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自古以来,有多少人为情所困,为追求真正的“情”而作出令人瞠目之事:《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为了“情”双双离去,只留下了“仰头相向鸣”的双飞鸟在人间;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为了“情”甘愿放弃自己的王位――他们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自我的人生。《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作为一个来到世间走一遭的顽石,也有自己的追求,而他的追求更是他真我性情的流露,今天,让我们走进《红楼梦》,感受贾宝玉的真我追求。
一、文题解读
《宝玉出家》选自《红楼梦》第一二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节选文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贾宝玉拜别贾***及贾府中的人对宝玉出家的反应。第二部分:写贾雨村与甄士隐的对话,交待相关后事及空空道人归结红楼梦。
二、理清文章思路
选文第一部分讲了贾***遇见宝玉,宝玉与父亲的告别以及贾***回府后与王夫人、宝钗等人的叙谈。宝玉与父亲的告别是这一部分的重点,主要通过描绘一个场景来写父子的惨别。贾***回府后的描写主要是王夫人以及宝钗的表现:王夫人痛哭不已,自己的半生心血、后半生的希望顷刻之间化为泡影。宝钗作为宝玉的妻子,也是极度悲痛的,但宝钗还是延续了其一贯的做法――完全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情感。本段描写继续完善了他的含而不露、深沉内敛的性格。然后写贾***对王夫人嘱咐的话:“……我们在外把持家事,你们在内相助,断不可仍是从前这样的傲慢……”暗示了贾家复兴的可能。
文章第二部分主要是写贾雨村与甄士隐的谈话,交待宝玉的后世“前经茫茫大士渺渺镇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从此形质归一”,然后交待了《红楼梦》一书的来历。说这是一部“作者不知、抄者不知、阅者也不知”的奇书,它将“真事隐去”而保留了“假语村言”。这一部分用了浪漫主义的结尾方式,呼应了开头。
三、片断赏读
原文:贾***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归彼大荒。(选文第二节)
赏析:这里为宝玉出家设计了一个最美好、清静、富有诗意的去处――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时间:天寒乍雪。皑皑白雪掩盖了世界上的一切肮脏与丑恶,而宝玉就是在这样一个纯净的时刻回归了自己的本源。情景:贾***在写家信,写到宝玉处,抬头忽见宝玉的形象: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动作:倒身下拜,拜了四拜。主要看他的神情:似喜似悲。喜从何来?悲又从何来?喜的是终于脱离了尘世的污浊,悲的是父子惨别。宝玉在雪地拜别父亲,虽有神秘之味,却是至情之文,和宝玉赴考前拜别母亲时给母亲跪下磕头一样,读着令人潸然泪下。看来,贾宝玉在出走前思想还是很矛盾的,对与他成长相伴的贾府以及父母恋恋不舍,藕断丝相连;他正想和父亲多说几句话,“只见船头上来了两个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飘然登岸而去。看来,宝玉选择出家,实在是在情与理之间作了无数次的思想斗争的。当然,也有和尚道士“夹住宝玉”的缘故。因为宝玉本来就是一块无用的石头,来世间走一遭也终要回到自己的归宿。结尾他是和那一僧一道到那“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就是说,他经历过做人的漫长一生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的青埂峰下。那块“宝玉”的归宿也在那里,又合二为一了。他在未经女娲锻炼之前,是一块愚顽不化的顽石,没有灵性,没有欲望,没有爱的追求。但他经过娲王的玉手,灵性通了。他盼着娲王对自己的青睐,要为她的补天事业出力。谁知这只是一厢情愿,女王对他冷漠,她炼就的三万余块石头俱得补天,却独独把他这一块遗弃不用。怀才不遇,怀爱不遇,使他产生了无限的悲哀。于是,他想到“人间的温柔乡”里去享受一番,以此来弥补失爱于娲王的不幸,便求助那一僧一道带他下凡。他在一生之中,虽然在女儿国的温柔乡里也享尽了艳福,但更受尽了种种磨难。如今又恢复了他那愚顽痴蠢的本性――这,才是一种彻底的解脱啊!
四、问题探讨
1. 宝玉出家的原因
一是爱黛玉心切,宝黛二人青梅竹马,情意绵绵。黛玉已死,自己也就没有在尘世中生活的意义了。二是自身思想的乖僻与人世的无常。贾家被抄家后,宝玉经历了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两者合起来,使宝玉感到人生的无趣。此时的他,除了出家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2. 高鹗写宝玉结局有何好处?
明确:一是为宝玉的消失设计了一个美好、清净、富有诗意的去处;二是宝玉的消失有朦胧感,很美;三是让贾***在遥远的江南遇到他,使他入考场时同母亲告了别,在此,又与父亲告了别,有浓郁的人情味,也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和人类父母子女之间的血肉天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红楼梦选读》之《宝玉出家》教学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