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桂冠的州城镇,坐落在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城东南8公里处。与闻名遐迩的“灵山佛都”鸡足山一起,被誉为“热区宝地”宾川的点睛之笔。
宾川是一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宝地。与宾川县城新区紧紧相连,曾出土过大量碳化稻谷的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羊村遗址,距今约有4000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整个大理地区发现的比较早的新石器时期人类遗址。而州城则是宾川历史文化第一名镇。据宾川本土历史文化学者赵应宝先生近年撰写的《宾川古代史话》记载,距今州城镇西北3公里左右的古城山,是大理古代六诏时期的越析诏遗址所在地。
州城镇,自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兴盛至今。“东枕蟠龙,南襟洱海,西屏鸡足,北带金江”的州城镇,位居宾川坝子的腰部,扼南北之要冲,是古往今来的重要通道和驿站。现在,全镇尚保存文物古迹18项,碑刻15通,古树名木9株。雄峙于古城中的文庙及武庙,是有名的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薰桥(含周官营红***标语),是大理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钟鼓楼、知***桥、济川桥、笔山书院、州城古城墙、川庙等六处,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文物古迹众多的古城,是大理直至云南设州置县最早的地方之一。明、清两代在这里设过州府,州城由此得名。因这里曾出现过白霞焕彩的奇景,又一度被称为“白霞城”。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在此设宾川县府。1956年,宾川县城由此北迁石榴村,1958年迁牛井。1999年12月至今,这里为宾川县州城镇。2001年,被命名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又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从明、清时期开始,直到民国年间,古镇州城均是宾川县境经商贸易的中心。那时,城内众多商号,达官显贵、书香世家的深宅大院,与乡村殷实人家所建私宅成片相连,规模宏大。
据清朝雍正时的《宾川州志》载:州城古城“初筑时――取坐东向西,乙山辛向,周四里三分,高一丈五尺,四门:东曰迎晖,南曰永安,西曰西成,北曰柔远,计垛口一千二十”,后将“永安”改为“南蕙”。四门之上建有城楼,南北二门外各有月城,城四角各有角楼。城墙曾在清朝、民国年间多次维修。州城古城为正方形棋盘式格局。十字街中心,建有结构精巧、庄重大方的三重檐攒尖顶亭阁式钟鼓楼(又名宾兴楼),高约23米,中立四棵合抱柱,每方有券形拱石洞一道,贯通四条主要街道。一二层为四方形,三四层收缩,呈八方形。钟鼓楼雄居于全城正中,与分布于全城四面八方错落有致的文庙、武庙、城隍庙、忠烈祠、报国寺、文昌宫等遥相呼应。古城内的忠烈祠与笔山书院,文庙、武庙与天主教堂,观音阁与文昌宫、报国寺等呈组团规模布局,充分体现了古代城镇建筑规划中“人神共治”、“众教合一”的文化内涵。
现在,古城东、西、南、北四条街道仍保持着古道风貌,古民居铺面分列两侧。整座城池基本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古城格局,古风犹存。在云南省众多乡镇中,古城风貌保持如此完整的为数极少。
如果说州城古镇是中国历史古镇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那么,州城古镇的文庙、武庙古建筑群,则是今天州城最为夺目的宝石。文庙、武庙位于州城古镇西南部,始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明嘉靖及清康熙、雍正、嘉庆、同治、光绪年间,曾多次进行添建和维修。这是云南省现存建筑规模较大,建造体制较为规整,建筑艺术十分精湛,极富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群。对研究明、清时期云南的建筑和宾川的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文庙、武庙如此相连建造,全国鲜有。2006年,文庙、武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坐东向西,面对笔架山,为四进中轴式建筑,占地11000多平方米,由照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后宫(又称崇圣祠、启圣祠)及南北两庑,名宦乡贤祠、金声玉振坊等梯级建筑构成。棂星门为三开间牌楼式歇山顶建筑,两侧有月墙,檐下绘有山水、花鸟***案,极尽工匠之巧妙,令人赞不绝口。大成门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大成殿为五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檐下施斗拱。后宫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正面檐下施四跳雕花斗拱,二层四周以木板围合,上面有彩绘山水、花鸟***案,檐下四面均施以雕龙斗拱。南北两庑为单檐硬顶建筑,或危楼高阁,栖凤盘龙;或草木葳蕤,烟聚萝缠;或小井石栏,曲径通幽。虽年久失修,但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的青蓝点金或各种贴金彩画,仍然依稀可辨,不难想象昔日色彩鲜明、宏伟壮丽的情景。各院之间,以特色各异的砖砌门洞(月亮门)相通,形成曲折迂回、层层深入、别有洞天的效果。无论你置身文庙的哪一个角落,都会油然而生寻古探幽之情。棂星门和照壁之间,有一块数丈方圆的空地,是当年泮池所在。穿过棂星门就是排排庙宇,大成殿正中供有孔子牌位,两侧配供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贤牌位及十哲牌位。两庑中供有七十二贤牌位。棂星门外,南北各有一道高阔的木档大门,门外两边各立两块石碑,上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八个大字。整座文庙建筑群,风格纤细秀丽,匠心独运,充分体现了谨严、文雅的儒家文化气质。
武庙坐北向南,与文庙合成“丁”字型建筑群格局,占地9000多平方米,为一进三院,由大门、照壁、二门、中堂、大殿等建筑按梯级建造构成。大门为相对的东西两门,取单檐歇山顶建筑形式。照壁正对二门,长40米,高13米,厚1.2米,檐下施砖雕斗拱,布彩绘山水、花鸟***案。如此巨大的照壁,堪称全省之最,全国罕见。二门建于台上,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正面檐下施四路斗拱,两侧各有厢房。庙内供关羽、岳飞二贤牌位。整座武庙建筑群,风格大开大合,粗犷雄浑,颇显沙场将帅的威武风骨。
在州城古镇,还有一处特别值得关注的文物古迹,这就是位于古城南门外的南薰桥。最初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长17米,宽4米,为单孔石拱桥。其上建有屋脊长廊,两侧装有护栏,紧贴护栏设有长条形座凳。长廊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四周林荫蔽日,薰风宜人。桥头的牌楼上有宾川籍老红***赵■中将亲笔题写的桥名。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红二六***团,在***、、肖克、关向应的率领下,遵照红***总部“北渡金沙江、会合四方面***北上抗日”的指示,由贵州盘田进入云南。4月20日晨,红***为和平过宾川城(即州城),派出谈判代表与守敌谈判。然而,红***谈判代表刚踏上南薰桥,守敌竟公然向谈判代表开***,红***英烈血洒南薰桥。红***为抗日北上,发起了攻城激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颂歌。据说,这是红***长征过云南最惨烈的一次战斗,红***共毙敌178人,伤敌129人,俘敌300余人。今天,南薰桥和当年红***在桥畔周官营李■家墙壁上题写的标语“打倒***的南京***府!红二***宣”,依然保存完好。
值得一提的文物古迹还有多处。位于镇西北2公里处小山后村的知***桥,又名五孔桥,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桥全长105米,宽8米,高约9米。原为五孔石拱风雨桥,现桥廊已废。位于镇西南1公里处大罗城村西面的济川桥,又名大罗城桥。始建于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重修为三孔石拱桥。桥长40米,宽5米,高约7米。位于镇西街的笔山书院,因背倚钟英山,取“钟灵毓秀”之意,故原名育英书院。清雍正四年(公元1723年)重修,又因其面对笔架山而易名为“笔山书院”。现为宾川一中所在地,尚存讲堂、南北厢房、过厅等建筑。位于镇西北角的州城古城墙遗址,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城墙周长2000多米,高约5米,宽2.3米。现存城墙长约120米,基础高约1.5米,由条石支砌,基础之上用土和卵石夯成,以青砖包砌。位于州城东南角的川庙,又称四川会馆。现尚存大殿、南北厢房、门楼等建筑,其对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宾川对外经济往来有一定的价值。
历史的烟雨早已飘逝得不见踪影,留下来的是历久弥新的文明。今天,沐浴着新时代春风的州城古镇,正在轻轻撩开她身上的历史烟尘,向世人展示出她古木逢春的绰约风姿。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