经历。最轰动美国社会的一件事发生在2004年万圣节时,加州女子丽莎好心地从一辆即将爆炸的事故车中拽出伤者,但伤者在车祸造成瘫痪4年后丽莎救助时用力过度,导致她瘫痪,因此要丽莎对其瘫痪负责。值得庆幸的是,加州议会2009年6月紧急通过《好心人免责条例》,才使丽莎免受控告。
实际上,在加州出台《好心人免责条例》这样的新法案前,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有一部实施已久的法律――《好撒玛利亚人法》。该法源于《新约圣经》中的一个寓言:有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受重伤后躺在路边,结果只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路过时不顾教派隔阂,救助了犹太人。在西方很多国家,“非专业的急救人员”被称为“好撒玛利亚人”,专指有慈悲与人道之心的人。《好撒玛利亚人法》对陌生人对受伤者进行紧急医疗抢救中出现的失误,给予法律责任上的赦免。这种情形必须是在紧急事件发生现场,而且这种救助是无偿的。但《好撒玛利亚人法》并不是“见义勇为法”,也不是“惩罚见死不救者”的条文,它主要是打消了旁观者由于害怕无意伤害被救者或施救失误而受到的犹豫心理,可以唤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的“小悦悦”事件最终会走出怎样的轨迹呢?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并期待有关法规的诞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美国版的小悦悦事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