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学,古代称之为“神仙之学”。即通过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和光化修炼,达到健康长寿直至长生不死境界的一种研修学术。故而又被称之为“仙道学术”。由于仙道学术产生于我国的封建社会,而且长期传承于宗教组织内部,故带有十分浓重的宗教意识和神秘色彩。因此,陈撄宁先生认为,要想使传统的仙道文化成为一门真正的生命科学,就必须要从宗教意识中***出来,脱掉宗教神秘的外衣,方能成为一门***的研究学科,并将这一学科,命名为“仙学”。
仙道学术是我国传统道教文化的根基,也是道教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和研修的核心。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道教创立者之一的张陵(尊称张道陵),便在其著作《老子想尔注》中指出,人的生命中存在着一个长生不死的境界。东晋时期的道教理论家葛洪,在其《抱朴子・论仙》篇中,又提出了以“药物养生术数”延命”的思想。认为只要注重自身的练养,就可以向死神索回生命而长生。并在其《黄白》篇中,发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的豪迈呐喊。
全世界共有五大民族宗教,即佛教、***教、基督教、天主教和我国本土的道教。在这五大民族宗教中,唯有中国的道教,敢言人的生命是可以“长生不死”的。若从我国历史上的三大宗教来看,儒教学说只重生不重死,认为死是绝对的,终极的;不能考虑,更无法讨论。因此《论语》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未知生,焉知死”?认为生前未知的事情还很多,哪能管得了死后的事情。死是由命运管着,由上天来决定,人是无法涉足,也无力过问的。生命如果有不朽,那就是现世的功德和名誉。
佛教的学说是建立在“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理论基础之上,确认死是必不可免的。因此,宁愿放弃现世的人事,而专心为死后作打算,藉以逃脱和避免因轮回报应所带来的死生之痛苦。
儒教和佛教,一个重现世却不能自主,一个不重现世却偏偏要修来世;这与道教“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重生思想产生出明显的差异。道教不仅在认识论和哲学观上同其他宗教文化大相异趣,其独具魅力而又神秘奇谲的仙道修炼学术,也是区别于其他任何宗教最为关键、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那么,道教所提出的“长生不死”之说及其相关的修炼学术,是否有其历史渊源和修炼依据呢?这就要从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和神仙三大流派谈起(详见下表)。
我们从下表可以看出,吐纳导引术发展至西汉时期,对我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武术内功的形成和建立,贡献极大。如果仅从其形成的功法而言,如“六字气诀”、“八段锦”、“五禽戏”和“易筋经”等,其功能效果只能起到调理经脉气血、强化卫气能量的作用;属于传统养生学和传统武学的范畴。而其在仙道学术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却是失败的。
服食派早期的修炼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吞服自然界的空气和自身体内的元气,因其不卫生又极易造成气滞类的疾病,发展至唐代中叶便被淘汰。另一种是服食各种植物或矿物粉(如玉石粉),实验结果虽然不能使人长生不死,但对我国传统医药学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战国后期所形成的炉火炼丹术,也是在服食理念的引导下而形成的。由于所炼丹丸中含有矿物质和化学成份的毒素,发展至明代末期终被淘汰。但炉火炼丹的长期操作实践,为我国古代的冶炼技术和化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即是从炉火炼丹的实践中产生的。
这里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房中派”。古代最初是想从男女媾精的活动中,寻找到长生不死的方法,结果发现了性能量(古称男人的性能量为元阳,女性的为元阴,统称为真气)。东汉黄老学派的魏伯阳,参同《周易》中的天文知识和炉火炼丹中药物化学反应的过程,来探讨房中术中的性能量的运炼及气化原理,从而写成了《周易参同契》。该书不仅为后世内丹术的形成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魏伯阳本人亦被后世的内丹家誉为“万古丹王”。然而,内丹术中对性能量的认识,以及在督任二脉上的小周天采炼和运炼方式,均渊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房中术。
道家学派则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创始人为春秋末年的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尚有关尹、鼓蒙、田骈、列子、杨朱、庄周等。道家学派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即《道德经》)、《庄子》、《列子》、《女子》、《淮南子》等。除此之外,还有《管子》中的《白心》、《内业》和《心术》上下诸篇;以及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经法》、《道原》、《称》、《十六经》等。因该学派以“道”为宇宙本原,故被称之为“道”家。
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万物而生的宇宙本原。他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并以“道”为核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哲学体系,即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他看来,天地万物皆从“道”产生,整个宇宙有一个演化生成的过程;最后万物还将复返于道。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解释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说,大道是无形的,我虽然称之为道,却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
关于宇宙本原的“道”,我们从老子的著述中可以归纳出三个方面的涵义。
1、道为无形无象,无具体规定性的“无”。
2、道为混成之物(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此物不生不灭(如“***而不改”)。
3、道在环形运动着,而且无始无终(如“周行而不殆”)。
由于老子所讲的“道”,有着以上多种涵义;后人对道的理解也就有了不同,从而形成了道家学派内部的分化,产生出诸多流派。其中对仙道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两大派流,这就是庄子学派和黄老学派。
庄子学派产生于战国中期,其代表著作为《庄子》一书。该学派继承了老子的“虚无”思想,认为“道”是虚无之实体,能生成天地万物。例如《庄子・知北游》中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这即是说,“道”确实存在,但它超越了感觉,不能用语言和名称来称谓。甚至认为“道”也不能称之为“无”,无总是对有而言的,是相对的;“道”应该是“无无”。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庄子学派提出了“万物一齐”的相对主义思想。即齐是非,齐生死的“齐物说”。由此倡导物我两忘的“坐忘”修养法,以便做到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这种修养法的根本宗旨,虽然是为了达到人生逍遥(精神绝对自由)之目的,却为后世清修丹法的形成和失真,产生了极大影响。
黄老学派也是在战国中期从老子学说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道家学派。所谓的“黄老”,是指黄帝和老子而言。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代表着古代“神仙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在传说中,黄帝常与玄女和素女修炼房中术,故而房中术亦被称为“玄素之术”、“黄道”、“黄赤之道”或“阳道”等名称。从哲学思想来看,在黄老学派内部比较复杂,一般都是在吸收老子思想的同时,又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例如《管子・内业》等篇,便发挥了老子哲学中“道”有物混成的思想,把“道”视作为一种精微之气。
(1)术数:从广义讲,指天文、历法、数学等。从狭义讲,指占候、卜筮等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推测人事吉凶的法术。
(2)还丹:这里是指在炉火冶炼外丹时,矿物与药物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规律。(待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仙学的渊源及研修宗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