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积分中数学符号的由来

摘要:介绍了积分符号∫、无穷大符号∞、极限符号lim、数集符号、判别式符号?驻、自然对数底数符号e、属于符号∈等微积分中常见数学符号的由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学科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微积分 数学符号 由来

“使用符号,是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一套合适的符号,绝不仅仅是起速记、节省时间的作用。它能够精确、深刻地表达某种概念、方法和逻辑关系。一个较复杂的公式,如果不用符号而用日常语言来叙述,往往十分冗长而且含糊不清。”(引自我国数学史家梁宗巨的《世界数学史简编》)。

1 积分符号∫的由来

积分的本质是无穷小的和,拉丁文中“Summa”表示“和”的意思。将“Summa”的头一个字母“S”拉长就是∫。

发明这个符号的人是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Friedrich , Leibniz)。莱布尼兹具有渊博的知识,在数学史上他是最伟大的符号学者,并且具有符号大师的美誉。莱布尼兹曾说:“要发明,就要挑选恰当的符号,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含义简明的少量符号来表达和比较忠实地描绘事物的内在本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思维劳动。”莱布尼兹创设了积分、微分符号,以及商“a/b”,比“a:b”,相似“∽”,全等“≌”,并“∪”,交“∩”等符号。

牛顿和莱布尼茨在微积分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只是两者在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研究力学的基础上,牛顿利用几何的方法对微积分进行研究;在对曲线的切线和面积的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莱布尼兹采用分析学方法,同时引进微积分要领。在研究微积分具体内容的先后顺序方面,牛顿是先有导数概念,后有积分概念;莱布尼兹是先有求积概念,后有导数概念。在微积分的应用方面,牛顿充分结合了运动学,并且造诣较深;而莱布尼兹则追求简洁与准确。另外,牛顿与莱布尼兹在学风方面也迥然不同。牛顿作为科学家,具有严谨的治学风格。牛顿迟迟没有发表他的微积分著作《流数术》的原因,主要是他没有找到科学、合理的逻辑基础,另外,可能也是担心别人的反对。与此相反,莱布尼兹作为哲学家,富于想象,比较大胆,勇于推广,主要表现为,在创作年代方面:牛顿比莱布尼兹领先10年,然而在发表时间方面,莱布尼兹却领先牛顿3年。对于微积分的研究,虽然牛顿和莱布尼兹采用的方法不同,但是却殊途同归,并且各自完成了创建微积分的盛业。

2 无穷大符号∞的由来

将8水平置放成“∞”来表示“无穷大”符号。

有人说这个符号的创意来自莫比乌斯带,因为如果某个人站在一个巨大的莫比乌斯带的表面上沿着他能看到的“路”一直走下去,他就永远不会停下来。但有人反驳说“∞”的发明比莫比乌斯带还要早。

罗马人将“∞”表示为1000,后来用于表示任意的非常大的数,无穷大。牛津大学的教授约翰・威廉在公元1665年第一次将这个符号表示为无限。但该符号直至1713年贝努利使用它之后,才被广为采纳。

3 极限符号lim的由来

“极限”一词源于拉丁文“limes”,缩写为“lim”。1786年瑞士数学家鲁易理(Lhuillier)首次引入,后人不断完善,发展了长达122年之久,由英国数学家哈代(Haddy)的完善极限符号才成为今天通用的符号。

4 自然对数底数符号e的由来

就像圆周率π和虚数单位i,e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常数之一,是瑞士数学家及自然科学家欧拉(Euler)通过极限■1+■■=e而发现的,它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其值等于2.71828……以e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用符号“ln”表示。上述求极限e的公式被英国科学期刊《物理世界》2004年10月号公布为读者选出的科学界历来“最伟大的公式”之一,并且名列第二。

在父亲的教育下,欧拉13岁进入巴塞尔大学,15岁大学毕业,16岁获得硕士学位。在一场重病中,他的左眼完全失明,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心算技巧,欧拉继续科学创作,他与助手们通过讨论或者直接口授的方式完成大量的科学著作。欧拉在18世纪的数学界作为最杰出的人物,为数学界做出杰出的贡献,同时将数学推至几乎整个物理的领域。另外,欧拉还创设了许多数学符号,其中他将曲面表示为z=f(x,y)并引入一系列标准符号以表示z对x,y的偏导数,至今这些符号仍通用。欧拉对数学的研究如此广泛,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数、公式和定理等在许多数学的分支中也可经常见到。

5 数集符号由来

自然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复数集C是分别由单词natural number(英语“自然数”的意思)、Zahlen(德语“整数”的意思,一位德国数学家在整数环中首次用这个字母,后来被沿用)、quotient(英语“商”的意思,因为有理数是两个整数相比的结果,有理数的英文是rational number,但如果取头一个字母就会和实数集符号相重)、real number(英语“实数”的意思)、complex number(英语“复数”的意思)。

6 判别式符号?驻的由来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

?驻b2-4ac,判别式符号“?驻”是由“Discriminate”(判别式)

一词的第一个字母D得来的,而字母D相当于希腊字母?驻。

7 属于符号∈的由来

“∈”表示一个元素属于某一集合的记号,是意大利数学学家皮亚诺(Peano)在1889年的数学著作中首先使用的。

在数系理论研究方面,皮亚诺做出了重大贡献。在1889年出版的《算术原理新办法》一书中,皮亚诺提出 “皮亚诺自然数公理”举世闻名,在书中他还对许多逻辑符号进行了创新。在1891年创建了《数学杂志》,皮亚诺在这个杂志上利用数理逻辑符号写下自然数公理,并对它们的***性进行了证明。皮亚诺于1893年发表《无穷小分析教程》,该书被德国的数学百科全书列在“自L.欧拉(Euler)和A.L,柯西(GAUCHY)时代以来最重要的19本微积分教科书”之中。皮亚诺撰写的《数学百科全书》中有很多地方引人注目,例如推广微分中值定理;多变量函数一致连续性的判定定理;隐函数存在定理以及其可微性定理的证明;部分可微但整体不可微的函数的例子;当时流行的极小理论的反例等。

8 平方根符号■的由来

“根”的拉丁语是radix,它是阿拉伯语的译名,在数学上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表示方程的未知数,另一方面又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1637年,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在光辉的《几何学》著作中,他巧妙地在路多尔夫、斯蒂文创用的符号“■”上面添上一个括线“―”,即用■表示平方根(且多了一个小钩)。

将代数和几何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这是笛卡尔在数学上的杰出贡献,从而创造了解析几何这门学科。笛卡尔于1760年2月,病逝于斯德哥尔摩,由于教会的阻止,为其送葬仅有几个友人。在他死后其著作也被教会列为***。但是,广大科学家和***者却对这位对科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充满了敬仰和怀念。笛卡尔的骨灰和遗物在法国大***之后被送进法国历史博物馆。其骨灰在1819年被移入圣日耳曼圣心堂中。墓碑上镌刻着:笛卡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争取和捍卫理性权利而奋斗的人。

9 其它数学符号由来

①任意符?坌。任意号来源于英语中的any一词,因为小写和大写均容易造成混淆,故将其单词首字母大写后倒置。

②存在符号?埚。存在符号来源于英语中的exist一词,因为小写和大写均容易造成混淆,故将其单词首字母大写后反置。

③函数符号f(x)。函数符号来源于英语中的来源于英语中fuction,是由欧拉最终创建的。

④微分符号dx。1684年,莱布尼茨发表了一篇论文《一种求极大极小和切线的新方法,它也运用于分式和无理量,以及这种新方法的奇妙类型的计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微积分文献。这篇论文正式出现了微分符号,他取拉丁字“differentia”即“分细”的第一个字母。导数符号■也是莱布尼茨创建的。今天普遍使用的用撇表示导数f′(x),是1797年由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第一个给出的。

⑤偏导数符号?坠。1786年拉格朗日用“?坠”(rounded,读作圆d)表示偏导数。

在数学、力学和天文学三个学科中,拉格朗日都有重大历史性的贡献,但他主要是数学家,研究力学和天文学的目的是表明数学分析的威力。全部著作、论文、学术报告记录、学术通讯超过500篇。

参考文献:

[1]徐品方,张红.数学符号史[M]. 科学出版社,2005.

[2]吴赣昌.微积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梁海滨(1978-),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基础课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数学教学。

微积分中数学符号的由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微积分中数学符号的由来

学习

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内容包括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解读,食品安全与生命健康目录。[摘要]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体从食物中吸取营养,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食品的生产条件、加工过程难免会使食物污染一些对人

学习

“阶梯阅读”探索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阶梯阅读”探索,内容包括阶梯小说免费阅读,阶梯阅读。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学习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内容包括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取样方法。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线路每年也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不断建设中,沥青作为公路施工的一种重要的材料,因此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习

浅谈总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之间关系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总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之间关系,内容包括分包单位与总包单位怎样衔接,总包单位给分包单位的管理与配合。摘要:总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之间,分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之间本质上是平等协商的地位,但项目又必须是一个高度系统的整体,总包单

学习

分界开关(看门狗)的应用与分析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分界开关(看门狗)的应用与分析,内容包括看门狗智能分界控制器接线图,看门狗电路的原理和用法。摘要在21世纪这个充满科技色彩的时代,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乡建设也以迅猛的姿态快速发展着,由于城乡建设的发展速度太

学习

中考现代文阅读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中考现代文阅读,内容包括中考现代文阅读,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①世上有好多地方,到过一次就不想再去;唯有一处,我去了不仅依然向往,而且岁月愈久,迷恋愈深。它就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中的那一片胡杨林。

学习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阅读(70)

本文为您介绍《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内容包括红楼梦中关于贾宝玉的原文,原版红楼梦贾宝玉袭人。关键词:多情;平等待人;悲剧命运

学习

《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分析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分析,内容包括西游记人物形象归纳式分析,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怎么写。【摘要】《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无非是那古怪离奇的神话故事

学习

家有“好儿媳”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家有“好儿媳”,内容包括家有好儿媳,家有好儿媳txt免费阅读。我有个爱好就是钓鱼,乐此不疲。每每流连温暖水畔,抛下极有希望的一竿,心情就会欢喜无比。钓鱼的时间久了,就想不断加强装备,提升钓鱼的技术。老伴常说我,钓鱼成瘾,乐不

学习

文学素养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文学素养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文学论文基本思路范文,文学鉴赏类论文范文1000字。文学素养论文篇1一、扩大阅读量,提升阅读范围

学习

行进间三面转法的再剖析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行进间三面转法的再剖析,内容包括行进间三面转法教学,行进间三面转法口令。一、目前存在争议的两种做法

学习

DNA指纹技术及其应用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DNA指纹技术及其应用,内容包括dna指纹技术及其应用,派出所录指纹和dna干嘛用。一、什么是DNA指纹

学习

调车作业铁路运输论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调车作业铁路运输论文,内容包括有关铁路重载运输论文,铁路运输作业方案设计。1影响调车作业安全的关键因素

学习

品味数学“口诀”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品味数学“口诀”,内容包括数学速算口诀全套,3-4岁数学口诀。把一些内容比较枯燥或不好记忆、理解的数学知识经过整理提炼编排成便于记忆理解的“顺口溜”形式,俗称“口诀”(亦可称为歌诀)。它一般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合辙押

学习

纸币是“货币符号”还是“价值符号”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纸币是“货币符号”还是“价值符号”,内容包括香港货币符号和美元符号,纸币是价值符号怎么理解。摘要:纸币是“货币符号”还是“价值符号”呢?笔者认为,这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表达形式不同。

学习

各门科学的数学化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各门科学的数学化,内容包括完整版数学体系,现代科学的数学化摘要。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

学习

第三次数学危机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第三次数学危机,内容包括第三次数学危机的完美解决方案,第一次数学危机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的产生与消除,针对它们的本质浅谈自己的认识,实际导致这三次危机原因在与人的认识。第一次数学危机是人们对万

学习

数学中的顺口溜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中的顺口溜,内容包括1-10数学顺口溜,数学辨认方向顺口溜。数学知识浩如烟海,定理、定义、法则、公式多如牛毛,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很是头痛,在教学中适当把定理、定义、法则编成一些“顺口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

高等数学中变上限积分求导浅析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高等数学中变上限积分求导浅析,内容包括变积分上限函数求导公式,高等数学求积分方法总结全部。摘要: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变上限积分的求导对知识点的要求比较多,往往需要使用到计算极限求导以及求定积分的知识。本文针对高等数

学习

数学教材“去括号法则”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教材“去括号法则”,内容包括数学去括号的用法口诀,数学去括号移项法则。摘要:“去括号法则”是各种版本初中数学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时会经常出现错用法则的现象。通过“去括号法则”和“用乘法分配律取代去括号

学习

数学中的猜想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中的猜想,内容包括数学猜想难题排行,数学猜想一览表。摘要:反思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而往往忽视非逻辑思维,包括顿悟、猜想等直觉思维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