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评审相当严格,需要经过多轮秘密投票程序。王晓东的入选完全凭借自身实力。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化学系主任麦克奈特评价他说:“王晓东是过去10年中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当选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对他工作的恰当承认。”
2004年4月21日,41岁的王晓东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最年轻的院士,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陆20多万赴美留学生中进入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
“他的成功具备了四个有利条件”
一路走来,王晓东的足迹看似寻常却并不寻常――
1963年,王晓东出生于河南新乡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外婆长大,吃了很多苦,但也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1980年,王晓东毕业于河南省重点中学――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在北师大生物系学习期间,“特别刻苦”是本科老师何大澄给他的评价:“他的成功具备了四个有利条件:第一是刻苦学习,这是基础;其次,人要聪明一些;再者,要处在一个有可能产生突破的领域;还有就是有好的导师带领。”
1984年本科毕业时,王晓东考取了北师大生物系硕士研究生,师从薛绍白教授。1985年,“中美生化考试和申请”第二次组织中国学生留美学习生物。经学校推荐及美方严格考试,王晓东成为当年北师大唯一通过该项考试的学生,他带着简单行囊和对知识的渴求只身赴美,在达拉斯州一所大学攻读医学研究生。此后,他又考进得克萨斯州著名学府――西南医学中心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毕业后,他来到亚特兰大的埃莫里大学攻读博士后,师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约瑟夫・L・歌德金和密歇尔・S・布朗,研究胆固醇对基因的调节课题。
从读研究生开始,王晓东选择了当今最前沿学科――细胞凋亡规律研究。这项研究可为揭示生物生长与死亡的规律,为人类癌症及传染病等疑难杂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导师的指导及同事的合作下,短短几年,王晓东就获得了多项国际一流研究成果。他的学术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成为该领域知名学者,被西南医学中心聘为终身讲席教授,并成为享誉全球的霍华德-休斯研究所的研究员。
“你如果学会了科学的方法,又努力地去做这个事情,怎么可能没有成果?”
王晓东对自己的学生一直持负责任的态度。他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我并不在意你得到了什么,但我对你如何得到的非常在意,你如果学会了科学的方法,又努力地去做这个事情,怎么可能没有成果?但是如果你没有用科学的方法,即使有了成果也是不可靠的,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王晓东非常重视科学的方法。从1995年建立第一个实验室至今,他在生命科学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性成就,这与他坚持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2000年,王晓东和助手们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一种神秘的线粒体蛋白质细胞Smac。这种细胞可以打破肿瘤的“坚硬堡垒”,诱使肿瘤细胞“自杀”,对研究***癌症方法有重要帮助。当时另一所高科技实验室也在做类似研究,但两个实验都有欠缺。王晓东果断决定改变实验方法,并先于对手一步完成了实验,在《细胞》杂志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报告。
而这只是王晓东坚持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一个例子。2006年8月3日,在一场题为“科学研究的方法”的讲座上,王晓东结合具体事例讲述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将科学研究的方法最终归为以下九项内容:选择一个很感兴趣的生物领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成一个可以具体研究的问题记录实验现象运用需要的任何技术提出一个假设证实并且修改假设把发现的原理与更加复杂的生物系统理论相适应把科学发现应用于实际继续科学探索。
“每位科学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都可能遭遇到挫败,但要拿出屡败屡试、越挫越勇的精神来。”王晓东还指出,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成功的合作会大大提高实验效率,合作时要尊重、感谢对方所做的工作,从长远角度分析合作的意义,不要计较一时的利益得失。
“人才只有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才可能得到成长”
王晓东自小酷爱体育,他说科学研究和体育竞赛有着很多非常相似的地方,科研是一项竞争非常激烈的智力较量。体育竞赛有金牌、银牌和铜牌,但是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却只有金牌,没有银牌和铜牌。第一就是创新,就是发现,而其后的只能是跟踪。
“人才只有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才可能得到成长。”王晓东说。虽然加入了美国国籍,但他始终眷恋着祖国。2003年,他被聘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这个研究所是由国家和北京市***府资助建立的,面向世界公开招聘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王晓东希望能把它建成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
“人才成长的环境并不一定非得是优裕的环境,而应该是一个有压力的环境。比如我所在的霍华德一休斯医学研究所,这种研究所在美国一共有350个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每隔五年就要评估一次。评估非常严格,如果与五年前差不多,你就可能被踢出去。一旦出去了,以后再申请一般的经费就困难了。人们就会说,你有这么多的钱都做不好,还来申请一般的经费干什么?”
王晓东介绍说,在五年一次的评审中,美国的实验室大概有20%的人不能通过,里面甚至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及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它鼓励科研人员唯一要注重的是把自己的科研搞上去,而不是去搞其他的荣誉称号。“科学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功近利。人才成长的优裕环境,应该是你想做的事情有条件做,但并不意味着你有足够的资源可以舒舒服服地做,资源越多,你的压力就越大。”
“一个学生的进化”
2009年4月,王晓东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一个学生的进化”的报告,现场谈到的许多问题至今仍为许多人记忆犹新。
王晓东说,在本科阶段,考试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但重要的是,凡事都要有自己的思考。他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养成一生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思考和进步。
在谈到出国的问题时,王晓东说,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最好要有出国的经历,但什么时候出国就要因人而异了。要在内心足够强大后出国,这样才可以更快适应、更好学习。因为,出国后就要完全依靠自己了,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选择的结果。
在研究生阶段,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马上进入自己期望的实验室,所以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王晓东说,低年级的学生要尽快掌握实验技能,得到并能分析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数据。要安排好自己的实验时间,提高效率。研究生训练后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已经发表文章,心态不再平和,容易错过重要的发现,所以做科研需要一直保持很好的心态。
在申请博士后的时候,往往需要寻找能“一见钟情”的导师合作,这样才能拥有尽情发挥的空间。而博士后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相对更需要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此时特别需要有勇敢尝试的决心和不放过一切细节的耐心。与此同时,选择研究领域的时候,不要跟风,一定要做有意义的,这样才会更有心得。
到自己建立实验室的时候,一方面需要自己以前的经验和技术的积累,更要有勇于尝试的魄力。做科研是需要行动的,每个课题不能等完全想通了再动手,只能一边发现问题,一边解决问题,然后再发现更多的问题。
王晓东自谦说,他本人正是“at the right place and the right time”才在“apoptosls”(中文意为“细胞凋亡”)领域做出了重大的发现。在他看来,“successful scientist”和“great scientist”存在很大的区别。“successful scientist”需要机遇,不单靠努力追求就可以得到。我们要努力做“great scientist”,纵观科学发展史,有很多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工作同样激动人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王晓东 最年轻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