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儿童成长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两者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影响最大,也最为直接。家校合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中不容忽视的课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很好地完成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和主动性衔接已成为现代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提高认识,增强家校合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未成年时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黄金阶段”和“关键时期”。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对于***和国家来说,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大事;对老百姓来说,是关系家庭幸福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大事。教育青少年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实现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教育结合,尤其是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密切协作与结合,因为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或者缺少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青少年就很难走上成功之路。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健全的制度为保障,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学生为主体,构建良好的“三维”教育氛围,搭建实践探索的舞台,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理念趋同、教育过程同步、教育方法互补、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共同育人的目的。
二、夯实学校德育,促进学生规范的自觉养成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良好的内部建设是实现“三结合”教育的基础,是构建开放式育人校园的前提。一是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保障,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设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建立班级家长教师协会,校内设立“校长信箱”。为了落实“三结合”教育工作,我校先后完善了家长学校交流的表彰制度、家长开放日制度、重大活动参与制度、家长委员职责、家长委员会活动制度等,明确了学校特色活动家长参与要求、评价内容等,为建构科学、合理的“三结合”教育网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障。二是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如通过搞好校园布局、绿化、美化,让学生置身其中,赏心悦目;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名人画像、制作校训班训标牌等,提高建筑设施的文化品位,使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具有育人功能;通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组建各类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悦。三是改进学生评价制度。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报告书》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坚持综合、全面地考核评价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成长册》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成长册》是一本记录中学阶段成长足迹的文本,其中涉及了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创新能力、自育能力等八个方面的素质要求,对学生综合素质给予了科学的指导。学校每学期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学校评等方式,给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等级评定。真正让《成长册》成为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形式。
三、开辟多种渠道,创建家校合作的良好机制
学校和家庭,教师和父母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两类最重要的环境和人物,因此,重视家校合作一直被学校列入教育的重要方面。
1.办好家长学校
我们立足学生实际和学校整体工作,针对家长认识上的误区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科学灵活地选择内容。如新生入学时的“进入高中,学习与成材”、“赏识您的孩子”专题;学生进入毕业阶段的“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毕业生”专题;针对高中阶段学生与家长缺乏感情交流,“代沟”现象突出的问题,进行“蹲下去与您的孩子谈心”、“您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吗”专题,适时聘请教育专家、心理医生、成功家长、优秀教师进行教学,开展家长间的交流、探讨。不断推动家校互动、家校协同教育,促进家庭和学校从不同的空间和角度共同教育孩子,达成默契,一起实现育人目标。
2.定期召开家长会
一般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以年级为组织单位,以宣讲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作为家长会的主要内容,体现针对性,切实帮助家长和学校一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实践中,我们积极创新家长会形式,如以家庭教育指导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家长会和讲座式家长会,以展示学生专业技能和特长为主要内容的展览式家长会、表演式家长会,让家长在听、看、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3.设立家长开放日
亲自参与教学过程,了解新的教学模式,吸收新的教育信息是家长把握孩子成才的重要渠道,也是家校教育形成合力的重要手段。每学期,我校都以年级为单位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家长全面开放教学课堂。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促进家长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互相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互相交流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请家长参与听课、评课,有助于家长对子女的全面了解,有利于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感知,从而促进家教同学校教育的配合,促进家长、教师协作互动,共同育人。
4.开办网上家长学校,拓宽家校联系的新方式
学校与电信部门联系建立了网上家长学校平台,组建了由德育处总负责,教技室技术支持保障,各班主任、任课教师负责学生日常数据管理的网上家长学校管理网络,使网上家长学校平台不仅成为一个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德育教育、教育教学的管理平台。
四、整合社会资源,增强合力育人的功效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把学校教育扩展到全社会,这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单一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善的,学校要利用社会教育优势,把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
1.挖掘教育资源,构建教育网络
学校重视和利用社会资源,把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单位作为教育学生的基地,我们先后与驻地部队、敬老院、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协商建立了***训基地、敬老爱幼基地、科技艺术训练基地。同时学校注意社会人力资源的挖掘,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在一些重点联系的单位中和“五老”中聘请校外辅导员,充实了学校的教育力量,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同时也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2.利用教育资源,搭建实践舞台
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参观新村、访问老干部、社区调查等活动。学生们在参观新村时对其优美的环境、齐全的服务设施赞叹不已,感受着生活的幸福。在访问老干部时了解到新村的奋斗史和发展史,感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好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实践证明,学校、家庭和社会就是生命的共同体,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它们是彼此互生互利、共享共荣的。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股力量融为一体,不断发展三结合教育优势,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让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4.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3]董奇,申继亮.心理与教育研究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宋崇鑫,葛大汇主编.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构建家校协同教育机制 增强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