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近千年的“蹀躞带”
蹀躞带,又名“鞣带”,古代文献中称“蹀躞”,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腰带,束系时可悬挂多种常用的物件,具有很强的收纳功能。“鞣”,原指马鞍上垂下的装饰皮条,即带上垂下的系物之带,后来演变为佩带上的饰物名。
此种带具,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饰。因为他们在游牧、征战时要带很多工具,如弓、箭、刀等狩猎工具,以及针筒、磨石、算囊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了方便,只能挂在腰带上。“蹀躞”的本意是小步走路,因为挂太多的工具后,行动不便,不能大步走,故“蹀躞带”就专指这种特殊的腰带。北宋司马光撰《涑水记闻》卷九载:“元昊遣使,戴金冠,衣绯,佩蹀躞,奉表纳旌节告敕。”宋代张枢《谒金门》词:“重整金泥蹀躞,红皱石榴裙褶。”《辽史-列传第四十五・国外记・西夏》载:“其冠用金缕贴,间起云,银纸帖,绯衣,金涂银带,佩蹀躞、解锥、短刀、弓矢,穿靴,秃发,耳重环,紫旋裥六袭。”
蹀躞带始见于汉代,其使用区域主要在北方少数民族及西亚邻国;而晋代以前,我国中原地区主要使用纹饰繁缛的丝织大腰带,用带扣、饰牌在带端加窄带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的局面持续多年,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华夏神州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借鉴、吸纳异域文化的进程加快。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两晋时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区域普遍使用的蹀躞带进入中原地区,被汉人逐渐接受使用,并迅速流行,以至于后来人们称这种带具为“晋式带具”。
从大量出土实物看,一条完整的蹀躞带由带革呈、带扣、带盒夸和带尾等部分组成。带革呈,指皮革制的皮带身,其带扣多用金属材质制作,都装有活动扣舌,以起连接作用。带筠是钉缀于皮带表面的片状饰牌,有金、玉、银等多种材质;上有环,用于系鞣。碟,原指马鞍上垂下的装饰皮条,后来用于牧民的腰带上,以悬挂随身小工具和物品。蹀躞带带尾又名獭尾、挞尾、铊尾、插尾或鱼尾,装在革带末端的护鞘,一头方直,尾梢呈委角或圆弧状。这种带式,糅合了很多北方草原民族的文化元素,特别是吸收了早期草原民族使用的金属带头那种平板的形制,并把它变成一种佩戴礼仪制度,进而和中原汉族地区流行的排方带或方团带饰一起,成为当时我国带饰中的两大系统,此后历代相延,既有继承,也有变异。
隋代服饰,文献记其悉采“东齐之法”,其带具基本上承袭南北朝,以蹀躞带为主要形制。而有唐一代,各时期带具风格则略有不同。依少量的出土实物考证,其工艺与装饰风格与南北朝时期相比无较大的变化。初唐基本延续了北周和隋代的风貌;自中唐以后,其形制、装饰风格、制作工艺、带夸与革带的联结方式变化较大,独特的时代风貌逐渐形成。唐朝借鉴蹀躞式带,帝王、后妃、文武百官所服腰带开始有了制度性的设计:朝廷明令用金、玉、银来装饰腰带,并用之区别官阶等级。在唐代,蹀躞带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以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真(雕凿所用的楔子)、哕厥(解锥)、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唐以后的这种蹀躞带,虽然在使用范围上逐渐缩小,但在北部中国那些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权如辽、西夏、金、元等国家的区域内仍很流行,特别是在契丹建立的辽国,蹀躞带作为官服的构成之一,被提升到礼制的高度予以定型。
从出土实物看,契丹人作为鲜卑人的直系后裔,在蹀躞带带筠纹样上,却很少受到鲜卑风格腰带“郭洛带”纹样的影响。《辽史・仪卫志》记载:“武官七事:佩刀、刀子、磨石、契葛真、哕厥、针筒、火石袋。”这里规定的“七事”,日常生活属性被削弱,而作为等级制度的象征,成为辽代官服最醒目的特点之一。 就带筠质料而言,与中原汉地以玉料为最佳不同,契丹与突厥由于受迁徙的生活方式影响,都喜欢金银等贵重金属,因此辽代官服蹀躞带带宝夸经常以金、银为质料。这既是出于北方草原游牧人共同的民族习性,亦与契丹在贞观二年(628年)之前曾为突厥臣属相关。
龙江龙博物馆收藏有辽代云龙纹银质鎏金蹀躞带饰一组,计89件,应该是比较典型的金筠银靼蹀躞带。另外,该馆收藏的辽代蹀躞带,形制复杂,材质多样,纹饰精美。其带筠纹饰中,常见有龙纹、动物纹和飞鸟纹,制作工艺多采用压模锻制,具有强烈的立体浮雕效果。其纹饰造型显示出中原汉族装饰艺术的深刻影响。
建立了金朝的女真族,是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女真曾附属契丹百余年,因此服饰与辽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其法定服饰一度曾承袭辽代样式。考古发现表明,蹀躞带在女真人中曾十分流行。近年,在黑龙江、吉林、内蒙等地,出土了多件这种带“古眼”的蹀躞带耋夸板和整带。已发现的蹀躞带筠板,皆为青铜材质,有的鎏金,纹饰有花鸟、鱼龙动物、神仙佛道、人物故事等,与前代相比,绘画手法渐趋写实。龙江龙博物馆收藏了多种金代前期蹀躞带,其中,金代天鹅纹青铜蹀躞带饰、金代高士泛舟故事纹青铜鎏金蹀躞带饰、金代童子戏鹅纹青铜蹀躞带饰、金代鸳鸯莲花纹青铜蹀躞带饰,在存世的金代蹀躞带中都颇有代表性。
从蹀躞带形制演变历史的角度来看,辽代蹀躞带的制作最具多元文化色彩:斯基泰、突厥、汉等民族的工艺精华均荟萃于方寸带铸之间,从中还可以管窥契丹人自身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观察力。辽代以降,至于金元,蹀躞带带筠的形制、纹饰更加丰富繁缛,写实和故事化的意蕴愈加浓郁;然而,随着朝代更迭和使用功能的需要,在保留等级区分功能的同时,其传统的游牧文化色彩日益淡薄,最终彻底汉化,进而造成了这种带具形式日渐式微,终至消失。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说说我国古人的腰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