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造型艺术体现在方方面面,这些意向的表达往往体现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而陶瓷的艺术也在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本文从传承的传统造型艺术必要性出发,分析传统艺术造型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以及陶瓷对其的发展与发扬。
关键词:传统造型艺术 传统文化 陶瓷
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就已开始使用***形符号来传情达意,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画刻符都记载下了人类最初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及他们当时内心的希求与期盼。这些***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随着科学技术、材料工艺的不断演进,以及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而不断的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造型艺术体系。这个造型艺术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传承至今,需要现代人予以发扬,并且运用到现代陶瓷艺术中。
时至今日,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认识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陶瓷的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在我们的现代陶瓷艺术对传统造型艺术何去何从的问题。然而,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几千年的文明史固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但一味沉迷在传统的襁褓里,在我们的设计中单纯的奉行“拿来主义”,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将会导致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停滞,最终只能使我们的时代留下大批的古董拷贝,而无设计可言。我们应从中国传统造型语义中吸取所需的营养,提取所需要的内容,来丰富自己的陶瓷艺术,在现代陶瓷艺术发展中注入民族传统的元素,进而以一种新的视角来传承和发扬传统造型语言。这样中国陶瓷艺术才能以干年的传统造型文化为基石,发展壮大。
陶瓷在传统造型中吸取营养
传统造型之***形演绎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从原始社会的***形、符号一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的分门别类的造型艺术,总有一些恒常的主题,而它们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它们的造型方式,却随着每个历史朝代的更替而转变,总是与当时当地的材料工艺、艺术技巧、社会风尚相适应,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造型就是器物存在的基本形式。器物制造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的文明史推移而渐渐地发展起来的,其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造型艺术是指应用一定的形、色、物质材料和点、线、面、体等手段去占用空间,创造出可视的形象,使得其和视觉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艺术。自人类文明开始出现的原始社会始,直至今天造型艺术皆充分地体现了人类创造物品的智慧及表现力,皆体现了造型艺术创造的历史演进进程。陶瓷制造技术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及适应的结果,是人类首次对材料的性质进行改变,将一种天然物质(泥土)转变为另一种有用材料或者器物(陶器)的最早创造性活动之一。陶瓷器品为一种占有一定立体空间的造型,就其的外观形态来说,其是由最为基本的构成要素,即点、线、面、体和空间构成的,其造型上的审美特征具体体现在形态折射出来的直观感受。其造型上的形体衔接、转折、起伏等多种变化,皆是由上述不同的基本构成要素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组合而成的,其具体的体现则为我们所见到的具体形态。
陶瓷造型的各种形态和装饰大多来源于传统造型技法,纹样。例如传统***形中最有代表性的龙的形象,就可谓朝朝有不同,代代有变化。龙纹的雏形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中。红山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类似龙形的玉器饰物。马家窑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绘有类似龙形的彩陶壶,体态似鱼,生两爪,披鳞等等。不仅仅龙形的变化如此,中国其他有代表性的传统***形,诸如凤纹、云纹、鱼纹、涡纹等,我们都可探寻到其表现形式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演变的脉络。
现在陶瓷艺术,追溯与传统技法,在纹饰和造型手法上也会在传统造型工艺上有所承袭,以“形”的这种方式渗透到陶瓷制作的理念中,这种“形”的延伸是对原始母题的继承与延续,也是对其外在形式的衍生与拓展。然而这些纹样并没有生搬硬套外来艺术的痕迹,而是融会贯通中外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一部分。
传统造型之意蕴表达
对于传统纹样或造型手法的传承,历经了上千年,推陈出新中,人们之所以历代不厌其烦地反复描摹一个***形,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审美意义的外形,而是在这些我们看得到的***形符号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层的象征意义,***形符号只是这些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外在方式,是“观念的外化”。这些意义最初大多源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进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贵康乐、祛灾除祸”等吉祥象征意义,正是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正是由于人们对这种“意”的执著追求,才使“形”得以代代相传,并衍生出许多旁支左系,可以说,“意”的历史延伸催生出了“形”的历史衍生。例如“日中有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人们对阳鸟***腾的崇拜,使得中国传统的乌纹有了阳鸟——朱雀——凤鸟的历史衍变;太极***中“通乎阴阳”的鱼形纹饰,在历朝历代的器具装饰中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无论时代如何让陶瓷艺术变得如何国际化,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瓷意”也只有这些传统的文化或者这些传统造型才能完全解读和诠释,这种传统是根深蒂固的。从***形符号的这种“形”与“意”的历史延伸与衍变,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陶瓷“形”的演变都不是对其原始“母题”的彻底否定,而是以新的审美观念赋予其以新的形式,从而使这些“母题”不断的丰富与拓展。也只有这种具有民族文化气息的陶瓷艺术品,才能被广泛认知,才能印上中国的烙印,而一味的描摹西方陶瓷造型艺术手去,只能丢失本土的意向,丢失了中国陶瓷的神韵与韵味。
传统造型之神的传承
虽然陶瓷的“形”在每个时期的变化往往与前一个时期大相异趣,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在这些形式多样的造型中所特有的精神气质,不论是彩陶上稚拙的鸟纹和蛙纹、青铜器上的狞厉的饕餮、还是汉代漆器上飘逸的凤纹,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淘洗之后,仍然承现出一种惊人的生命活力,感动着我们现代人。而这中神韵的承传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造型观念,即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
西方文化从柏拉***开始,一直是讲主客二分的,于是在西方美学中突出的特点是“以个体为美”,强调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与西方人的这种审美趣味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更强调的是主客统一的“整体意识”,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都遵循同一个本质规律,因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把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借物抒情,“以形写意”,“形神兼备”。
透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陶瓷艺术之于传统造型艺术,其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下而不断的更新拓展,而其后陶瓷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寄托了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因此,要使中国的传统造型艺术在陶瓷艺术当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我们因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国艺术的审美精神总是强调以艺术教化人的思想和情操的宗旨。陶瓷如何传承传统造型艺术
取其“形”
在陶瓷艺术种的取其“形”自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这种在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陶瓷艺术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在“形”的延伸这个方面,已经不乏优秀的例子,如当代陶瓷设计师谢东,她的褶皱系列陶瓷设计,就是选取了传统宣纸的纸质质感,进行提取和变换,所形成的独特的艺术作品。(如***1)
延其“意”
大家都熟知,中国陶瓷艺术之所以另世人着迷,原因在于中国传统造型背后的“意”,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的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例如台湾设计师kalkid以“爱”为信念的设计作品,应用环保回收材料开发一系列对地球友善的陶制商品创造出质感温润细致又充满想像空间的生活用品,期待透过产品让您了解我们的主张,共同凝聚爱地球的力量。这种造型背后的“意”也在人们使用或欣赏作品时,心理产生温暖的感觉。(如***2)
传其“神”
对于陶瓷艺术中“形”和“意”的沿用,可以说是对传统造型的一种浅层次的发展和提升,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我们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相,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的所认同的现代设计。
结束语
因此,我们应当看到,虽然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于传统造型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新的发展的契机。而在陶瓷造型艺术创作中,秉承传统造型艺术的精髓,对其巧妙的运用,可以充分地将陶瓷艺术的魅力表现出来,给人美的感受。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