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铺首衔环是中国古代一些器物上的附件,主要附在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画像石、墓门、墓葬棺椁以及建筑大门上。根据铺首衔环的出土环境、相关遗存的变化和各个时期铺首衔环的自身特征,笔者将其分为五个大的时期,并分别加以论述。
关键词:铺首衔环 演变 浅析
铺首衔环在我国古代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画像石、墓门、棺椁以及建筑大门上都有广泛的应用,至今很多仿古建筑大门上仍在使用,既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有镇邪僻妖的意义。作为我国古代广泛使用的一种手工艺品,铺首衔环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笔者从铺首衔环的出土环境、相关遗存的变化和各个时期铺首衔环的自身特征,将其分为五个大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末年
这个时期的铺首衔环数量很少,且全部发现于青铜器上,这个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多是高浮雕,铺首呈现为立体的形态。铺首本身就是由兽首和兽的躯干组成的,所谓衔环就是由兽的躯体和一个环圈套在一起,这一时期铺首衔环仅见于青铜器的肩部。
第二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铺首衔环是通过高浮雕的方式把兽的形体刻画出来,兽面(兽首)形态特征明显,上面的两只角外卷,下面的胡须亦外卷,制作精致,显得生动活泼。为了使得铺首能够衔环,有意放大兽首的鼻梁,使其呈环状与衔环相套合。这一时期铺首衔环的形象基本成熟,为以后历代所承续。这一时期铺首衔环不仅出现在青铜器上,而且开始出现在建筑和墓葬的棺椁上。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对天的信仰发生了动摇。随着天的地位的动摇,天人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神灵已经不再凌驾于一切之上,而是处于人的附属地位。反映在青铜器上,就是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不止用于祭祀,还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反映在青铜器纹饰上就是具有神秘、祭祀意义的纹饰减少,轻盈活泼、具有现实生活意味的青铜器纹饰大量出现,其他具有神秘、祭祀意义的兽面纹都在青铜器纹饰中少见,只有兽面衔环的形式保留了下来,这应该和其早期的职责有关。
第三个时期:西汉时期
这个时期铺首衔环的形态特征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铺首衔环相近,上部的两只角亦外卷,唯有不同的是下面除了外卷的胡须外,也出现了内卷的胡须。
从这一时期开始,铺首衔环出现在墓门上。
西汉前期经济萧条,但汉武帝之后,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史记》卷三十记载:“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朽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经济如此繁荣,又加上汉武帝放弃黄老的“无为”思想,崇尚儒家之道,厚葬之风盛行,因此很多墓葬内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上有很多铺首衔环,此期的王陵内出现了制作十分精美的玉铺首衔环。
第四个时期:东汉时期
这个时期的铺首衔环在器物上虽然也有,但数量在逐渐减少,此期以画像石上的铺首衔环最有特点。
汉武帝之后,社会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富足和繁荣,同时汉武帝抛弃黄老的“无为”思想,开始“独尊儒术”,而儒家学说主要是“仁孝”,对死去的祖先尤其是父母进行厚葬是儒家学说中最主要的孝行,因此厚葬之风在汉武帝之后日益盛行,画像石墓的出现就是这种厚葬狂潮的产物。从各地出土的画像石墓看,铺首衔环被广泛地应用于画像石墓内。
汉画像石中的铺首是青铜器和陶器上铺首衔环的继承和发展,它综合了许多兽类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夸张和变形,造型既像牛又像虎;面目凶猛恐怖,非常可怕,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神。它守在墓门上镇邪避凶的作用,从形制上看它同时又给人一种狞厉之美。
画像石中的铺首衔环在模仿青铜器和陶器上的铺首衔环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画像石中的铺首衔环不再是单纯的铺首衔环,而是周围多有其他的动物或人,有些还和建筑放在一起。如江苏沛县栖山汉画像石墓内有一铺首衔环,环下有一绶带,环两旁各有一人,手持一绳与环相连,有学者认为:“***中的铺首象征着墓室之门,两名配剑人物为墓室门卫,铺首兽面中所衔玉璧与其他玉璧***像一样起着驱逐恶鬼,保护墓主尸体的作用。”山东嘉祥县的一座画像石墓内出土的铺首衔环更有特点,其中的铺首完全是东汉时期头戴高帽的人的形象,在环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各有一虎,互衔对方的尾巴,两虎各有一后足插在铺首衔环内。
第五个时期:魏晋以后
魏晋尤其是隋唐以后,瓷器大量出现,瓷器被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上面的纹饰也丰富多彩,多是自成一体,有一定的布局和构***,已很少再用铺首衔环作为装饰。同时由于各种系、环、钮等在瓷器上使用后,瓷器上的铺首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所以虽然仍有存在,但数量已经很少并且作用也基本上是装饰意义了。
从此之后,铺首衔环主要发现于各种形制的门上,如见于真实生活中的建筑物的大门上,或者墓门上,画像砖、画像石或壁画中的门类形象中了。
结束语
铺首衔环是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遗物,出现时间很早,延续的时间也很长,达数千年之久,早期多见于各类质地的容器类物上,到战国晚期至两汉时期开始大量出现于墓门和各种建筑遗存上。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在各类中式建筑或仿古建筑、寺庙等建筑物上见到铺首衔环的形象或变形构件。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的特色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志华,王富安.西华斧村发现汉代画像砖[J].中原文物,1987,(1):20.
[2]王玉金,陈江风.试论汉画中的民风民俗汉文化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10):348.
[3][汉]高诱注.[清]毕沅校正.吕氏春秋・先识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64.
[4]黄振刚,胡双宝,宗明华.全汉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4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古代铺首衔环的演变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