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送我一幅国画。我不懂国画,看不出什么门道,只觉得一张纸都画满了,没有什么空白。忽然想到,这可能就是通常所说的缺少“留白”吧!据说在书画、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中都讲究“留白”。书画有“计白当墨”的表现手法,诗歌有“意境在诗外”的表达艺术,音乐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余韵回味。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在于求其空灵,虚中求实,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留白”艺术也反映在生活当中。我去一位友人家里作客,房屋不错,房间也不小,只是家具摆设太多,墙上又挂满字画,给人以压抑的感觉,想来想去,就是过分拥挤,缺少点“空白”,在陈设布置上缺少“留白”。我去年冬天赴美国转了一圈,从东部到西部,跑了不少地方,和友人议论,印象最不好的地方是哪里?是纽约。因为那里有太多的高楼大厦,抬头望去,天空太小,令人压抑。这不也是在城市建筑格局上缺少“留白”吗?
其实,“留白”不仅仅是艺术和生活的境界,更应该成为生命的境界。生命不能安排得太满,生命不能没有空白。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学龄前期、青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学龄前期姑且不论,青少年期要读书,中年期要创业,“留白”自然不会太多,但到老年期则应该给自己多些“留白”,让自己真正感悟生命的价值,享受生活的美好。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渡边茂曾提出学习3万天的理论,说人生从1岁到27岁这一万天,是成长修业时期,学习基础知识,适应社会。从27岁到54岁这一万天,是不断整理和积累知识时代。从54岁到81岁这一万天,是充实自己的时代,进行思考总结。这“思考总结”说的就是寻求人生的“留白”。无独有偶,据说印度学者将人生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25年接受教育,第二个25年成家立业,第三个25年回报社会,第四个25年归隐山林。这第四个25年是彻头彻尾的“留白”时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终生奋斗不息的人们的写照与赞美。可我们毕竟是活生生的人,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哭能笑能让生活绚丽多彩的人,总不能奔波一生不为自己留一点生命的空白呀!我们的大半生营营役役,为养亲蓄幼。为职称房子,为许许多多无可回避的事务奔走劳碌,生命早已被瓜分得支离破碎了。步入老年,我们要为自己保留一分空白时间,让俗世中蒙尘的心灵得以净化,让疲惫的身体得以休憩和修复。
这样看来,我要下决心为自己唯一的生命“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