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罗伯・科恩执导,美国环球影业公司耗资1.45亿美元打造的科幻大片《木乃伊3:龙帝之墓》于2008年7月底在全球同步上映。据统计,该片首周在美国以外的27个国家和地区取得突破性6116万美金的票房成绩,加上美国本土的周末票房,全球首周票房已轻松突破1亿美金。创造骄人成绩的《龙帝之墓》同时也改写了环球影片在美国本土以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佳首周票房纪录,在强手如云的暑期档脱颖而出、傲视群雄。环球电影公司国际发行总裁大卫・柯斯表示,环球电影公司目前非常满意首周票房的表现。未来6周内,《龙帝之墓》将在包括英国、法国和德国在内的38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发行放映,全球将刮起强劲的观影狂潮。
面对这样一部拥有豪华演艺阵容、炫目夺人的电脑特效、宏大的制作场景、创造票房历史佳绩的大片,笔者看过之后却并未感到欣喜,取而代之的是一丝隐忧和不安。
虽然《龙帝之墓》将故事发展引入中国,尽管导演罗伯‘科恩声称对中国历史及文化有着十分浓厚的热情与情感,他将赋予木乃伊一个“全新”的故事,会用自己的方式给西方观众讲一个古老的东方传奇。可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是:美国英雄踏上中国的土地,代表着正义的力量消灭了邪恶的“龙帝***队”。影片中裸地把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秦始皇兵马俑妖魔化;龙是中华传说中的神兽,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代表着吉祥、威严、神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方的“龙”则只会流传邪恶,祸害百姓,是恐怖的怪物。龙帝幻化的三头龙,在片中以一个邪恶怪兽的形象出现。至于片中出现的诸位华人明星:黄秋生面部特写采用的阴暗布光、孟广美妆容上贯穿左眼充满诡异的蛇形纹饰、如妖似魔的骷髅农民起义***等等。在此片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丑化中国文化的影视元素。
《龙帝之墓》的叙事主线依旧延续了其他美国大片有的思路:世界上的某一个地区发生危机,而美国的英雄人物不畏艰难,挺身而出,经历重重困境与挫折终于拯救世界。本片剧本利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杜撰出的“传奇”故事,东拼西凑地强加给观众:永生、诅咒、圣战,其实并非中国文化所有,但却被生硬地又搬到了这里。中国元素在片中出现似乎很亲切,可是细看之下,又觉得很陌生,和我们脑海中的中国历史完全不一样,不中不洋、不伦不类。
把一个与中国文化无关的故事搬到中国历史背景下,硬生生套在身穿中国服装的角色身上,片中没有任何细节让观众感觉影片有诚心向中国文化致敬。而那句借助于片中角色之口说出的台词:“中国太危险了”,和北京奥运会大力宣扬的和谐社会完全背道而驰,让人感觉到制作团队的居心叵测和历史文化被刻意歪曲的愤慨。笔者不禁要问,这难道就是罗伯‘科恩表达对中国历史文化热情的“方式”?这难道就是他要讲述的古老东方传奇?一个由“正义”的美国人打败“邪恶龙帝”而拯救中国的故事?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仅限于此?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全国社科规划办主任张国祚同志在上海宣传部讲话时曾严肃指出,国际的意识形态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激烈。影视作品不仅是供人娱乐、消遣的娱乐工具,也不仅是为了获取巨额的经济效益,还承载着文化传播和宣扬意识形态的作用,我们在欣赏之余更要留意,浮华喧嚣背后所隐藏的意***和目的。
英国刊物《New Statesman》的专栏女作家桑德斯 (Fral3ces Stonor Saunders)在一本近期出版的著作中,以翔实客观的史料分析,重新审视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对欧美文化艺术界的渗透。就像书名所揭示的那样,《谁在付钱给风笛手: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一书披露了自二次大战后,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欧美文艺界实施的冷战措施。
冷战设计者之一乔治・坎南(George Kennan)对“宣传”一词作出了如下定义:“有组织地运用新闻、辩解和呼吁等方式散布信息或某种教义,以影响特定人群的思想和行为。”宣传是心理战的一部分,而心理战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有计划地运用宣传和其他非战斗活动传播思想和信息,以影响其他国家人民的观点、态度、情绪和行为,使之有利于本国目标的实现”。简而言之,宣传和心理战的目的是为了争夺人的心与脑,其重要性“与空***一样不可或缺”。
美国进行宣传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使之成为“看不见的宣传”(Unattributable propaganda)。精通此道的心理战专家理查德,克斯曼说得很清楚,“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好像从未进行过一样”。最好的宣传应该能“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乔治・坎南认为“必要的谎言”(Necessary lie)和欺骗都是允许的。
桑德斯在书中为中央情报局的这种操纵和影响举出了大量的实例。“文化冷战”中最具代表性的例证,是中情局通过与影视公司合作,介入到影视作品的创作中来。
如《动物农庄》是文化冷战电影的代表作,而这部片子实际上是由中央情报局导演和资助的,中央情报局不仅出钱,也直接干预剧本改编。据美国心理战争署(The PsychologicalStrategy Board)1952年1月23日的备忘录说,影片对原作的结局做了重大改编,把代表社会主义的动画形象变成反派角色。同样的事还发生在对奥威尔另一部小说《1984》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
一位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人员事后解释道:“莫斯科当时对任何背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视作品都大加鞭答,因此我们认为他们反对的东西一定值得我们的大力支持。”《1984》公映后十分轰动,并在全球形成了广泛影响。有些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人员不无得意地说,“中央情报局是五十年代以来美国最好的文化艺术者”;“我们才是文化艺术的真正缔造者”。
桑德斯对中情局在“文化冷战”中所扮演的角色揭露,是要证明,美国文化艺术作品从来就没有像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或者“清白”。许多自称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人,许多自称是根据自己***思考来进行创作的人,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都在帮助中情局建立一个冷战联盟,用桑德斯的话来说,就是建立一个“文化北约”。在那些小说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导演们认定自己并没有明确的***治倾向,并没有明确的***治***谋的时候,他们的作品恰恰依照中情局所设定的方向,组成了一个极端***治化的联合文化阵线。在各类文化艺术作品推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央情报局那只带着金色手套的手进行暗箱操作的阴影。
当今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好莱坞电影帝国在娱乐化的叙事逻辑下所推行的文化霸权开始警醒与抵御。所以,当美国电影协会领导人杰克・瓦伦迪宣布美国电影已经被所有地方的观众热忱地接受的时候,欧洲的有识之土曾经呼吁:美国人侵占了我们的潜意识!德国电影导演威姆・温德斯则把好莱坞比作是潜意识帝国的征服者。我们不能再忽略主流电影所涉及的潜意识的梦幻领域。如果我们在这个领域里一味地退让,好莱坞电影就会在这个领域自如地进出,那么我们电影院里的观众也许终究有一天将成为美式文化与心理逻辑的认同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木乃伊3:龙帝之墓》:影视艺术与文化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