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瓷器中的雕塑作品,应该是古瓷珍玩中艺术含量最高、最具收藏价值的门类了。虽大不盈掌,却或居神龛供奉、或置书房案头、或藏闺密匣囊、或佩衣裙为饰。把玩起来十分赏心悦目,细细地赏析品鉴,余味悠长。
唐长沙窑青釉点铜绿彩鸡形雕塑 (通高6.2厘米)
长沙窑青釉点彩鸡形雕塑,其鸡翅和尾羽的粘贴及划刻技法,采用了长沙窑鸡形水盂常用的典型技法;其铜绿点彩与点褐彩,也是唐代长沙窑的典型装饰手法。该雕塑胎体为实心揉捏成型、较重,疑为压纸、帛的“镇”;但其脊背上又安装有系耳,又疑为唐代衡器的“瓷权(秤砣)”。
釉面开片细碎,片纹呈锯齿状,文而不武、显而不露,开门见山。不管它是否具有实用价值,即便作为唐代民间工匠率意的雕塑玩偶,都是长沙窑民间艺术珍贵的历史写照。此鸡形雕塑与江西临川宋墓出土的瓷鸡雕塑的造型十分相似,尤其是鸡冠、鸡喙、器座的形式,都是一脉相承的。
唐长沙窑青釉点铜绿彩瑞兽水滴 (通高5厘米)
该瑞兽水滴为狮鬃、犬耳、豹睛、猪鼻、獠牙、雉尾。瑞兽是我国先民的一种***腾,因部落、民族、教派不同,而有不同的***腾、不同的瑞兽形象。龙凤、麒麟、貔貅、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等,被人们赋予祥瑞之意的***腾,构成了瑞兽的系列。水滴属于文房用具,学而优则仕,故它往往在造型、称谓、纹饰等方面都隐喻着吉祥、祝祷的蕴意。
另外,我们在运河出土的长沙窑作品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东南亚、中东、南美、北美等地特有的卷毛狮、椰枣、火鸡、驼羊等动、植物纹饰或造型;显见,那时长沙窑的作品很多是走向世界的.此件瑞兽作品,是否属于1000多年前海外的某民族的***腾也未可知。
辽白釉骑马人俑 (通高7厘米)
该骑马人俑的胎质、釉质均类似于定窑,但比之定窑白釉略泛灰黄,釉中白色碱沁较明显,可见虽是相同工艺、相同材料配方,但烧成的温度略低,这恐怕与辽河流域的气候及燃料状况不同于河北的曲阳有关。
雕塑捏制娴熟随意,完全似即兴之作。但高翘的马尾表现了奔腾的速度,同时骏马扭头侧目警觉地盯着驭手,又表现了桀骜不驯的天性,马头高昂、鬃毛鬣鬣,简率而传神,一看就能感知工匠既有长期游牧生活的底蕴,又具有艺术表现的洞察力。以上两方面都不经意地流露出该作品的窑口应是辽上京(巴林左旗)林东窑。
宋邢窑、磁州窑白釉点褐彩斑点狗雕塑一对
(通高左5.5厘米 右5.7厘米)
“斑点狗”又名“大麦町犬”,以南斯拉夫的大麦町地区命名。在古埃及、希腊时期所遗留下来的浮雕、壁画中发现有大麦町犬原始祖先的形象,所以其祖先应源自埃及或印度,19世纪随吉普赛人的大篷车遍及整个世界。运河瓷中发现有两个以上宋代窑口烧造斑点狗雕塑,说明其在中国的流行始于或早于宋代,且早于由吉普赛人的传播。
这对玩偶中,邢窑作品的收藏在先,开初几位藏友都保守的认为是磁州窑的精品,后来又收到了这件磁州窑的,其胎质、釉质、工艺、风格一比较,窑口就不言自明了。邢窑作品明显精雕细刻,点睛传神,颈项下还饰有蝴蝶结,端着一副畏缩讨好的姿态;而磁州窑作品则斑点较少、原始而民俗,体态自然放达、憨态可掬。工匠的团、揉、捏、抻、贴、挖、划、点洒等技法和修养境界,一览无遗地表现在这对雕塑作品的品质与神态上;也流露出贡窑工匠的精细而拘谨,民窑工匠的粗犷而又随遇。虽仅是一玩偶,但小中见匠心,滴水现沧海。
宋磁州窑黄褐釉牛、犬玩偶 (通高左3.9厘米 右3.3厘米)
磁州窑所涵盖的窑口众多,跨越时代长,工匠们信手拈来的玩偶,在“运河瓷”中比之大件的器皿,存世量大多了。我收藏了大量的玩偶,其中最简洁率意的作品,就是这两件了。土的得已经掉渣、简略得已经抽象,这就是它的代表性!就是它的艺术价值和地位!
一个泥团拉抻出七个角(四条腿、两只角、一个嘴)就是一头“牛”;稍改一下两只角和嘴的形状,搓个泥条架个尾巴,就成了“狗”。泥土是人类所居住的地球上的最基本要素,黄褐釉是中国先人创造的最原始的釉,牛和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这些元素的结合,表达的才是最厚重的艺术之源、之根;祖祖辈辈的传承、千秋百代的凝练,当然会萌发出艺术的“抽象”。
辽缸瓦窑绿釉、宋吉州窑白釉点褐彩持鸽女俑一对 (通高左7.5厘米 右12厘米)
左侧坐姿女俑为吉州窑作品,白釉泛灰,褐釉近似浅绛色,右手持鸽,这种装饰和造型的玩偶在“运河瓷”中为数不少;右边的立姿女俑,胎色泛红,单色绿釉,具有赤峰缸瓦窑辽绿彩的明显特征;面部以露胎处理来表现健康的肤色,一袭长裙、通体嫩绿,巧妙地引入了玉石雕刻中的妙用石皮、瑕疵的技法,克服了单色釉的装饰局限,达到墨色画中露白水云的色彩效果。
“俑”本是代替活人殉葬的冥器,如兵马俑、唐三彩俑等,秦汉时按形制大小使用,不得僭越;隋唐时仍不低于30厘米。但至宋,趋于小型化,用途已发展为民间流行的玩偶,尤其成为七夕节“乞巧”、“乞子”的象征性纪念品、馈赠品,而广泛流传。普通的以陶俑为多,瓷质俑则属高档的商品,只有大户人家才能购买的奢侈品。
宋繁昌窑青白釉观音塑像 (通高12.5厘米)
这是一尊由潜心礼佛的工匠、虔诚敬塑的观世音菩萨像。面容端庄慈祥、充满睿智贤惠,慈眉善目、纤手玉指,雍容静穆、仪态万方;繁缛的冠冕、璎珞,雕制的细致入微、层次分明,如意云冠髻高耸、流苏珠圆玉润。若非焚香沐浴、竭诚信仰,也难得塑出如此神似貌合的心灵偶像。
青白釉的釉质略泛灰,显然不如湖田窑的釉质纯美,胎质也不如景德镇的莹白,胎釉近似于湘湖窑而又有所区别,笔者在安徽繁昌的柯冲窑窑址见过此类瓷片标本,应为繁昌窑宋代的作品。繁昌窑的青白瓷始于五代时期,略早于景德镇窑,只是后期没有湖田窑的成就突出。五代南唐国的画院待诏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中,就已有大量制作精美的繁昌窑青白釉瓷器出现在丞相家宴上了。
宋金磁州窑盘羊雕塑 (通高8厘米)
磁州窑的中心窑场彭城、观台窑区发掘出土的标本证明,磁州窑宋、金、元时期流行这种上半截褐釉,下半截白釉的装饰手法,多见的是四系瓶,与这只盘羊雕塑的装饰一脉相传,胎釉特征也类似。
盘羊栖息于沙漠、草原和高寒山地,是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以遒劲硕大的盘角为特征。此雕塑的神形有一种居高回眸、跃跃欲试、如临大敌的警觉状。以盘羊作为雕塑的表现题材,我仅见此一例,故尤其珍贵。
宋元龙泉窑青釉“太平有象”雕塑 (长5厘米 高2.8厘米)
龙泉窑石灰碱釉的青瓷雕塑,应是南宋或元代的作品。象耳郭的褶皱、长长弯弯的象牙、脊背上下垂的垫毡、象足的足趾都清晰可辨,从成型工艺上看是脱模制造而不是随意捏制雕刻的;说明虽然器型很小,但却程序复杂、要求极精,如不是大批量生产,就是要通过审查定型的环节,买家要封样验收。因此这件雕塑的制作绝不同于其他信手拈来的玩偶,可能还有不为人知的背景。
“象”寓意“太平有象”,一般百姓也就***个平平安安,而“太平有象”则大都是朝廷或官场上的祝祷,不是民间的俗物俚语。仔细端详这件珍玩,其大小、质地都似一件佩饰用的玉雕件,与龙泉青瓷所追求的玉质感相合。小象圆润的造型、通灵光华,憨厚无邪,坐立摆放、袖佩把玩均为上佳。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点彩犬形雕塑 (通高8.3厘米)
景德镇窑宋元时期都大量烧造青白釉瓷,但宋代作品重在追求湖水绿和玉质感的内在质量,使用点褐彩装饰的较少,元代则较多使用了点彩的外在装饰。游牧民族统治中原之后,美的表现形式开始走向直白,故将此犬雕定为元代。
这件作品虽属工匠的即兴之作,但骨骼、肌肉、灵性都塑造的十分到位,点褐彩虽只见于耳郭几线及双目两点,可谓惜墨如金,但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放大镜下清晰可见釉中的白色碱沁成点块状弥漫,土沁呈浅黄灰色,积釉的湖水绿色颇具青白玉的质感,是一件开门见山的妙品。
另外,笔者还珍藏了一件罕见的海捞瓷文玩,作为与运河瓷的比较样本,一并介绍给藏友。
明代德化窑青白釉鸡形水滴 (通高7.4厘米)
雄鸡高卧、昂首挺胸、晨起啼晓的造型,巧借引吭高歌时张开的嘴喙作砚滴的滴水口,脊背上开一小孔,作控制水流的入气孔;雄鸡的鸡首和垂冠,厚大而壮硕;羽翼丰满,尤其是将各个部位的大翎小羽、长毛短绒,均刻画的细致入微、纤毫毕现,神形兼备、惟妙惟肖。虽然大不盈握,但是奇巧细腻、匠心独运,正合了“文玩把件”类古董珍玩所独具的小中见大的内涵。
该器是一件“海捞瓷”,原是一色的青白釉,但在海底长眠的几百年中,红色的珊瑚虫在她青白色的素釉上,着了几点殷红色的点彩。笔者在清洗时突发奇想,刻意留下了红珊瑚的斑点,这也是大自然的杰作吧,让她似乎沾了点“釉里红”的亲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