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团队精神是当代高中生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指标。当前高中生的团队精神相对淡薄,同学之间不能做到团结友爱互相包容、参加集体活动(包括课内外活动)表现不积极,遵守集体规范的意识欠缺,这都反映出当代高中生团队精神缺失,对高中生的成才形成负面影响。为此,学校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行为管理、日常生活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引导与锤炼,以帮助高中生早日形成良好习惯,茁壮成长。
[关键词]高中生;团队精神;道德教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要求学生要“乐于合作和交流”。《纲要》中指出,探究能力和方法的习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科学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学习主体的合作与交流。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单靠个人能力来解决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更多的成果是靠“集体大脑”,而创新人才将以一种团队的形式体现出来。为此,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高中生,已是基层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团队精神的内涵
团队精神是指一个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通过主动调节群体内部的矛盾和行为,而呈现出通力合作、一致对外的精神面貌。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把团队精神理解为团结、合作,用“团结精神”、“合作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团队意识”等词来代替团队精神。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 自愿并主动与他人合作, 共同努力奋斗的意愿和作风, 其核心是团队观念和合作精神。它是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是显现团队所有成员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士气,是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
二、当前高中生团队精神的现状
根据相关方面的调查,当前高中生团队精神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其主要表现是:
(一)缺少集体观念
做事总是从自我出发,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对集体的共同目标缺少深刻认识,忽视他人、集体的利益,不愿为集体的事情操心出力,对集体荣誉漠不关心,致使班级和宿舍的凝聚力不强。
(二)同学之间不能做到团结友爱、互相包容
不注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感情的培养,在人际交往中功利性较强,忽视合作,缺少互帮互助的热情。
(三)参加集体活动(包括课内、外活动)表现不积极
高中生在参加学校(含班集体)组织的集体活动不积极,想方设法“溜号”,课堂小组讨论不踊跃,集体活动中不活跃。
(四)遵守集体规范的意识欠缺
在集体中,较多学生做不到令行禁止,不能遵守集体的组织原则、纪律原则及各种规章制度。
(五)重个人发展、轻社会合作倾向蔓延
大多学生比较注意自主性,张扬个性,喜欢我行我素,对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缺乏应有的负责。
三、高中生团队合作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团队精神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
在当代高中生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父母等家庭成员较多的关爱,基本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成长的过程单一,成长的环境单一,成长的模式单一,成长的选择单一,使得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而更注重个人的发展,更关心个人的利益,表现出自私自利、惟我独尊、性格孤僻、缺乏沟通、不善于合作、不会谅解等不良习惯。
(二)团队意识培养在基础教育中的缺失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国教育更强调和考核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过多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针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成绩考核,过分夸大了竞争,学生一心向高考的目标冲刺,若干素质教育的目标被大大弱化,团队精神的培养也相应地淡出,学生对团队精神的了解和学习很少,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
(三)社会环境对高中生团队意识形成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中生的接触面增大,这也对高中生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以个人主义、个人奋斗及自我实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西方思潮和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使部分高中生受到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中融入了不少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凡事必须对自己有利才做,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甚至有部分学生做出损害社会、集体利益的行为。
四、高中生团队精神的培养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团队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合作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英国的德育专家麦克费尔也认为:“一种积极的合作意识是情感被唤起的状况。”学校和广大教师要确立以人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培养团队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教师应注意自已的言行,并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地学会如何做人及如何做事。在课改的进程中,必须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教育理念的转变,课改内容应该及时反映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增添新的章节,通过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课堂教育培育大学生团队精神。
另外,教师也可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分组案例讨论、情景模拟、作业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与团队其他成员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同学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增加学生在学习上的参与度,起到帮带作用,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二)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渗透到行为管理中
班级建设是强化学生团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加强班级建设, 能够有效地增强班级的团队精神。良好的班风有利于班级内的集体成员形成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荣誉感, 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学生会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组织活动, 从而培养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
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活动,强化学生的群体意识。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和参加一些合唱团、演讲社团、舞蹈社器乐社团等,这些社团多是基于高中生兴趣爱好而组建,其成员对群体的情感倾向性较高,因而利用学生社团开展积极健康的活动,强化群体意识,是养成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还应开展各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讲座、交流会、素质拓展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高中生生的团队精神。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较有效地提高高中生的团队精神,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团结协作的能力, 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三)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培育高中生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归根结底就是互助精神,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互助活动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内涵,从而自觉摒弃自私自利、惟我独尊的个人主义作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得以经常交换思想、交流情感、相互关心,在交往中共同体验合作的快乐。在这种团队活动中,在团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下,高中生的纪律与规范意识得到加强,在点点滴滴的行为中孕育和凝聚着团队精神。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增强高中生团队精神
当代高中生多数是从家门到校门,学习、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角色期望值过高。参加社会实践能够帮助他们较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价值,促使学生自觉而有意地适应社会,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与人沟通与交流,培养和提高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弥补课堂教学对高中生团队精神教育之不足。
(五)关爱弱势学生群体
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始终是老师应当关爱的对象。这些弱势学生群体包括家庭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心理不健康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等。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与困难, 制约着他们的成长与成才。辅导老师要从学校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上来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化解他们的困难, 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 高中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它需要通过思想***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引导,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 不断地组织各种增强团队合作的活动来完成。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贾砚林.团队精神[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杨志君.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
[3]林剑.论人的荣誉感的道德价值[J].江汉论坛,2005,(12):68.
[4]方正泉.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J].江苏高教,2006,(5):107.
[5]刘念,李茵莱.论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
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4):22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高中团队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