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地址 中国北京
项目面积 191,900 m²
竣工日期 2011.3.1
设计单位 gmp-von Gerkan, Marg and Partner-Architects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毗邻故宫,于1959年完工。与人民大会堂一起,分居天安门广场东西侧,是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被誉为中国当代建筑里程碑。整座博物馆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博物馆组成。此次的改扩建工程是对原有建筑的改建和扩建。
中国***府共向十一家国际建筑事务所发出竞标邀请,有十家提供了改扩建工程的方案。最终德国von Gerkan,Marg and Partner建筑师事务所(gmp)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所(CABR)合作的方案获胜。
gmp建筑师事务所的初始设计重点是一块飘顶。利用它将原址的中央大楼移除,腾出的空间用一块飘顶覆盖,且飘顶连接旧建筑和新建的延伸建筑,飘顶下的空间用来展示关于中国历史的几乎所有作品,直接构成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后来,经过与业主和中国设计专家讨论,修改后的方案认为建筑不应掩盖新建的延伸建筑与遗留建筑间的直观差异,而是应侧重新国博的建设要更多的结合老国博的外貌风格。建筑通过这样的新旧结合,本身就是对中国悠久历史的传承。
设计的重点就变成了如何更好的连接南北两翼,使新国博成为一个统一的综合体。新国博面对天安门广场,建筑西部的入口被称为西大门,又称正门和主大门。进门后,西大厅长260米,是面对天安门广场的“门厅”。这个“门厅”是整栋建筑的前庭,设置了诸如咖啡馆、茶馆、书店、纪念品商店、售票处和厕所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
在“门厅”中,石材做地基,以木制为结构,加之DCB层上的藻井屋顶,诠释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三段式手法。尽管“门厅”很宽广,因为大厅地面采用的是本地花岗岩,长廊部分的木制地面,这样和谐统一的材料搭配,精巧地营造出了大厅温馨的氛围。穿过南北两翼的大门也可以通往“门厅”:这样的设计既便于游客确定自己所处的方位,又方便游客确定游览路线(从“门厅”可以到达整个大约200,000平方米的公共区域)。
“门厅”的体量,参考了天安门广场和新国博的面积。新国博约计每年接待800-1,000万名游客。西入口有宽敞的入口庭院和气派的大台阶,西入口门外的修长的柱廊,廊柱上有宫殿庙宇风格的长檐,附有廊顶。
飘顶材料采用的是古铜色的波浪形金属板,色调与故宫屋顶的帝王风格的黄色一致。使得天安门广场和故宫的屋顶风格在新国博的顶部上得以延续,并实现了前者风格在当代风尚中细节和材料上的延续。
新建筑的正门是七扇采用传统的青铜镂空的铜门,当阳光透过时,可以创造出轻柔的内部环境。像这样的镂空设计只存在于传统的、有纹饰窗子的中国建筑上。此次,穿孔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国博一百万件藏品中的一件古代青铜器。国博内部空间的栏杆上亦配有同系列的纹饰。
国博的北翼建筑,面朝长安街,展出的是中国现代史文物;南翼建筑的一栋新楼里设有行***部门和***书馆;位于在中央大厅南北两侧的叠加的四起楼层,是整个国博的主要展览区;而中央大厅则可以承办外事接待、宴会和其他相关活动。在地下一层,中央大厅的下方,有影院、剧场和有固定阶梯座位的演播室。这个演播室是按降噪要求设计,可以举行学术报告活动、高雅音乐会,同时也可以举办舞台演出。地下层还设有国家博物馆的工作间、实验室、文物储存室和地下停车场。
建筑内部空间多采用木材、石材和玻璃,这三种材料的搭配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自然、亲切的氛围。有些房间用处不同,沿用的材料也有不同。比如,毗邻西门的中央大厅和国博剧场的墙壁装有红色的墙面覆盖物,有助于改善空间音效;“会厅”上层的玉器馆因为安装有可回收材料做成的玻璃板,而众人皆知。
国家博物馆总共占地191,900 平方米,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这样一座恢弘的建筑很好的展现了中华民族,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所拥有的悠久历史底蕴和深厚艺术积淀。
设计师资料
Meinhard von Gerkan
gmp创始合伙人
Stephan Schütz
gmp合伙人,gmp柏林、北京和深圳办事处负责人
设计\Meinhard von Gerkan、Stephan Schütz 摄影\© Christian Gahl,© Ben McMillan编辑\叶燕锋翻译\代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