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兜篇1
在古老的中国,最著名的内衣要算肚兜了。它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中“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是后来的肚兜雏形。
肚兜,伴着几许古典浪漫风情,自古就与香艳有着不解之缘,总会让现代人产生几丝奇思遐想,但事实上,古时候不单是女人穿肚兜,男人和小孩也穿,并且从满四个月开始,每个人几乎一辈子离不开肚兜。而最初系上肚兜,仅是简单出于防寒暖肚、避免受凉、遮挡视线、避免走光的目的, “亵衣”二字足以说明古人隐晦的心态,觉得肚兜是轻薄的、不庄重的。
肚兜—般为菱形,上面结带于颈,左右两根带子,系结于背,下面一角不用带子,正好裹住小腹。秋冬时节人们所用的肚兜,通常为双层,内纳棉絮,以利腹部保暖。肚兜两边常附有大小口袋,口袋有单层和双层,有些口袋上还有袋盖,这些口袋是给小孩装糖果、玩物,给大人放置钥匙、贵重钱财或私密物件的。
老年人所用肚兜多用黑色布料,显得庄重、朴素,里面经常会贮有姜、桂等药材粉末,以防腹疾,属于保健品级别。清代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载:“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入,可治腹部冷痛。”
中青年男女所穿的肚兜常用红色,据说可防鬼魅近身,上面绣有一些趋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题纹样,如刘海戏金蟾、喜鹊登梅、鸳鸯戏水、莲花及其他花草鱼虫等;夹层或口袋里常会装上各种香料,这时候的肚兜就兼具了香囊的功用,有些勇女在恩爱之前,还会特意在里面放上些催情香料,以便更为尽兴。若是新婚的夫妇,肚兜更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在客家人的婚俗中,出嫁时,新娘肚兜内藏满各种宝贝:历书一本,桔饼两个,冰糖一包,小镜一面,洋银一圆,及铜、银各一个。这些小物品均富有深厚的吉祥涵意——历书是取押煞之意,桔饼则为大吉大利,冰糖代表甜和,小镜意为光明,铜取同心,洋银即团圆。到了洞房之夜,新娘便取出各物并与新郎共食桔饼和冰糖,展望未来的甜蜜生活。
对于成年人,肚兜是贴身不外露的隐私;对于孩子,肚兜则是彰显童真可爱的最好道具,***案常以虎吃五毒、莲(连)生贵子等护生、繁衍主题为内容。在天热时,后脑勺留一撮“长命毛”的孩子,光屁股套一红肚兜,满地乱跑,显得活泼可喜,又能把容易受凉的小肚子保护好。
含蓄私密的情爱信物
肚兜开始让人具有情爱联想,应是从杨贵妃开始,据《唐宋遗史》及《绿窗新语》等书记述,杨贵妃与安禄山私通,两人颇为狂悖,无意之间,安禄山的指甲激动地误伤了贵妃胸***,贵妃担心被皇帝发觉,于是制肚兜以遮之,没想到唐玄宗见之大为性起,愈加宠爱无边。后宫嫔妃未悉深情,反以为贵妃在玩不肯***以诱惑皇上的手段,见皇上果真钟情于此,遂群起效之,成为一时风俗,这股潮流风吹到民间后,满街只见喜穿暴露装和透视衣的唐代女子“长留白雪占胸前”,透明的罗纱下内衣若隐若现,极具风情,极为养眼。
而后的肚兜,越加具有情爱色彩,宋代就变成短到仅能遮住胸部的“抹胸”了,元代干脆称为“合欢襟”,很直白地喻示着男女情爱。这些情色肚兜系列甚至会很直接地绣上春宫***,多为风月场所的女子钟爱之物,明代套色春宫画册《花营锦阵》和《风流绝畅》中有不少***场景,其中的女子大多只着抹胸,一痕雪脯,无限春色尽在其间。
如此私密之物,当然也就承载了爱情信物的重大使命,含蓄的古代文人,也喜欢拐弯抹角地用香艳的肚兜来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空间。《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日,宝钗来到怡红院,正值宝玉午睡,袭人在旁为其绣肚兜——一白绫红里的肚兜上面扎着鸳鸯戏篷的花样。袭人出去后,宝钗见那个红莲绿叶五色鸳鸯的活计实在可爱,不由地拿起针来就替她做,未曾想,却被黛玉撞见……肚兜本乃贴身之物,女子可制作肚兜,悄悄赠予男子,以表达情怀,袭人为宝玉绣肚兜,是做妾的职责所在,而宝钗为宝玉绣肚兜就未免让人产生暖昧的联想,尤其是上面还绣的是鸳鸯戏莲***案,也难怪黛玉撞见后心中会酸酸的,小女儿心思表露无遗。
媚而不俗的情趣时尚
当肚兜所代表的内衣文化发展到今天,已从情色和情爱中延伸出一种新内涵——一情趣,主要用于增加伴侣间的性趣。在一项关于内衣的调查中,有92%的男人认为性感内衣是最具挑逗性的服饰,而这92%的男人中又有73%表示性感内衣是使他们能在长期固定的男女关系中维持性趣的功臣。
记得一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气氛暧昧的卧室里,男人和女人一开始就是激情澎湃,及至除去外衣后,男人却突然没了兴致,因为他看到女人的内衣已破损褪色,女人也觉得无地自容,极为尴尬。此情节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充分说明了内衣在两性关系中的重要使命。于是,各式各样的情趣内衣大行其道,而充满神秘性感元素的肚兜也再度掀起了时尚风潮。暧昧的灯光下,被严密包裹的酥胸,半隐的蜂腰,让人不禁想一探背后的春光,翩然转身,一片裸露的雪背闯入眼中。那一抹充满含蓄的性感,媚而不俗、艳而不妖,简简单单,却又将女性的柔美、性感等各种特质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展示着,就如《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独具风味,这是属于两个人的情调。
肚兜之美,还让它成为了聚光灯下明星们的性感礼服和街头新潮女孩的时髦标志,这一次,是“内衣外穿”的潮流,章子怡在国际电影节上以大红肚兜与雪白肌肤闪亮登场,巩俐、阿Sa、林志玲、孙俪等一众女星也把肚兜当作外套甚至礼服穿着招摇过市,惊鸿一瞥中,春色满眼,香艳无限。
肚兜篇2
【关键词】 肚兜;***腾;纹样
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服饰装饰的元素之一——纹样,一直都是社会文明、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虽说在中国古代,服饰纹样的内容,其***治意义大于审美意义,但有一种服饰纹样是自由、不受束缚的,那就是内衣纹饰。中国内衣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从先秦的亵衣、到唐宋的抹胸、到元明的抱腹,直到清朝嬗变为一种一般上端平直、成角的两段各缀有一条带子、前片多为菱形且下摆角处多呈圆弧状的形制,谓之“肚兜”。在各类“礼记”、“舆服志”中均未对肚兜的形制,色彩、纹饰有明确的限定与规范。这种没有典章条例约束的特点,一直延续着,直到肚兜被文胸取代也不曾出现。因此,肚兜在纹饰的使用上大大丰富了其可能性,而这些纹饰的使用也巧妙地对应了各种祈愿、求福、纳祥的情感寄托。那么笔者就借由清朝肚兜这一平台,来对肚兜纹样做一番抛砖引玉的浅析。
说到纹样,就不能不提到“***腾”。***腾崇拜源于古老先民对巫术的信仰。由于认知有限,人们把无法解释的现象和无法改善的状况归于天地自然,他们相信自然界中存在某种神奇的力量,能给予人类一切,也能夺走人的一切。他们相信,某些动物能够与神灵相通,能够指示、引导事情发展的吉凶,因此一系列的象征、意象事物被创造出来,作为人们祈愿、祭拜的对象。这些***腾创造出来即带有吉祥之意,他是宗教形式的一种,它出自原始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和畏惧,带着占卜和祈福的感情,折射了一代又一代人类的生存意识。
随着历史的前进,***腾也一直没有脱离民间百姓的生活,他们已经成为一种生命信仰和精神文化,积淀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之中。这种***腾信仰对后世的肚兜艺术吉祥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肚兜上运用较多的龙纹样(***1),正是人们对自然敬畏崇拜所幻化出的意象。传说龙的形象是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若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鹰,能走,亦能飞,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说文解字》中解:“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龙的神通广大,使得人们对其敬重有加,希望这一神灵的化身能够带给人间希望与福祉。另外一种神物,麒麟,也是肚兜上常用的***腾(***2),它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说文解字》:“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云:“状如麕,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 麒麟主太平,含仁怀义,带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肚兜上常绣有“麒麟送子”***,含有生育崇拜之意,也表示对孩子将来能成为贤德之人的寄寓。
此外,肚兜在纹样的应用上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天时、地利、材美、工巧,讲究“天人合一”。这种观念源自于先民察天观地、模仿自然,继而认识、体悟自然的心理。这种心理活动正是希望能够通过模仿的事物来传递自己所想所感,使天地万物相融汇,从而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美好状态。《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交,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从这儿我们就能够看出,古人造物对周遭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天人合一,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当然也是肚兜造物在文化和艺术上所想达到的理想。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天”指的是天地万物、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规律;“人”指的是社会化、群体化的人,社会与社会规律。“合一”即是指二者互相融合、对应、和谐统一,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物我合一的状态。古人是万物有灵观,认为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潮涨潮退、四季更迭……这些自然现象同人类一样,都是具有灵性与生命规律的。正如董仲舒《春秋繁露义证》中所言:“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地……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所以人们经常借用自然中的某些事物来表达内心祈愿。比如借用蝶恋花,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3);绣有老虎和五毒的肚兜表示“虎驱五毒”,以祈祷孩子的健康(***4);借用“蝠”通“福”,表达五福捧寿等美好祈愿(***5);胸口的如意形状表示“如意到心”(***6),等等。
除了***腾之外,古代女子还会将一些人物形象,包括坊间传说、民间故事的人物等内容表现于肚兜之上。如:刘海戏金蟾(***7),意欲求得财源滚滚;断桥相会(***8)和牛郎织女(***9),都是表达对坚贞和美好爱情的向往。这些人物形象的肚兜纹饰同其他***腾一样,带有各种祈福纳祥的愿望,而另有一类却别具色特,即是将春宫***作为纹饰绣于肚兜之上(***10),这种肚兜往往有两种作用,一是作为女子的嫁妆,在洞房之夜起到性教科书的作用;二则作为妓院女子招待客人的调情物,类似于今日的情色内衣。
肚兜,这一中国民间艺术,经母女、婆媳之间代代相传,它不是仅仅属于皇权贵族的享用品,也不是单单为显赫财阀所服用,它属于所有人,包括民众这最普通而普遍的阶级。肚兜艺术的传承通常是家族式以及师徒式的,不受上流社会所规定的服饰礼制的约束,在主题、造型、色彩、技巧上都带有各自审美和趣味的倾向。它通过飞针走线的技巧,利用装饰纹样的表现来达情传意、循礼寄寓,从而抒发中国古代女性对真、善、美,对情与爱等的诉说,她们用纹饰将肚兜这块方寸之布变得丰富多彩,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故事性。肚兜是当时社会人们身份地位、地域民族、诉求欲念的代言物,作为民间百姓对美好情感与生活祈愿的重要表达方式,作为人们对自然和神灵敬拜的体现,它稳定而持续地传承着普罗大众情感的力量,折射出中国女性充满光芒的智慧与她们贤良淑惠的美好品德。
参考文献:
[1]潘健华.云缕心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肚兜篇3
那天,她受了领导委屈,下班回家,把摩托车骑得飞快,想以此来宣泄心中的愤怒。突然,在“T”型路口拐来一辆自行车,她未来得及减速,刹那间,她的摩托车蛮横地把那辆自行车撞倒在地,吓得六神无主的她连忙上前救人。被撞的他显然跌得不轻,她吃力地扶起他,连声说对不起,他强忍疼痛,脸上露出不自然的微笑说:“你怎开得如此风火!”
没有过多的指责和仇视,她悬着的一颗心落下了,歉意地说:“我陪你去医院看一下医生!”他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摆摆手说:“受点皮肉之苦,不碍事!以后开车小心点!”说完他扶起被撞得扭曲的自行车上路。
面对他如此好说话,她不安起来。随即跟上他,真诚地说:“我给你电话,如有内伤,我认医药费!”
他接过她写有***码的纸条,一瘸一拐地又上路了。
一连几天,她在等他的电话,她希望他打来,毕竟像他这样的人,遇见的不多;又害怕他的电话,若是真有内伤,那后果不堪设想!可她一直未等到他的电话。
渐渐她的心平息了,只是每次路过“T”型路口,她总是减速,搜寻一下他的身影,她内心真想再见他一面。想见的欲望,使她脸有些发红。
偶然的一天傍晚,她真遇见了他,他挺健康,依然一口洁白的牙齿,于是她问了他一些被撞后的情况,他答得轻描淡写。临到他问她话时,他肯定地说:“那天,你心中一定有委屈!”她木然地点点头。
分手时,他和她互知了对方的情况,他在一家大公司上班。看他的着装和破旧的自行车,她被他感动,甚至有一种亲切感在心中荡漾。
渐渐,她有意无意去他单位约他,虽说是借还“欠他的情”见面,但他也是心照不宣地迎接她的热情。
后来,她和他有了爱情的感觉。
第一次,她带他去家里,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天那么热,他也不脱去外套,任凭额头细汗密集。她想象,他脱去外套会更显年轻、英俊。
那次他和她父母见面后,家人认同了他们的爱情。再后来,她常光临他的单身宿舍。一次她未在他约定的时间突然来访。当时,他极投入地在烹饪,赤裸着上身,一件紫色的肚兜罩在他白晰的胸前,她一发现他此身打扮,吓了一跳,难怪他不肯脱外套。可转念一想,莫非上次我撞伤了他,留下了什么后遗症?想到此,泪就下来了,感动?自责?她也理不清。
她突然出现,让穿着肚兜的他显得慌乱,像个孩子般难堪。等他急急穿好衬衣,再次面对她疑惑的眼神,他吞吞吐吐地说出了“肚兜”的来历。原来他儿时肠胃不好,母亲特意为他做了肚兜,久而久之,戴肚兜成了一种习惯,后来,他母亲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他更离不开那肚兜了……
听着听着,她已成梨花带雨的泪人。
再后来,从来不做“女红”的她,竟然笨拙地拿起针线,为他做了一件心形的大红肚兜,因为没几***们将举行婚礼了……
新婚之夜,她含羞地看着他穿起她亲手为他缝制的“爱情肚兜”,他幸福得像个孩子。而此时,她猛然有了一种亲情的感觉。
为所爱的人用细腻的心去装扮自己的爱意,最易感动爱人的心,诚如这带有童稚的“肚兜”!
肚兜篇4
温暖贴心的保健用品
在古老的中国,最著名的内衣要算肚兜了。它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中“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皆衷其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服就是近身衣,也是后来的肚兜雏形。
肚兜,伴着几许古典浪漫风情,自古就与香艳有着不解之缘,总会让现代人产生几丝奇思遐想,但事实上,古时候不单是女人穿肚兜,男人和小孩也穿,并且从满四个月开始,每个人几乎一辈子离不开肚兜。而最初系上肚兜,仅是简单出于防寒暖肚、避免受凉,遮挡视线、避免走光的目的,“亵衣”二字足以说明古人隐晦的心态,觉得肚兜是轻薄的、不庄重的。
肚兜一般为菱形,上面结带于颈,左右两根带子,系结于背,下面一角不用带子,正好裹住小腹。秋冬时节人们所用的肚兜,通常为双层,内纳棉絮,以利腹部保暖。肚兜两边常附有大小口袋,口袋有单层和双层,有些口袋上还有袋盖,这些口袋是给小孩装糖果、玩物,给大人放置钥匙、贵重钱财或私密物件的。
老年人所用肚兜多用黑色布料,显得庄重、朴素,里面经常会贮有姜、桂等药材粉末,以防腹疾,属于保健品级别。清代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载:“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
中青年男女所穿的肚兜常用红色,据说可防鬼魅近身,上面绣有一些趋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题纹样,如刘海戏金蟾、喜鹊登梅、鸳鸯戏水、莲花及其他花草鱼虫等。夹层或口袋里常会装上各种香料,这时候的肚兜就兼具了香囊的功用,有些男女在恩爱之前,还会特意在里面放上些催情香料,以便更为尽兴。若是新婚的夫妇,肚兜更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在客家人的婚俗中,出嫁时,新娘肚兜内藏满各种宝贝:历书一本,桔饼两个,冰糖一包,小镜一面,洋银一圆,及铜、银各一个。这些小物品均富有深厚的吉祥涵意――历书是取押煞之意,桔饼则为大吉大利,冰糖代表甜和,小镜意为光明,铜取同心,洋银即团圆。到了洞房之夜,新娘便取出各物并与新郎共食桔饼和冰糖,展望未来的甜蜜生活。
对于成年人,肚兜是贴身不外露的隐私,对于孩子,肚兜则是彰显童真可爱的最好道具,***案常以虎吃五毒、莲(连)生贵子等护生、繁衍主题为内容。在天热时,后脑勺留一撮“长命毛”的孩子,光屁股套一红肚兜,满地乱跑,显得活泼可喜,又能把容易受凉的小肚子保护好。
含蓄私密的情爱信物
肚兜开始让人具有情爱联想,应是从杨贵妃开始,据《唐宋遗史》及《绿窗新语》等书记述,杨贵妃与安禄山私通,两人颇为狂悖,无意之间安禄山的指甲激动地误伤了贵妃胸***,贵妃担心被皇帝发觉,于是制子以遮之,没想到唐玄宗见之大为性起,愈加宠爱无边,后宫嫔妃未悉深情,反以为贵妃在玩不肯***以诱惑皇上的手段,见皇上果真钟情于此,遂群起效之,成为一时风俗,这股潮流风吹到民间后,满街只见喜穿暴露装和透视衣的唐代女子“长留白雪占胸前”,透明的罗纱下内衣若隐若现,极具风情,极为养眼。
而后的肚兜,越加具有情爱色彩,宋代就变成短到仅能遮住胸部的“抹胸”了,元代干脆称为“合欢襟”,很直白的喻示着男女情爱,这些情色肚兜系列甚至会很直接地绣上春宫***,多为风月场所的女子钟爱之物,明代套色春宫画册《花营锦阵》和《风流绝畅》中有不少***场景,其中的女子大多只着抹胸,一痕雪脯,无限春色尽在其间。
如此私密之物,当然也就承载了爱情信物的重大使命,含蓄的古代文人,也喜欢拐弯抹角地用香艳的肚兜来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空间,《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日,宝钗来到怡红院,正值宝玉午睡,袭人在旁为其绣肚兜――白绫红里的肚兜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袭人出去后,宝钗见那个红莲绿叶五色鸳鸯的活计实在可爱,不由地拿起针来就替她做,未曾想,却被黛玉撞见……肚兜本乃贴身之物,女子可制作肚兜,悄悄赠予男子,以表达情怀,袭人为宝玉绣肚兜,是作妾的职责所在,而宝钗为宝玉绣肚兜就未免让人产生暖昧的联想,尤其是上面还绣的是鸳鸯戏莲***案,也难怪黛玉撞见后心中会酸酸的,小女儿心思表露无遗。
媚而不俗的情趣时尚
当肚兜所代表的内衣文化发展到今天,已从情色和情爱中延伸出一种新内涵――情趣,主要用于增加伴侣间的性趣。在一项关于内衣的调查中,有92%的男人认为性感内衣是最具挑逗性的服饰,而这92%的男人中又有73%表示性感内衣是使他们能在长期固定的男女关系中维持性趣的功臣。
记得一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气氛暧昧的卧室里,男人和女人一开始就是激情澎湃,及至除去外衣后,男人却突然没了兴致,因为他看到女人的内衣已破损褪色,女人也觉得无地自容,极为尴尬。此情节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充分说明了内衣在两性关系中的重要使命。于是,各式各样的情趣内衣大行其道,而充满神秘性感元素的肚兜也再度掀起了时尚风潮,暧昧的灯光下,被严密包裹的酥胸,半隐的蜂腰,让人不禁想一探背后的春光,翩然转身,一片裸露的雪背闯入眼中,那一抹充满含蓄的性感,媚而不俗、艳而不妖,简简单单,却又将女性的柔美、性感等各种特质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展示着,就如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独具风味,这是属于两个人的情调。
肚兜篇5
肚兜古称兜肚,是保护胸腹避免受寒的贴身内衣,在历代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等称谓,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肚兜除了一定的实用功能外,还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审美性和文化内涵,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肚兜的发展历程
肚兜先后被称作“亵衣”、“抱腹”、“心衣”、“抹肚”,定“肚兜”名于清朝,可作为女子或孩童穿带的遮挡前胸的服饰,主要起保暖和遮羞的作用。肚兜从形制上也是“抹胸”的一种,以短小贴体、外轮廓菱形、底部倒三角为特点,另外肚兜上有系带,可穿套于颈部,
并在腰部以两条长带系束在背后。肚兜具有悠久的历史,除了一定的实用功能外,还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审美性和文化精神内涵,也将在我国现阶段服饰艺术领域继续发展。
肚兜设计中的元素
肚兜的外形和***案、裁剪方式独特而精美,富含特殊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特别是肚兜产生于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国文化得以深入的融入肚兜服饰的设计之中,如京剧脸谱、中国画等。其他如肚兜的色彩、造型、装饰等方面均蕴含丰富的设计元素,其中色彩具有主色系和配色系;造型结合点和线,从领部、前襟、下摆、袖子、裤腰、裤腿、裙边等方面进行设计;装饰从***案、工艺和配件装饰方面等进行设计,如***案装饰从印花、刺绣等方面分析动植物、人物、工艺品、书画等元素,工艺装饰从织锦、刺绣、手绘等方面进行分析。
肚兜的色彩和材质
红色在我国具有吉祥如意、生活幸福的意义,因而成为肚兜的主要色系;在材质方面包括大众化的麻布、棉布、纱罗,用以显示平静素雅的特点,还包括材质也多为上好的丝绸绢丝类,多为富贵人家所用,工艺上相对复杂,甚至镶龙嵌银,刺绣和纹样饱满华丽。
肚兜在当前服装发展中的设计特点与要求
随着我国文化的发展和全方面的融入世界,我国传统的肚兜服饰设计和产品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被国际设计师借鉴,肚兜在中国有了新的发展。在当前的形式下也展示了新的设计特点和要求。
1. 面料
肚兜的面料有丝、绢、绸、缎等,也有普通的棉、麻、纱、土布和蜡染布等。一般较为贵重的面料选择丝、绢、绸、缎以显身份地位,并绣绘华美的***案;普通百姓选择的面料相对素雅,另外作为内衣,肚兜的耐洗、耐磨性也需要考虑。后续又发展出了棉、麻、涤、氨纶、牛仔布、真丝、绸缎和皮草等面料,并根据刺绣技术的发展形成不同表现力和时代特征的面料与***案组合。
2.色彩
肚兜的色彩比较丰富,红色是主要的色调,其他黄蓝绿青白紫金银等也是常用的色彩,
通过不同色彩组合和***案色彩显示差异,并赋予新的内涵。传统上肚兜采用的红色象征吉祥,表达热烈地情感,黄色象征着最贵和吉祥,绿色象征生命旺盛,也寄托对未来的收获,黑色具有稳定、庄重、深沉的蕴意,白色象征纯洁,具有平静、广阔的特点。不同的颜色多由不同阶层人群选择主要颜色各不相同,富贵人家多选红黄尊贵色彩,普通人家多选白、褐和蓝等色调。不同年龄也有不同,如年轻或者中年妇女可以选用各种不同的颜色。
3.纹饰主题
纹饰是肚兜重要的部分,包括印花和绣花的纹饰技法。印花多是蓝印花布,绣花以刺绣为主,也有贴补花纹的方法。纹饰***案具有增加视觉美和寄予含义的作用,包括多种元素。如人物、动物、几何***案、花鸟、鱼虫和吉祥物等。近代汉民族肚兜纹饰题材包括祝福祈祥类、爱情婚姻类、生命繁衍类、求富贵类、求官类、求寿类、辟邪类、戏曲故事等8类。
4.结构设计
肚兜的形状包括菱形、正方形、长方形和折扇形,上端有带可以挂于颈部,下端有两条带子系于腰间,下摆一般达到小腹部,覆盖整个胸、肚脐和小肚部分,具有遮羞和保健的功能。菱形肚兜比例最高,并可进行局部的调整和修改,如做成弧形的下端,或者在肚兜周边加上装饰物,会有晃动感觉,更显穿着人身形的婀娜。
5.局部装饰
肚兜的局部装饰主要包括花边、系带等方面,如边缘可以将花边塑形,系带用绳子之外可以用不同类型的珠链、金属链子等替换,如采用丝绸编制吊带,采用金链银链等;并可以采用绣、补、嵌、贴、镶等方法加以装饰,达到协调美观的装饰。局部细微的处理和装饰使得肚兜更佳美观和绚烂,更彰显了我国传统肚兜的魅力。
6. 搭配方式
随着国际服装设计和艺术的发展,肚兜也呈现了新的趋势,在于其他服装的搭配方面更佳的多样化,形成了“重叠穿衣”、“内衣外穿”等不同的搭配方式,并根据社交、走秀、休闲等不同场合出现在了日常装、晚礼服和沙滩装等服装形式上,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搭配方式。
7. 工艺演变
中国传统服饰大多采用平面的裁剪方式,肚兜也采用此法,不会太凸显胸部,符合国人含蓄的特点,另外可以通过收省、褶皱等方法进行处理。在传统肚兜的装饰中,一些转角和易磨的部位采用内折、镶边、嵌线条、贴缝、镂花等工艺进行装饰。肚兜的***案处理目前多以机器绣花和电脑绣花的方法进行,替代了古时的手工刺绣,或者在面料印染时进行彩印,再进行立体造型处理。
小结
肚兜篇6
古人说的衣裳,上半身为衣,下半身为裳。裳有点像裙子,说白了就是块遮羞布。直到春秋时代,才有了裤子。后来,女性月经时会多穿一条旧裤子在内,避免弄脏外裤,慢慢地男人也效仿,逐渐演变成今天穿的内裤。如今,不穿内裤却成为另一种性感的表达。
古代女人刮除体毛吗?
比起她们与时俱进的高智商,中国的女人在刮除体毛上可没什么进化。事实上,很早之前古代女性就推崇将眉毛剃掉,再用黑色颜料画眉。没错,黑泽明的电影《乱》里的女人喜欢把眉毛搞成一小点儿,就是师从中国先人的成果。除此之外,古代女人们还流行挽面,就是用线除掉脸上的细毛。都说只有男人爱面子,看来并非如此。
古代皇帝后宫3000人,果真有这么多吗?
3000?这只是一个保守的数字。古代皇帝在女色方面上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著名的昏君隋炀帝就曾下诏广征天下美女,更是选了3000童贞女子入宫供他“消遣”。隋炀帝还是小菜一碟,排行榜冠***当属唐玄宗。别看古书中把他和杨贵妃的爱情写得惊天地、泣鬼神,他的后宫人数可是高达4万。
古人没有保险套和***套,如何***呢?
古代的皇帝如果不希望他的妃子怀孕,会命令太监把那女子倒挂起来,用藏红花来清洗下体。过去的青楼女子也会服用一种含有麝香的药来***,甚至还有人喝剧毒水银***。不过,效果也不是百分之百。当然,多数古人不会刻意***。
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的?
涂脂抹粉是女人从古至今从未改变的爱好。古代女人最常用的三样法宝是:黛粉、妆粉和胭脂。黛是一种黑色矿物,把它先磨成粉再和水,可以用来画眉。妆粉就是现在的粉饼。胭脂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现在琳琅满目的化妆品让女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以前的月经布是抛弃式的还是重复使用的?
古代妇女身上最长的东西,除了头发、裹脚布,就数月经布了。月经布是一根长布条,用于“大姨妈”来时紧紧包裹下体。但是,由于古代妇女参加体力劳动比较频繁,所以依然难免弄脏衣裤。此外,因为国人向来崇尚节俭,使用过的布条还是会经过清洗后重复使用。现在的女人应该好好感谢卫生产品的发明者,它在一定程度上***了女人。
古人如何减肥,有丰胸的偏方吗?
比起现在五花八门的减肥药,古人的办法就简单多了,比如用喝茶来减肥。不过,古代的老百姓难得大鱼大肉,一天到晚都得干又重又累的活,哪儿还胖得起来?古人丰胸的方法比较自然,比如用红豆和黄豆等食补的方法来达到丰胸的效果。此外,古人认为穴道按摩也能助长胸部。比起古人的内调法,现在的丰胸法更危险,一不留神就成了“毁胸”。
古人整容吗?
古人相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古人是不会像现代人那样主动在自己的身上动刀子的。以前的战争很盛行割掉战俘的鼻子,因此古人研发出一套鼻子的再造手术,就是将手臂割开一个缺口,将鼻子固定在受伤的手臂上,等两边的伤口愈合,再从手臂上挖掉一块鼻子大小的肉当做鼻子。
古代男人割包皮吗?
在中国古代,没有这种习俗。男人普遍爱惜自己的体毛发肤,只有少数民族中才有割礼的传统。倒是割包皮在国外更为常见,比如古埃及的浮雕作品中就有描绘成年男性以立姿接收割礼。传统割礼的原因不是为了卫生,而是认为包皮是外观上的缺陷。
古代男人有变装的喜好吗?
“变装男”类似如今的男同中阴柔俊俏、喜欢扮演女性角色的一方。在春秋时代的文献中就有相关记载。当时这种喜欢美男子的风气主要盛行于贵族之中,到了魏晋南北朝,连民间也多有耳闻。魏明帝时的潘安、何晏、杜弘治等人,就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善敷朱粉,连女子都自叹不如。
古代有女同吗?
肚兜篇7
新《刺猬治花豹》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宁静的森林,许多的动物都在这里安居乐业,可好景不长,因为从远方来了一只花豹。这只花豹无恶不做,经常欺负比自己小的动物。从此这个森林打破了宁静。
这件事传到了刺猬村,村里的所有人都很想惩治这无恶不做的花豹。可是大家不知如何惩治而一筹莫展,正在这时聪明的肚兜挺身而出,大家都对肚兜信心十足,因为上次它把老虎王都赶走了,所以这次肯定能成功。
肚兜离开了村庄,在路上一边走一边想办法,顿时肚兜的脑子里闪过了一个办法,突然花豹迎面扑来抓到了肚兜,但是肚兜仍然保持镇定,画报想:“为什么刺猬不害怕我呢?”忽然肚兜说:“你不害怕我吃了你吗?”花豹捧腹大笑的说:“你这个小不点我怕你干嘛?”肚兜说:“你不信就跟在我的后面我带你去看看。”花豹将信将疑的跟在后面,果然刺猬走到哪里,哪里的动物都会跑!这时花豹吓得狼狈而逃逃出了森林。肚兜回到了村庄,村庄里顿时响起一阵欢呼声:“肚兜胜利了!”村长来到肚兜的面前表扬它,称赞它,还给它发了一枚奖章。
从此森林又过着宁静的日子。
肚兜篇8
Abstract: People living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Tarzan are influenced by ancient culture of Tarzan, folk custom is simple and nice, folk culture is so rich, mount faith is all over every aspect of life, forming a unique regional folk custom of Tarzan, in particular, unique children's clothing, children's clothes contain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from apparel features to wearing forms, alluding to the unique local folk imagery.
关键词: 泰山;儒释道;民俗;服饰
Key words: Tarzan;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Wisdom;folk;dress
中***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243-02
0引言
泰山位居东方,在阴阳五行学说中就成为“万物之始”[1],其受尊崇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并被称之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古老的泰山所蕴含的博大精深,延续不断的深厚文化内容,处处充满着人们对它的崇尚与敬仰,深刻的影响着当地劳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千百年来,人们恪守着对他的尊崇,直至今日不曾改变,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儒释道三教合一是泰山特有的宗教信仰[2]。这一宗教特点对于生活在泰山及周边地区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这里的人们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恶灵霉运的规避寓于生活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在儿童服饰当中的体现是尤其显著的。这些本地域发展起来的儿童服饰无论是花色***案还是造型形式最为符合儿童的本质特性,由于深受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而极具护符寓义。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即是泰山地区传统的儿童服饰的穿戴的行为、特征,以及由此而影射出的其内在文化形态。
1五毒不侵的肚兜子
肚兜在我国传统中由来已久,早在唐代周P的《麟趾***》(如***1)中就表现有穿肚兜的孩童形象,肚兜应为内衣贴身穿着,不仅孩子穿着,过去的成年男女也穿着肚兜,只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肚兜成了儿童的专属物,在泰山地区,新生儿一直到三岁前后都是要穿着肚兜的,在一些农村地区,小孩儿要穿到六七岁,炎热的夏天,肚兜是孩子们最好的服装,光着屁股穿一件肚兜子,即凉快、美观,又能防止肚子着凉。
肚兜通常选用的是红色棉布来做顶料,底料则会先择一些非常轻薄柔软的棉纱布,若是自己家里做的,大人们会选择一些穿过的旧内衣料来做底料,因为这些旧衣服经过多次的漂洗已经变得非常的柔软,贴近孩子的皮肤再好不过了。泰安地区的人们不仅有效的利用了肚兜的实用功能,还赋予了它神奇的护符功能,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肚兜的色彩***案上。肚兜大多为红色,这一点毋庸置疑。肚兜的***案非常丰富,如十二生肖,葫芦(谐音“福禄),泰山老奶奶,泰山娃等***案。
***2所展示的虎头莲花***案的肚兜,这种形式的肚兜在泰安当地又被称为“蛤蟆皮”,是以红色为底色,配以蓝、深绿、草绿、淡黄、粉红、白等色调的抽象纹样,整体看来色彩丰富,乡土气息浓郁,这种色彩丰富的肚兜通常就是手工刺绣的,颜色纹样都是随心而来的。今天,作为一种具有泰山地域特色的民俗产品,这些寓意深刻的肚兜子已被开发成了旅游产品,不过在这些种类繁多的肚兜中,最受泰山地区人们推崇的当属前面提到的“五毒肚兜子”。
在泰山地区至今流行着给孩子穿一种绣有蛇、蝎子、壁虎、蜈蚣、蟾蜍的肚兜,被称为“五毒肚兜子”(如***3、***4)。所谓五毒主要是讲能以毒攻毒,能解五毒而不生灾气。这显然与道教文化息息相关,道教文化中有许多可以带来祥瑞之意的吉祥物,寄托攘灾求福的心愿,通过避邪压胜的方式来达到躲避灾难的目的。吕种玉《言鲭》:“古者青齐风俗,于谷雨日画五毒符,***蝎子、蜈蚣、蛇虺、蜂、蜮之状,各画一针刺,宣布家户贴之,以禳虫蛊。”泰山地区的人们则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再现这些有代表性的毒虫的形象,实际上反衬也除害避邪的内在愿望。不过,泰山民间所传的五毒指的是蝎子,蜈蚣,蟾蜍,蛇,壁虎(如***4)。并没有《言鲭》中所提到的蜮,的确,蜮属于古代传说中的害人虫,形状像鳖,三只脚,《玄中记》载:“去人二三步即射,人中,十人六七人死。”讲蜮生活在水中,含沙粒射人至人死亡[3]。如此,可以看出蜮虽是毒物却属于传说之物,没有实物原形,因此劳动人民就将蜮换成了壁虎,但有资料提出说壁虎并非有毒之物,是人们的一种误解。事实上,在泰山南麓的徂徕山地区却流传着一种说法:若是谁脸上身上沾了壁虎的尿液就会长一身一脸的麻子。这种说法虽缺少科学依据,却合理的解释了当地老百姓将壁虎列为五毒的用意。
五毒的色彩极为丰富,通常至少要用三种以上的颜色来表现,由于底色为红色,配色上就少不了黄、绿、蓝等对比色调,整体看来色彩丰富亮丽,衬托在孩子幼嫩的皮肤上,虽是五毒之虫,朴拙的形象,浓郁的色调,却让人忘记了它们的本来面目,而生喜爱之情。
2袍服旧衣蕴爱心
从孕育到得子,生活在泰山地区的人们总是忙碌的,为孩子准备衣服是必做的功课,从春夏的单衣,到秋冬的夹袄,棉衣,小被褥,定是要精挑细选无一或缺的。其中有两种服装是最引人注目的,这两种服装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只是制作这两种衣服的面料是非常特别的。一个是要用给泰山顶上的碧霞元君披挂过的袍服做面料来缝制一件小衣服,再有一个就是要用小孩穿过的旧衣折洗后来作一件衣服穿,当然也有不折洗直接拿来穿的。
在泰山地区的老百姓心目中,碧霞元君能给人们带来福祉,老百姓更愿意亲切的称她为“泰山老奶奶”,泰山地区几百年来所流传的“拴娃娃”,“许愿还愿”等风俗都与之相关,在他们的心目中“泰山老奶奶”是有求必应的,非常灵验,每年农历三月份泰山老奶奶的生日,方圆百里的人们就会汇聚于此,来许愿还愿,磕三个头,上一柱香,也有很多人会给泰山老奶奶做一件袍服披上。在老百姓心里,给泰山老奶奶披挂过的袍服一定沾染了泰山老奶奶的神气,是非常难得的神奇之物,若是孩子穿上一定能百病不侵,长命百岁,因此被替换下来的袍服就会被拿来改做成孩子的小衣服。当然不是什么人都能轻易获得这样一件袍服的,在过去多是有钱人家做些善事出资修修庙,捐些粮食会换得一件袍服。这一穿袍服的习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曾一度中断过,近几年随着民俗文化的日益兴旺,为泰山老奶奶做袍服的人也愈加的多起来,自然用袍服做小衣服的习俗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只是能获得一件袍服或是一块袍服的面料仍不容易,多是要通过很多途径拜托山上的道士来获得一块面料。这一习俗在泰山脚下的泰安城最为风行,袍服的面料多为棉布,色彩以大红和中黄为主,得到袍布后,会被剪分成几片,改制成孩子穿得“和尚服”(无领斜襟,腋下系带)或是棉袄面。当然,这样难得的袍布在孩子穿过之后是不舍得扔掉的,多会被细细的收好的,但更多的是会被亲戚朋友讨了去,给自家新生的婴孩穿,一则因为是袍布做的,其意义非凡,再则,穿一穿别的孩子穿过的旧衣,也是一种沾带吉气的方式,虽是旧衣,却似宝贝一般被人们接力传递,一件袍布服多是要被两个以上的孩子穿过的。
3百家衣百家爱
“百家衣” 起源于汉朝,陆游《多感》诗言:“哀哉穷子百家衣,岂识万斛倾珠玑。”穿百家衣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习俗。
今天,百家衣仍是泰山周边地区常见的民俗服饰,主要集中在泰安的宁阳、徂莱、东平等地,小到一两岁,大到五六岁,总是要穿一件百家衣,观念朴实的老百姓们想法其实是极为简单的,他们认为穿百家衣,吸百家福,尤其是在老一辈的观念里穿百家衣长大的孩子命贱,好养活。
所谓百家衣当然只是一种象征,并非真得要从一百家中取得,多是从本村中相熟的各家各户中讨得一些面料,剪成相同的形状拼缝而得,然后制成坎肩、长短衣等。泰山地区的百家衣较为朴实,简洁。各家得来的面料被剪成相同大小的直角三形,然后两块对缝成一个正方形,以相近***案、同类色或邻近色相接,形成一块相近的色泽区域。拼接有序而自然,整件衣服看起来少了色彩的跳跃,给人以清淡朴实之感(如***5)。
宁阳等地的百家衣并多为斜襟小褂或是棉袄,这是由当地的气候因素所决定的(如***6)。这些百家衣所用的面料大多是经过多次漂洗的旧面料,面料柔软而舒适,穿着起来是相当舒服的,由此看来,穿用这样的百家衣就不仅仅具有很强的精神性内含,其实用性的内容也是不容小窥的。
4驱邪避鬼的桃木锁
自泰山脚下的岱庙往西大约三十公里便是肥城市。肥城古称肥子国,西周时有肥族人散居于此,故而得名,有一个古老的传说道出了肥城桃木的独特之处,桃木避邪,而肥城的桃木尤其被认为是真正的降妖之木缘于一个传说,在肥城旧县城以西的陶(桃)山与泰山之间有一群妖魔鬼怪,东海度朔山上的神荼、郁垒二神前来降妖,在途中折桃枝为武器,漏网的妖怪自此再见桃枝便会逃之夭夭,当时东海与肥城之间是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神荼和郁垒所折的桃枝是东南向的,于是东南方向的桃木便具有了特殊的降妖之气[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肥城桃木,质密细腻,木体清香,尤为道家方士所宠爱和青睐,深受道教影响,泰山地区的人们对此更是笃信不疑,便形成了将桃木置于宅中以避邪求安的习俗,他们将朝东南的桃木枝折下,或做成宝剑悬于室内,或刻成桃人,桃符悬于梁上、门后。
居住在泰山周边地区的人们认为,小孩,尤其是三岁以前的小孩眼睛最干净清明,能够看到许多成人看不到的不净之,受到惊吓后容易哭闹不停,因此就会给孩子带上用桃木制成的桃木锁,可以镇惊驱邪,以为孩子祈福平安,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今天的桃木锁工艺制作精细而考究,主要分为镂空(***7)和浮雕(***8)两种,纹样内容主要是生肖形象或是“福”字,“长命百岁”等字样,其造型多为两种,一种是古锁造型(***9),一种是椭圆形(***10),***案依形而雕,造型优美,形象生动。
在泰山当地的孩子们所带的桃木锁还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特别讲究的父母或是长辈,要请山上的道士给桃木锁开光。所谓开光指的是道教的一种法式,通常会在道场仪式中会有专门的开光仪式,其主要内容就是请具有一定修行成就的道师通过持印诵咒,再配合相关的形式,将自然界的日、月、星三神灵光接引到物品上,使其承接天地之灵气,以赋予物品特殊的灵力。由此看来,开光之后的桃木其意义更是非凡,不过开光并非易事,多是要请大德高道来主持这样的科仪法事的。这在久远的过去,着实是要费一番周折才能“请”到的(泰山地区的人们对于开光之后的物品不能再称之为买到或是得到,而要说“请”到,可见其虔诚之心)。
古老的泰山文化造就了当地颇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儿童服饰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充分展示出泰山天人合一的文化内容。纯朴厚道的泰山人深受着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家”观念的尤为深刻,他们世代恪守着祖辈对于“子女”的关爱方式,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参考文献:
[1]袁爱国.泰山神文化[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78.
[2]李传旺.独具特色的世界遗产――泰山[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12
[3]苏洁.析肚兜之东风西渐[J].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