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天内,号称全国四大数学竞赛之一的“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经历了“取缔”到“如期举行”的两重天。
北京市教委近日下发的《关于禁止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通知》(下称《通知》)中称,近期一些民间机构和组织,以举办“希望杯”数学竞赛的名义,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组织开展全市性的学科竞赛活动,收取报名费并向学校按比例返还。此外,此活动组织者还以从此类竞赛优胜奖获得者中选拔优秀学生,向高一级学校推荐的名义,误导家长,“导致众多家长盲目报名考试”,因此“予以坚决取缔,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文件一公布,教育界人士为之叫好。岂料11月24日《北京晚报》的一则报道援引北京市教委人士的话表示,《通知》并非叫停“希望杯”,只是禁止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确实对竞赛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自行报名。
此后,“希望杯”全国组委会负责人周国镇也表示:“北京赛区的竞赛明年会在全国统一时间如期举行。”
“呜呼,空欢喜一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微博上写道。互相龃龉的信息也给家长带来疑惑,“到底希望杯还办不办,还能报名吗?”
“希望杯”的取缔与否之所以引起关注,乃因该赛事与“华杯赛”、“迎春杯”、“走美杯”并称为四大数学竞赛,是“小升初”和“初升高”的敲门砖。
根据中国现行法律,义务教育阶段应当遵守免试入学原则,然而在教育资源不均等的背景下,家长争相挤入各示范学校,这些学校也以各种竞赛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入学资格的条件之一,竞赛热随之而生,长期以来令众多家长和学生深陷其中。
升学“敲门砖”
“希望杯”可谓历史悠久,中学阶段 竞赛举办了22届,小学阶段竞赛举办了九届。
根据“希望杯”***网站介绍,“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数理天地》杂志社、中青***、华罗庚实验室等主办,是一项全国性数学竞赛。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1997年连续将此项竞赛列入全国性的中小学学科课外活动之中。
“希望杯”参赛对象是初、高中的一、二年级学生和小学的四、五、六年级学生。每年举行一次,每次举行两次考试,每年3月中旬初试,4月中旬复试。
根据其***介绍,“希望杯”的宗旨是鼓励和引导中小学生学好数学课程中最主要的内容,适当地拓宽知识面; 启发他们注意数学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等等。“总而言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希望杯”全国组委会负责人周国镇说。
然而,在现实中,“希望杯”却变成了择校的“敲门砖”。在其***的自我宣传中,升学也是主打招牌,一篇名为“希望杯成绩成为决战2007年小升初的重要砝码”的文章中写道: “毫无疑问地说,‘希望杯’的获奖成绩是与小升初直接挂钩的”,“‘希望杯’等数学类竞赛已经成了取消英语等级考试之后,家长们又一根‘救命稻草’”。
这篇文章还称:很多重点中学小升初奥数题目的难度与“希望杯”“二试”中的大部分题目相当,希望杯的试题资源,甚至成为各重点中学小升初综合测试奥数题目的一个主要来源。例如2006年小升初选拔考试中,北京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十一学校等校的小升初试题中都有“希望杯”原题出现,或对一些“希望杯”试题稍加改变,成为压轴题。因此,“如果能把希望杯的历年真题吃透,并且做到灵活变通,并在此次希望杯考试中做一次实战演习,那么,小升初的奥数考试也就能从容应对了”。
就北京教委下发的《通知》而言,其“叫停”的对象不止于“希望杯”,而是“严禁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报名参加各种学科类竞赛活动,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入学工作中通过学科竞赛或参考竞赛成绩来选拔学生”。
目前,《通知》已下达到北京市各中小学,一所中学的初中数学老师告诉《财经》记者,她在前几日接到学校教务处、***教处、办公室的短信中称,“根据市教委文件精神,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举办或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学科竞赛”。
北京市教委态度颇为坚决,但《通知》能否有效执行,却因前车之鉴,而令人难以乐观。
2005年,当时的北京市教育局下属基础教育研究部主办的“迎春杯”数学竞赛因违规被叫停后,又改名“数学解题能力展示”继续存在,主办方虽变更为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等机构,家长们仍称其为“迎春杯”。
《北京晚报》援引北京市教委人士的话称,“希望杯”是一个全国赛事,北京无权叫停。同时,北京赛区组委会是一家在工商局注册的公司,并非在教委注册的教育机构,因而从法律上市教委对其并没有直接处罚和叫停的权力。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清华园教育集团、巨人学校等培训机构仍在针对“希望杯”进行招生。
“这些培训机构同样是在工商注册的企业,***门也无权取缔。”一位培训机构人士说。
竞赛利益链
北京市教委下发的《通知》称,此次“希望杯”竞赛操作“严重侵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加重学生课业负担,骗取家长钱财,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甚至称其“影响首都社会稳定大局”。
据了解,从2002年起,“希望杯”北京赛区组委会开始承办北京区赛事。从今年9月起,2012年度竞赛的报名便已启动,北京赛区组委会向学生收取的报名费为25元,高于“希望杯”全国组委会规定的标准――中学生每人10元,小学生每人12元。而根据全国组委会的规定,各地组委会收取的报名费中,需按每个学生3元的费用上缴给全国组委会。虽然周镇国没有透露“希望杯”每年给全国及各地组委会带来的收益,但其公开资料显示,1998年之后,“希望杯”每届参赛的中学生人数都超过100万人,2004年时,参赛小学生达到30万人,以此计算,“希望杯”全国组委会每年可获得的报名费至少有1360万元。
而北京组委会网站披露,“希望杯”已经成为全市数学竞赛中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数学竞赛。2011年,共有中小学生5.5万人参赛。过去十年间,北京市总共有40.5万名中小学生参加竞赛,“许多学校多年来一如既往大力支持希望杯的竞赛活动,甚至动员全校学生参加”。即使按保守的每人10元报名费计,每年的报名费在四五十万元左右。
报名费只是收入的一部分。北京赛区组委会同时通过其直属的北京希望天地教育发展中心(下称希望天地教育中心)组织“希望杯”考生培训。据工商资料显示,希望天地教育中心成立于2002年――北京赛区组委会也在同年成立,注册资本3万元,经营范围为教育信息咨询;企业形象策划;企业管理咨询;市场调查;技术开发、转让、培训等。法定代表人为牛玉石,他同时也是北京赛区组委会秘书长。
2010年,希望天地教育中心举办的“希望杯”考前培训班,收费标准为1100元。据一位培训机构人士透露:“这种竞赛,报名费只是小钱,培训费才是大头。”而“希望杯”北京赛区组委会也组织各类考前培训班,费用从450元-1500元不等。同时组委会还做出承诺,连续参加考前培训的优秀学生经过“希望杯”初赛后,直接参加复赛;参加复赛之后的优秀学生,组委会负责向市区重点中学予以推荐。
据周国镇称,从2008年开始,北京赛区组委会就陆续出现一些违规行为,如私自多印试卷,虚报参赛人数等。
此外,根据参赛章程,北京组委会将按每人5元的标准向学校返还报名费。对此,周国镇解释,这并不是支付给任何个人的,而是留给学校作为组织初试的考场、监考,以及评卷工作所需的费用。
“希望杯”是按赛区组织竞赛,组织工作包括报名、组织考场、监考、评卷和评奖等,这些都由各赛区组委会承担。当各地机构申请在当地承办“希望杯”时,全国组委会要对其进行审查,在审核批准授权之后,各承办机构要严格遵循希望杯竞赛章程进行赛事组织工作。周国镇说,“希望杯”目前只有赛事章程,没有针对各地方组委会的管理章程。
他还表示,培训机构并不需要向全国组委会交任何费用。但有培训机构人士表示,在一些竞赛中,培训机构与组委会之间存在经济往来,通常行情是指定一个报名点至少收费10万元,“类似于加盟,如果想做到独家承办则需三四十万元,而组委会可以保证你一些获奖名额”。
事实上,各类竞赛、学校和培训机构之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类共同体。竞赛争取报名费,培训机构则组织各类竞赛培训。
上述培训机构人士说,“只要参加培训,名次也是可以运作的。”他还透露,培训机构通过招学生报名参赛,还可以掌握学员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登记表里会有精心设计,比如学生爱好等,到一定时间就可以进行二次三次的深度开发。”
择校热推手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统计,目前全国最重要的数学竞赛有四个――迎春杯、华杯赛、希望杯、走美杯。其中“华杯赛”是“含金量”最高的比赛,若能在全国“华杯赛”中获得金奖,就能获得示范中学的“点招”机会,提前拿到入学资格。但获得这一“殊荣”的孩子,每年北京全市大约仅有十几个。
杨东平介绍,这些竞赛的举办方都具有一定的***背景,“华杯赛”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社、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等单位主办,“走美杯”由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中国数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少年科学院主办,“迎春杯”最初则由北京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研究部主办。
除此之外,近年来北京市各大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竞赛,如“学而思杯”、“巨人杯”等在“小升初”中所占分量越来越重。2009年5月举行的第三届“巨人杯”参赛人数接近1.5万人,竞赛成绩成为参加“小升初”保送、“小升初”推荐、参加各示范学校预考等的重要依据。
除了数学,英语同样也有竞赛。前述培训机构人士介绍,北京市的英语竞赛主要有北京市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和三一口语等。
他说,这些考试的题目难度很大,远远超出了孩子的能力。“不光是语言的问题,还有理解能力的问题。比如阅读理解,让孩子分析莎士比亚为什么用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麦克白。孩子学起来非常痛苦”。
奥数竞赛更是如此,因题目难度太大,有的孩子在竞赛之后嚎啕大哭。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在教育资源不均衡所导致的择校热下,各种竞赛纷纷与升学相挂钩,从而导致了竞赛向异化的方向发展。“本来这个学生没这方面特长和兴趣,但为了上好学校,就去强化培训,使得孩子在某个方面的畸形发展”。
据他介绍,有研究表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数学、物理等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的学生,现在很少是各领域里前沿的专家,“强化的手段把兴趣和志向都培养没了”。
周国镇也表示,“好学校希望招到好学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好学校。好学校又比较少,供远少于求。各种学科竞赛成为学校选拔学生的一个参考坐标也缘于此”。
储朝晖认为,北京市叫停竞赛与升学的功利性目的挂钩,有其积极意义,但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真正治病还是要促使教育资源更均衡。”
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薛兆丰认为,现阶段关键是要增加更多好学校的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现在的情况是社会力量办学受到诸多限制,从而导致有效的供给被限制了,家长们不得不紧盯少数几所重点学校。
目前,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遵循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然而,在择校热之下,各名校纷纷推出自己的招生制度,导致就近入学的电脑派位制度形同虚设。
目前,择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优择校,学校想选择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于是各种竞赛和“升学班”屡禁不止;二是以权择校,有一定权力的人利用现有关系网,以批条子等办法达到择校目的;三是以钱择校,有较好经济实力的人用钱买名额。由此产生了“占坑班”、“条子生”、“择校费”等各种现象。
储朝晖认为,在以权择校和以钱择校不破除的前提下,就近入学等原则难以落实,以优择校也难以禁止,而竞赛热在本质上就是以优择校所催生。
杨东平表示:“根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就近入学主要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严格按照学区就近划片,比如台湾。每年根据生源情况来进行调整,如果学生多于学位,则根据在本地居住年限等来进行排队。另外一种就是抓阄,美国就是这样,一个个摇号。”“绝对不能靠考试来录取。”
还有教育界人士建议,公示学位也可作为就近入学的一个配套措施,招收每个学生都要有理由,不能由校长一个人说了算,而应该由校委会或者家长委员会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