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已经发生的,改变可以改变的”。这励志言论,今人早耳熟能详,并仍不时提及。但少有人知道它出自19世纪英国文坛巨擘托马斯·卡莱尔。
卡莱尔曾因反民主而遭人诟病,声誉起起伏伏,但仍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最具影响的英国文人。100多年前,他被译介到中国,除其学生辜鸿铭之外,梁启超、、梁漱溟、吴宓等先贤都接触过他的思想,尤其是其英雄观。
卡莱尔因屡屡赞颂儒家文化,又被学衡派创始人梅光迪称作“中国文化的一个西方知音”。他后来长期被视为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代表,遭国人批判,以致其思想,包括他的社会理念,国人依然知之不多、知之不深。
基于西方学人对卡莱尔思想的全面开掘,想必不会有异议的是,卡莱尔堪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发现者之一。19世纪的科技进步、工业***、贸易扩张等合力引发英国社会面貌的结构性变化,卡莱尔在内的诸多学人对周遭显在的变迁进行严肃反思,于其间发现了“社会”。
一如奠定其学界地位的《法国***》所证明,早在维多利亚时代开启之际,卡莱尔已然发现“社会”一词的能指与所指,抑或它所表征的外部世界,出现了脱节,便有了他对英国社会的持续关注与有效诠释。
他出生在一个严格、虔诚的苏格兰加尔文教派家庭,从小浸润在清教主义之中。加之彼时大行其道的英国浪漫主义、德国超验主义的影响,卡莱尔形成以如何维系社会为核心的社会理念。
卡莱尔并不满足于对外部世界或者社会现状的抽象描述,而是像塞缪尔·柯勒律治和T.S.艾略特那样,关注社会理应实现的目标。所以,他一方面反对***治经济学、功利主义意义上的社会观,否定社会基于市场、社会关系维系基于个人利益的观点;另一方面拒绝全盘接受传统的有机社会论,主张社会维系不仅需要伦理纽带,更需要精神或信仰的纽带。这样的社会理念在卡莱尔看来,无疑是社会的精神原则之所在。但令他遗憾的是,在他生活于其间的“机械时代”,这一理念早已荡然不存。
工业***令英国社会日渐为***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所支配,其结果便是“英国状况问题”的出现,如他在《过去与现在》中所言:“生活在无限财富中间的人民却死于饥饿;住在黄金屋里和围在谷仓中间的人民,没有一个人生活得到保障和满足。”直接联系着“英国状况问题”的,是人们把对他人的责任简约为金钱关系、对上帝的责任堕落为言不由衷的假话与怀疑。卡莱尔认为,工业***导致英国社会的解体,***为相互对立的贫、富群体。
对卡莱尔而言,重要的不是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批评,而是指出其改革与希望之所在。他从而指出,消除“英国状况问题”的关键是必须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而非仅仅是若干个体的集合;社会成员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而维系社会成员之间关系首先需要的是伦理和精神的纽带,它可以让自身即作为一个整体的个人与其同胞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以及作为其间有生命力的成员;所以,社会不但是一个整体,而且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不难发现,卡莱尔的社会理念暗示了一种动态的过程,抑或说他是带着一种乐观的期待,进行社会忧思。英国社会无疑已然病入膏肓,但它终将获得新生,重新成为一个有活力的整体;个人作为社会这个整体之中的小的整体,应该勉力完善自我,促成社会的新生。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卡莱尔指出,维多利亚时代急需一位贤明的帝王英雄来消除种种社会弊端,带领英国社会走出黑暗和混乱。为此,他不但呼吁社会创造条件让英雄行使责任,而且倡导借鉴中国的文人当***模式,采用中国式文官考试制度,积极选拔优秀人才服务社会。
卡莱尔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虽然他因此被贴上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标签,但这并未妨碍他引发有识之士对源自工业***的“英国状况问题”的关注,在一定意义上促成了英国社会的自我调节。从这个意义上讲,卡莱尔不愧是一个成功的社会评论家,其社会理念的影响也因此从不列颠播散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
卡莱尔不代表一切声音,但他是“最优秀的塑造人的人”。作为塑造人的人,卡莱尔之于当下的我们,启示意义理应不减当年。 作者为社科院外国文学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