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下午,我接到一封来信,是一个小朋友寄来的。她字体隽秀工整,标准的小楷,看上去很干净漂亮。她说她在课本书上读到了我的一篇写母亲的文章,感动得哭了。她渴望我能给她回一封信,手写的。她说:“由您的字体,可以看到您的面容。”
她的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我以前是最喜欢看朋友的来信的,我由他们的字体上可以猜测到对方的心情,甚至知道他在写这封信时,脸上是带着微笑的。可是,很久了,我没接到朋友的来信了,没看到那些温暖的字体了。如今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盛行便捷,传统的信件已经被遗忘在了角落。
可是,我常常想念信。信让两地分居的人心心相通,让生命连接,让岁月变得可以触摸。信在人的手中流动,信便有了生命。信是透明的,只有在信中才会有毫无顾忌、裸的思想与情感的表白。对于写信人和收信人来说,像面对真实的人、透明的心一样,没有了时间与距离之分。
我崇尚亲笔信,如果把信看做一种文体的话,它比其他任何文体都要更为真实,那是一种裸的真实。过去写信时常用的一句话,是“见字如面”,那是要看见信上亲笔写的字才是。很难想象一封写给自己家人或情人的信,不是自己写的,而是请别人写,如今用电子邮件来发信,其实和请别人来没什么两样。那些借用电脑中现成短信粘贴上的信件,更像是你嘴里吐出再从他嘴里吐出如同嚼烂的口香糖,纵使有那么一点甜味,却已经绝对不那么真诚和真实了。
前天读到学者陈乐民先生的遗作《给没有收信人的信》,全部毛笔书写,信中拳拳心意是随蝇头小楷字字花开的,和电脑键盘里机械打出的信件无法同日而语。这就和看真的鲜花和看纸花、绢花、塑料花感觉完全不同是一样的。陈先生这样的信,大概是一襟晚照,属于最后的古典了。
尽管当今科技发达了,我还是喜欢写些信。一个一辈子没有亲手写过一封信的人,或一个一辈子没有收到过别人亲笔写给自己一封信的人,他的人生都是不完整的。你可以随便点击几下键盘就可以轻松地发出一封信,最可怕的是手机短信,那里早已经储藏着无数条短信,按你所需,任你所取,就像是一副扑克牌,可以来回地洗牌,组合成不同的条目,供你在任何节日里发给任何人。我要说,还是珍惜手写的家信,特别是在春节的大年夜前,起码该给自己的亲人亲手写一封平安的信、祝福的信。家书抵万金,家书抵万金哪,仅仅从电脑或手机里发出的信,还能够抵得上万金吗?
多年前,刘心武写过一篇小说,当了一辈子的老邮递员退休了,给别人送过那么多的信,还没有接过别人给他写来的一封信,就自己写了一封,跑到老远的地方,把信投到邮筒里,让自己这辈子也收到一封来信。
即使如契诃夫的小说《万卡》里学徒小万卡寄给爷爷那一封永远也无法寄达的信,只在信封上写着“寄乡下爷爷收”,而没有写上收信人的地址,但那也是万卡用笔蘸着墨水一字字写成的呀!
不管怎么说,还得是自己亲笔写的信才好。亲笔写的信,无论对于看的人,还是写的人,感觉都不一样,滋味都不一样。就像清风和电扇或空调里吹来的风不一样,就像鲜花和纸花或塑料花不一样,就像肌肤之亲和隔着手套握手或戴着口罩亲吻不一样。最动人的,还是亲笔信。
【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