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是一片大树参天、芳草茵茵的绿地,其间喷泉飞溅、雕塑矗立,还有小鹿、松鼠等动物不时出没;草坪上有嬉戏的少男少女奔跑追逐,林荫下有年迈的老人悠然漫步;一对妙龄青年正在亲友的簇拥下举行婚礼,洁白的婚纱衬映着两张容光焕发的甜蜜笑脸;不远处,成片的别墅群影姿绰约、迤逦起伏……的确,倘若不是事先得知,谁又能想到呢,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竟然是美国的墓地。
无论在美国或者加拿大,很多墓地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有的甚至比城市的历史还长。面积有几百英亩的,还有一千英亩以上的,但无论规模多大,无论是处在山里还是沙漠中,这些为逝者构筑的栖身之所,都会被生者装点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成为那一带民众常来常往的休闲中心,毫无隔阂和避讳。这一与中国墓地截然不同的情形,源自他们的墓地文化和殡葬理念。
敬重但不避讳逝者
“埋葬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当时实际的卫生问题,还提供了一种途径来反映人性和命运。墓地连接着现在与过去。”对于那些不能再和我们在一起的我们所爱的人,那些可敬的人,以及我们并不相识的人和从来不是他们生活一部分的人,“墓地鼓励这些记忆,提供一个与历史连接的方式。墓地挑战着人们的灵魂。”
这,就是美国人对于生与死、现在与过去的思考。
洛杉矶林茵公墓的创始人伊顿・休伯特是美国这一墓地文化的重要倡导者。林茵纪念公墓创建于1846年,创始人伊顿・休伯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死亡是很正面的事,主张墓地应该是正面的文化财富。他认为, “谁愿意被遗忘?”“精神比物质更重要。”他在1917年就构思了“纪念公园”计划,变换了墓地被经营和被社会关注的方式,他认为, “墓地代表着国家和家族的历史,是艺术和建筑的珍藏品,是以及精神观念的陈列。”他还从哲学的角度提出墓地最重要的功能是挑起对社会传承的重任。他认为: “纪念公园不同于普通公墓就如阳光不同于黑暗,永生不同于死亡。要把纪念公园建成新老情侣们喜欢散步,观赏落日余晖,筹划未来或回忆过去的场所,画家们可以在这里研究写生,老师可以领着学生来观看书本里读到过的东西,悼念和宽慰得到强化,因为这是上帝的花园。”林茵公墓有一幅30英尺×15英尺的巨型彩绘玻璃画《最后的晚餐》,那是由意大利人耗时七年创作的,伊顿・休伯特认为: “这幅画将丰富并提升参观者的艺术感知,通过重温那些曾经在母亲膝盖旁就知晓的真理,使参观者成为更好的人。”
美国一般民众对公墓、殡仪馆是不忌讳的,在这里死者与生者的距离很近。 “距离”是一个很有魅力的概念,能丈量出一个民族对于逝者的尊重,对于生命的礼赞。美国、加拿大一些殡仪馆火化间旁有休息室,客户在此待取骨灰。里面铺设着地毯,摆放着沙发、茶几、咖啡壶、鲜花,温馨如同寻常百姓家的卧室。休息室的沙发距离火化炉只有一两米的距离,火化炉的炉门用皮革包裹着,看上去难以想象出这里面会是火化炉。葬礼仪式的基调是感恩,美国、加拿大人称“庆祝生命”,意思就是说,亲人们在葬礼上集合在一起,回顾死者的一生,是来感激死者曾经和大家生活在一起,感激人生一世度过了很多好时光,感激生命的宝贵。所以在葬礼上,一般不刻意表达悲伤,避免悲痛欲绝的嚎啕大哭,而是一种感慨万千的伤心和感激。
美国式“***陵园”
华盛顿的阿灵顿公墓入葬了美国南北战争以来的三十多万***人。阿灵顿公墓位于华盛顿西南的山坡上,俯瞰着美国***所在地五角大楼。起始于林肯纪念堂前的是阿灵顿纪念大桥,通过华盛顿纪念碑连成一线,象征着战争后南北重聚为一体,设计者认为“这是国家的不可抗拒的命运”。轴线穿过波托马克河,经过纪念大道的中心,清晰可见的深暗色的石子路尽头是位于阿灵顿公墓人口的妇女纪念堂,接着走上山坡,经过肯尼迪墓,最后来到阿灵顿宅屋。这条景观线的意义象征着民主主义的精神通过大桥传递给城市中的人们,而这一切是勇敢的前人用生命创造的,这是阿灵顿国家公墓传递出来的信息。无论对于埋葬在这里的人还是来这里访问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真正象征着荣誉的地方。漫步穿越在公墓的小路上,望着墓碑上的名字,可以回忆许多重大战役战斗的场景,找到往事的记忆。无论是高贵的总统、著名将领,还是普通士兵,在这里都记载着他们的荣誉。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墓碑上刻着他就职演说中的一句话:“……历史将作为我们行为的最后裁判”;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士兵的石棺上有写于1921年的题词: “美国士兵带着荣誉长眠于此”;另一个墓碑上写着“一个光荣的美国士兵休眠在此处,上帝知道他的名字”。墓区里有公交车可送游客到墓区各处,墓区盥洗室的水龙头流出的是温水。有书店,出售的是人葬者如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第一次世界大战美***总司令约翰.・潘兴将***、二战英雄奥迪・墨菲和美国前国务卿乔治・马歇尔的著作、传记和影像制品。有展览馆,我们考察的当日,看到了阿灵顿公墓专门展出的以人葬的女飞行员为主题的展览,她们中有些是二战的英雄,英姿飒爽,宛如昨日。这种以人葬***人为主体的展览在墓区内经常不断地进行,使历史的连接生动而又直观,发挥了很好的缅怀励志的教育作用。
阿灵顿最为著名的纪念碑和旁边的无名墓地建于1921年,用于纪念为国家牺牲的无名***。美国陆***第三步兵团的战士每天在这里围绕着大钟站岗,哨兵沿着无名墓地走2l步,然后停顿21秒,转身,返回,每小时换岗,从3月到9月则改为每半小时换岗。
在阿灵顿举行葬礼是美***给予的最高荣誉。当葬礼举行的时候,阿灵顿的旗帜升起来,不同肤色的士兵守护着用美国国旗遮盖好的棺木,伴随着乐队演奏的乐曲,仪仗队由四匹高头大马拉的华丽肃穆的马车组成,庄严前进,在棺木放下之前,葬礼鸣***队朝天空放三次排***。***葬仪式结束后,抬送灵柩人员将覆盖灵柩的国旗叠好,赠给死者的眷属。阿灵顿公墓不仅是美国为国捐躯者的安葬地,也是人文与自然相映的游览地,更是美国国家利益至上的教育基地。每年大约有400万游客到此参观。
越战陵园是一道长达492英尺的倒“v”字形纪念碑,碑身是简洁深黑、光可鉴人的花岗岩,上面镌刻着五万多个在越战中阵亡的将士名字。“V”型碑体,像一座三角型墓穴的两侧,又像两条长臂向外延伸,一侧指向林肯纪念堂,一侧牵着华盛顿纪念碑,把***战争、南北战争和越南战争这三场美国历史上发生过的震撼全国并引起重大分歧的战争联系在了一起,呼吁世人思考它们的意义。整个碑墙被置于大片的草坪中,绿地衬托碑体,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象征难以愈合的战争伤口。没有一点雷同的痕迹,没有任何特别的雕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
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有战争、死亡和生存。越战陵园的设计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公开艺术竞赛,共收到1421件设计***,由八位享有名望的艺术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经过层层筛选,1026号作品最终脱颖而出,荣获首奖――设计者就是年仅21岁的耶鲁大学女生林缨。消息传出,立即在社会上掀起轩然***,赞扬与批评、支持与攻击相并而来。首先是林缨的亚裔身份受到种族主义分子和一些越战老兵的激烈抵制,认为“美国人的纪念碑,绝对不能让一个亚洲人来设计!”更何况,林缨还是一个越战开始时尚未出生的、 “幼稚”、“无知”的女大学生。这场轩然***,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极大关注,为求得公平,艺术界与建筑界知名人士决定将参赛的所有作品再度重审。结果,全体评审员一致认为,林缨的作品确实是最好的。它虽然无宏伟的外观,也没有豪华的装饰,可是却以其朴素、简洁、庄严,产生出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当人们面对黑色花岗岩碑体,细读上面名字的时候,犹如面对明镜,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影子,作为活着的人,在这一瞬间会自然而然地从内心与死者进行交流,进行反思,从而获得感情上的升华。时间是最好的证明。越战纪念碑建成后,每年都有200多万美国人来到这里,祭奠那座带着体温的倒“V”字型建筑,人们亲吻、抚摸着碑墙上战友和亲人的名字,安慰魂断他乡的亡灵。一位越战老兵说:“这是一个能静静地吊唁我的朋友的地方,它帮助我平静地接受历史上的一些痛苦片段。”1995年,关于林缨和她的越战纪念碑的纪录片《坚强清晰的视觉A Strong Clear Vision》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2007年,越战纪念碑被列为美国人最喜爱的十大建筑之一,而作为设计者的林缨也因此被载入美国历史。
在华盛顿市中心还建有韩战陵园。韩战陵园是一组冷色调的美国士兵的雕像,在颂扬美国***人为国捐躯的同时,好像也在诠释着美***当年驻韩总司令克拉克的一句话, “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所有被葬在这里的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曾经效忠于国家,国家为这些国家公墓出资埋单。它们与阿灵顿公墓一起向全球播散着一个信息,美国人民在向什么人致敬。
多样化的殡葬服务
美国、加拿大种族众多、各异,有人戏说,在纽约的人群中随意圈定100个人,就有10个以上民族。一般民众死后都希望得到较体面的安葬。一个追悼会可以复杂也可以简单,可以传统也可以不传统,根据个人量身定做,个性化色彩很浓,这样的社会条件对殡葬机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加拿大多伦多的奥格登殡仪馆,是一家普通的殡仪馆,但它可提供九个不同大小的***气温控制的参观室,三个***的休闲室为亲友会面,两百个座位的小教堂,闭路电视和音响设备通达每个房间,方便残疾人的电梯通到每层楼,有一系列临时骨灰保存设施,遗体的运送也很便捷,很多地方都采用了电子控制的升降器。
美国、加拿大殡葬服务业是商业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殡葬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经营管理采用的是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私有化的企业管理方式,受社会歧视也较小,很多墓地和殡仪馆都是几代人在那里接续经营,被人称为殡葬世家。美国人也重视丧事简办。墓地里既有墓葬,也有壁葬、草坪葬、集体葬和其他各种葬式。肯尼迪是死在任上的美国总统,他的墓除了有一支长燃的气体火炬外,朴实无华。在美国去世的夫人***,也与普通人一样安葬在纽约芬克里夫公墓的壁葬室里,以美国的经济条件来衡量,是不奢华的,与普通人的悬殊并不大。美国人从上世纪以来普遍使用的是卧碑,卧碑从局部来看是简化了,但从整体来看保证了大环境的通视性,便于绿化,节约石材,用时尚的话来说就是很低碳,使墓区辽远、清新、肃穆,展现出一种和谐自然的生态美、庄严的人文美。
人类学将殡葬的出现作为文明的起点,认为尊重死者是人类的基本道德,也是培养其他道德的出发点。对死者的尊重程度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美国\加拿大墓葬文化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