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认识Beckwith-Wiedemann 综合征(BWS)临床特点、诊疗及基因特征。 方法 总结分析1 例BWS 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随访和基因检测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 本例患儿具有巨舌、脐疝、血管痣、低血糖、内脏肥大、肾脏发育异常、先天性心脏病等BWS典型症状,同时基因印迹显示母源KvDMR去甲基化。 结论 临床上发现新生儿存在巨舌、短暂性低血糖、脐疝、面部鲜红斑痣等表现,应考虑BWS 可能。
[关键词]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印记基因;Wilms肿瘤
[中***分类号] R726.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26-0155-03
表观遗传学是近年来医学研究的新热点,而Beckwith-Wiedemann 综合征(BWS)是研究表观遗传学的代表性疾病之一。本病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印记基因表达异常综合征,印记基因最具特征的标志是DNA 获得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其致病基因位于第11 号的染色体短臂15.5 区域,以脐膨出、巨大舌和身体的一侧生长过剩为主要表现,临床上还可见短暂性低血糖、面部鲜红斑痣、内脏肥大、肿瘤等其他表现。本文通过介绍我院收治的1例Beckwith-Wiedemann 综合征患儿情况,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临床表现、诊断、发病机制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儿,女,36+1周早产,于2014年9月25日9:35于我院产科出生,患儿系第1胎第1产,顺产,其母胎膜早破5 h,产前无宫内窘迫,生后Apgar评分1 min、5 min均为10分,出生体重3600 g,羊水、脐带未见异常,胎盘大,生后发现患儿舌大伴吐舌,为进一步***转入我科。
母孕史:其母孕期规律产检,孕29周时宫内B超提示胎儿双肾增大,孕34周时宫内B超提示胎儿巨舌症?家族史: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病史及中毒、外伤史。
入院查体:体重:3550 g,身长:50 cm,头围:33 cm,神清,精神反应可,眼裂稍小,鼻梁低平,舌大,吐舌,哭声响亮,婉转有调,颜面可见红斑,前囟平软约1.5 cm×1.5 cm,左顶部可触及2 cm×2 cm×3 cm血肿,心音有力,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两肺呼吸音清,腹软,腹正中剑突下至脐部可见一条状隆起,哭闹时明显,脐根部粗大,肝肋下2 cm,质软边锐,脾肋下未及,双侧肢体对称,无偏身肥大,四肢肌张力正常。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无异常,血生化无异常,TORCH(-),血胰岛素(空腹)3.35 μIU/L(3.3~19.5 μIU/L),超声心动***:房间隔缺损3 mm,继发孔型。腹部B超:肝脏增大,双肾增大,双侧肾盂分离。
小儿外科:脐疝,腹白线疝。皮肤科:面部鲜红斑痣。口腔科:舌体良性肥大。
诊治经过:入院第2天出现血糖偏低(2.5 mmol/L),经喂养糖水及奶、静脉输入葡萄糖,血糖恢复正常。住院期间每天均在空腹喂奶前有1~2次血糖偏低,经加强喂养后血糖正常。
出院后随访:出生后40 d,混合喂养,血糖监测正常。右侧肢体较左侧偏大(右上肢、下肢较左侧长0.5 cm,右下肢较左侧粗0.5 cm),活动好,肌张力正常,用力时腹中线部位膨隆。血AFP 257.6 ng/mL(
MS-MLPA结果:母源KvDMR去甲基化,母源H19甲基化或父源的单亲二倍体。
2 讨论
2.1 发病率及病因
Beckwith-Wiedemann 综合征(BWS)特征性症状是脐膨出、巨大舌和身体的一侧生长过剩。BWS是一种生长调节性疾病,表现为体细胞的过度增生,估计BWS 的发病率至少为1∶13 700[1]。男女发病率相同,但对于同卵双胎时,女胎的发病率明显升高。BWS死亡率约10%,仅次于先天畸形和早产,位于新生儿早期死亡病因的第3位[2]。目前发现辅助生殖技术可能会增加BWS发生率,采用辅助生殖技术怀孕的母亲产出BWS患儿的机率是4.6%,而正常怀孕产出BWS患儿的机率是0.8%[3-5]。BWS的致病基因位于第11号的染色体短臂15.5区域(11p15.5),由11p15.5区域母源或父源性印记基因表达缺陷所致[6,7]。基因组印记是一种表观遗传修饰,指来自父方和母方的等位基因在通过和***传递给子代时发生了修饰,使带有亲代印记的等位基因具有不同的表达特性,这种修饰常为DNA甲基化修饰,也包括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等修饰。印记基因最具特征的标志是DNA 获得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与BWS相关的染色体印迹区域包括两个印迹域:IGF2/H19、CDKN1C/KCNQ1OT1。
在BWS病例中,一些致病基因的改变已经确定[8]:(1)KvDMR1去甲基化(发生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Beckwith―Wiedemann 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