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公元1101年5月里的一天,一位老者白海南儋州北归。途经润州时,步履苍凉地走进了金山寺,面对寺壁上李公麟(北宋名画家)所画的东坡像,不由心潮汹涌,悲欣交集,感慨系之,遂作此诗。两个月后,老者病逝常州,享年66岁。这位老者,便是那画中之人,一代文豪坡;而这首小诗,竟成了诗人的自挽之词。这叶“不系之舟”,在宦海中沉浮飘荡了四十年后,终于搁浅下来,永远的。
还是先让我们对诗人的一生——特别是其进入仕途后——作个线性的简要了解吧。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宋仁宗景祜三年(公元1037年)十二月初,死于徽宗建中***元年(1011)七月。66年的生命中做了40年的官吏。21岁举进士,自26岁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起,做过大理寺丞、中丞,摄开封府推官,除杭州通判,继而出知密州、徐州、湖州,贬黄州团练副使,旋被起用,知登州,召为礼部侍郎、起居舍人,擢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侍读,除龙***阁学士、左朝奉郎,出守杭州,移知扬州,迁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出知定州,贬承议郎,知英州,又贬宁远***节度副使,放逐于惠州,再贬琼州别驾,放逐于昌化,复谪儋州,徙廉州,移永州,临死前半年才获赦复了他朝奉郎、临玉局观,去逝前一个月才“蒙恩”许他告老还乡。归途中却客死常州。一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二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
在苏轼诸多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诗作中,这一首并不是非常有名。但若要探究苏轼的人生走向,则不可错过。它是一个切入口。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夏秋相交之际,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时。其时诗人因“乌台诗案”险些没了性命,劫后余生,带着一身的伤痕(精神的尤烈于肉体的)来到了黄州。黄州,这是诗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驿站。初来乍到,诗人心绪是低落的,精神是苦闷的。于是诗人就白天睡觉,晚上才出来与渔樵村野喝上几杯。“夜饮东坡醒复醉”,便是诗人对自己当时境况的如实摹写。但苏轼毕竟是苏轼,诗人的买醉终究只是自己给自己身心放个短假,作一休整。当他“痛定”之后,自然要“思痛”。于是就有了“倚杖听江声”。江声滔滔,那是诗人面对大自然发出的人生思考之音。“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诗人回想自己从26岁步入仕途后,心存“书剑报国”之志,本想为国建功立业,为民做些事情。可是由于与王安石变法派***见不同,——王认为“祖宗不祖法”,要求对现有制度做出新变革,偏重“法度”的更易,主张激进;而苏则偏于“任人”和稳步改革,要徐变徐立,希望渐进——而自熙宁四年(1071)起,一度外调至杭、密、徐、湖等州任地方官。在任上,苏轼犹怀“忧国忧民”之意,“为官一处,惠民一方”。力所能及地为当地百姓办些实事。如在密州驱蝗灾治盗贼救弃婴,在徐州身先示卒与民众共治水患。并且“拙于进身,锐于报国”,写了许多诗文对时***弊病进行讽刺。却于元丰二年(1079)为一群***治小人以“讪谤”罪逮至御史台审讯,几欲处死。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历史上的首起文字狱。这是一群***治小丑对一位文学大师、一位真正爱国爱民之士的最卑鄙的围攻,可笑而又可悲。
三
小舟真一叶,下有暗浪暄。夜棹醉中发,不知枕几偏。天明问前路,已度千重山。嗟我亦何为?此道常往还。未来宁旱计,既往复何言。
《和陶诗(饮酒)》(其一)
如果说诗人在前首词中表达的是欲退隐江湖的一时之念(事实上是诗人“鼻鼾如雷犹未兴”),那么在这首诗里则直抒胸臆,非常明确地阐发了自己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人生观点。正所谓“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此诗作于元祜七年(1092),时知扬州。这是苏轼最早的和陶诗。至迁谪到儋州后,更对陶渊明的全部诗篇做了和诗,共得109首,自编成集,乃苏晚年创作的丰收。在这里苏轼所描写的,是以舟行的动态为对象,把自己置身于暗浪险山之中,其主旨则是以“小舟”喻己,“暗浪”喻险恶境遇,他在“醉中”发舟,以***超越物象的固执,待到从醉中醒来,险隋已暂时过去,但是他仍将直面现实,因自身仍处于仕途之中,既然无以摆脱,“此道常往还”,那么索性就规划未来的长远之计吧。从而表现出诗人欲把握现实人生,寻求新的人生价值的可贵理念。
至此,诗人初步完成了其由被迫放逐到自觉漂泊的心理转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既区别于附着于社会伦理“趑趄于利售之途”的“拘人”人格,也不同于方外之士的无待逍遥的“散人”人格的人生观,即在执著现实基础上的一种安时处顺、任真自然、通达洒脱的“摆渡人”人格的人生观。从自发到自觉,变被动为主动。
四
纵观苏轼宦海沉浮仕途坎坷的一生,其“摆渡人生”的人生观,是在黄州隐性生发而至扬州显明阐发及儋州全面进发的。而他本人对此的实践活动,则是贯穿其一生的;区别在于自发到自觉的提升。
手执一柄桨橹,心存一个方向,眼光留意险滩暗礁,口中高吟“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四海纵横,江湖笑傲,一代大家苏轼以其一生的传奇经历,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壮怀激越、荡气回肠的摆渡人之歌!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市私立诸暨高级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