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元年,即527年)初,上作同泰寺b,又开大通门以对之,取其反语相协c。上晨夕幸寺,皆出入是门d。辛未(初八),上幸寺舍身;甲戌(十一日),还宫,大赦,改元。e
(中大通元年,即529年)九月,癸巳(十五日),上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a。上释御服,持法衣b,行清净大舍,以便省为房,素床瓦器,乘小车,私人执役。甲子(十六日),升讲堂法座,为四部大众开《涅经》题c。癸卯(二十五日),群臣以钱一亿万祈白三宝d,奉赎皇帝菩萨,僧众默许。乙巳(二十七日),百辟诣寺东门e,奉表请还临宸极f,三请,乃许。上三答书,前后并称“顿首”。
冬,十月,己酉(初一),上又设四部无遮大会,道、俗五万馀人。会毕,上御金辂还宫,御太极殿,大赦,改元。g
(中大通五年二月,即533年)癸未(二十五日),上幸同泰寺,讲《般若经》h,七日而罢,会者数万人。i
(中大同元年,即546年)三月,乙巳(初三),大赦。庚戌(初八),上幸同泰寺,遂停寺省,讲《三慧经》j。夏,四月,丙戌(十四日),解讲,大赦,改元。是夜,同泰寺浮***灾a,上曰:“此魔也,宜广为法事。”群臣皆称善。乃下诏曰:“道高魔盛,行善鄣生。当穷兹土木,倍增往日。”遂起十二层浮***;将成,值侯景乱而止。b
(太清元年,即547年)三月,庚子(初三),上幸同泰寺,舍身如大通故事。
(四月)丙子(初十),群臣奉赎c。丁亥(二十一日),上还宫,大赦,改元,如大通故事。d
(选自《资治通鉴》卷一五一至一六)
a 《隋书》卷二十二《五行志》“大雨雹”条。
b 同泰寺: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建立,为九层的楼台建筑,梁亡后变成废墟,故址在今南京东北。
c 寺名同泰,门名大通,取“同泰”“大通”相反切之意。
d 此句是说梁武帝早晚出入,都经过大通门。
e 改普通八年为大通元年。本段出自《资治通鉴》卷一五一,梁武帝大通元年(527)三月。
a 四部:指四部众,出家的僧人、尼姑,以及在家的婆塞、优婆夷(男女居士)。 无遮大会:指布施僧俗的大型斋会,一般五年举行一次。
b 换掉皇帝服装,换上僧伽服装。
c 《涅经》:重要的佛教经典类别,有多种版本,梁武帝此处讲解的《涅经》当是刘宋时期慧严、慧观和谢灵运等改编的《大般涅经》三十六卷,俗称《南本涅经》。
d 三宝:指佛陀耶众、达摩耶众、僧伽耶众。
e 百辟:百官。百官到了同泰寺东门。
f 宸极:指皇帝宝座。百官出钱后,赎回梁武帝,请他回朝继续当皇帝。
g 本段出自《资治通鉴》卷一五三,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九月。
h 《般若经》:大乘佛教空宗的主要经典,曾有七种不同的汉译本,当时流行的有后秦***摩罗什译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十卷。后世以唐玄奘翻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最为知名。
i 本段出自《资治通鉴》卷一五六,梁武帝中大通五年(533)二月。
j 《三慧经》:佛经名。三慧,指信、问、行。
a 浮***灾:指寺庙被火烧毁。
b 侯景:东魏叛将,投奔梁朝,梁武帝应对失宜,导致祸乱,史称侯景之乱。本段出自《资治通鉴》卷一五九,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三月。
c 群臣奉赎:群臣百官像以前那样出钱把梁武帝从寺庙中赎回当皇帝。
d 改中大同二年为太清元年。本段出自《资治通鉴》卷一六,梁武帝太清元年(547)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