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成功,也没有永远的失败,也就没有转化不了的学困生,没有永不失手的学优生。破而后立,败而后成。我们坚信,每一个“学困生”,都是潜在的“学霸”!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学困生转化
一、大家口中的“学困生”
学困生客观的存在在每一个班级中,那么什么叫学困生?古今中外有着不同的定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差生”属于极少数,“差生”是可以教育和转变的。这种“差生”理念为我们转变“差生”或“鉴别”“差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价值。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观对我国的“差生”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人们:“人生来具备多种的潜能,比如音乐智能、身体运动的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自然观察的智能和情感智能以及自我认识的智能,这些潜能在不同人身上的组合不同,经过后天适宜环境的刺激,使人具有了不同的能力特征。”因此,在霍华德・加德纳的眼中,智商正常的学生中,并不存在“学困生”。“学困”就是学习困难,也称”学”或”学业不良”。“学困生”是一个很宽的概念。仔细算来,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个领域被定义成学困生。
二、数学“学困生”是怎么来的
有一个浅显的道理往往被许多家长和老师所忽略:对症下药。大家并不怎么关心学困生是怎么来的,我们只想知道学困生会怎么没。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头疼,那么吃什么药都会像吃错药一样让孩子痛苦不堪。最后只能用“我尽力了,就不后悔”这样极为不负责任的话来安慰自己和孩子。有这样几个问题,我们不妨问问孩子:
(1)你是一直都不爱学习数学么?
(2)你更喜欢代数还是几何?为什么?
(3)你喜欢你的数学老师么?
(4)你最擅长的科目是什么?
(5)你觉得你学习认真么?
(6)你觉得你能学好数学么?
(7)你觉得你能学好哪一科?
这些问题的答案背后隐藏着孩子“数学学困”的真正原因。
结合表现形式,我将孩子们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类:
(一)消极抵抗型
这类型的孩子非常棘手。他们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浓。他们学不懂也学不动。对于成绩似乎很在意,考试作弊和考试后对分数斤斤计较的往往是这些孩子,同时在平时学习不是很努力,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又似乎并不是很在意,能敷衍的一定糊弄,能逃脱的绝不承担,没要求的一定不做,有要求的打个折扣还得看心情。不要分儿的就是任性啊!
(二)天生无感型
这类学生肯用功,能吃苦,持之以恒,然而努力的结果往往让老师都觉得不好意思。每当家长问起,老师都不好意思直说孩子笨。他们也能学会,就是接受速度慢,往往还来不及消化巩固,新的一课就来了,夹生的勉强跟着学下去,以至恶性循环。
(三)营养不良型
这类学生其实非常多。某段时间由于主观的放纵或客观的缺席(如:病假,休学,家长单位转移,学籍等),而使得整段的学习内容缺失,数学知识链的断裂而使得现下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学生中非常常见的类型。客观因素造成的原因我们认为可以理解,老师和家长掌握情况,能够及时的进行补救或者尽量避免,而主观的放纵则很难掌握。
(四)明珠蒙尘型
这类学生是学困生中最好转化的一类,也是隐藏的最深的一类。这类的孩子往往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问题,但是自己尚未意识到或者尚且没有改变过来,是传统意义上的“中等生”。只有他们自己和观察过他们的老师才知道,只要稍作调整,他们的成绩可以非常的惊艳。
而另一类非常小众的学生,就是“天才”。这类学生在数学学科方面有着极强的天赋,但是他们并不适应于现行大众教育的教育模式。缺乏教师关注,缺少有针对的训练,让许多天才湮没在一众普通人之中。
(五)彻底放弃型
这类学生无论哪一科都不学,因此这类学生并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
三、学困生如何“破而后立”
(一)学困生的优势
开玩笑,学困生怎么还会有优势?
学困生的优势在于完全可以“触底反弹”。这些孩子们的内心有欲望。比起心安理得地接受、怀疑的审视、挑剔的评价以及拥有比较稳定的学习思维摸式的优等生,他们对于老师的闪光点更加信服,对于教师的主动关注更加感恩,使得他们能够更加主动的配合教师的方法。
(二)学困生的劣势
与优势相对应的,学困生的劣势更是有目共睹。选对孩子的解决方法,你就是孩子的人生师,选错了方法你就是“多管闲事”了。
多数“被定义”的学困生早已经是千锤百炼的“老油条”了,老师们预判的套路早已经烂熟于心,老师会说些什么,学生什么样的回应,老师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怎么惩罚,怎么训话,一些经验不足的老师还没有这些学生说的顺呢(偷笑)。虽然看起来很生气,或者很滑稽,但确是事实。无论你的班级是所谓的实验班还是普通班,无论这孩子的成绩是好是坏,每个班级都会存在这样的“大神”。对于这些学生中的“战斗机”,许多老师都很头疼,更让许多年轻教师备受委屈。这是学困生转化的第一劣势。
然而,学困生也并不是真的就无法转化。懂事的孩子只是说老师不了解他,遇到不懂事的,你不仅是“多管闲事”这么简单了。多少教师被施暴事件的惨痛经验告诉老师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许多老师,默默的放弃了这些学困生。因此,社会、家长的不认可,或者说是教师“一直被呼吁,从来没提高”的社会地位使得愿意转化学困生的老师并不多。这是学困生们的第二劣势。
(三)学困生如何“立”
我们该怎么面对学生呢?这里,从数学学科的角度给出几条建议:
1.打磨性格
其实,对于大多数学困生而言,真正的问题更多的出现在“性格”本身。性格是从胎儿时期就形成的。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想要塑造一个学生的性格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只能“打磨”,让内向的学生学会表达,让偏激的学生学会辩证。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负面情绪根源是不自信。
(1)建立自信是打磨性格的“金刚钻”
打击一个孩子的自信心可能只需要旁人的一句嘲笑,自己的一时敏感。只需要一个瞬间,一个孩子的信心可能就会备受打击。但是建立信心的过程却着实需要一个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耐心和绝对的诚心,更需要教师具有科学的方法,让学生相信他需要的是帮助而非同情。这里提供两种方法与大家交流:第一是发现孩子本身的闪光点。其实很少有学生是一无是处的,用教师自身的缺点去对比学生的优点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想法。尤其是当学生本就崇拜你的话就更棒了,请尽情的自嘲吧,效果真的好极了呢。第二是目标分段。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跑完马拉松全程,要将遥远的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制定目标也是一个学问呢,定在学生刚好跳跳就能达到的位置最好。其实不自信的学生比自己以为的总要好上那么一些的,只要把目标定位在他本身的能力上就行了。
(2)“以退为进”胜过“咄咄逼人”
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道理,学生们都懂,甚至说的比老师还好听。但是为什么不这么做呢?懒,意志品质是一方面。这是人之共性,是我们无法奢求学生改变的,包括老师们也有的毛病,我们只能控制,无法杜绝。
我经常告诉年轻的教师,上兵者,谋心。曲线救国,看似是放纵,其实,效果还是不错的呢1
2.培养能力
“学困生”常常因为学习上被老师冷落或歧视而使得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产生问题。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能力上共性的缺陷,有能力有针对性的训练。不因“学困”而忽视,不因“学困”而轻视。让教育真正做到以“学生变得更好”为目的,谁说“因材施教”不能批量“***”呢!
3.启迪智慧
总有人质疑数学有什么用,甚至妄言“学到初二就够了”,我只能说先生你不懂数学。
作为一名数学班主任,相对的,与学生接触的时候比较多。我喜欢用数学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中真的理解数学。
在表扬班级男孩子的颜值时,我这样描述:“咱班男生的颜值水平,平均值较高,但是方差也大呀!”玩笑中孩子们就能充分理解平均值、方差的定义。
借着班主任工作之便,在班会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挑战与素质拓展的训练,运用数学分析证明的方法,一样的口气,一样的分析思路,让孩子们解决游戏中的难题。对于这些学生而言,没有什么比亲自完成了自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让人兴奋和幸福的事情了。
真正的启迪智慧,绝对不是一节公开课能解决的,更不是所谓的示范课能教给老师们的。这需要老师自己做一个智慧的人,多读书,肯钻研,付出爱。
正如孔老夫子所云:“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我们能教育的,总是那些能教育的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内心的更高水平的渴望,来自于内心对更多智慧的向往。无论这篇文章是否对于能够有所帮助,希望至少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我们用一颗公平的、关爱的心来面对“学困生”,让他们的人生路走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