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等身的大作家张恨水一直不愿意谈及自己的爱情,其长孙张纪说:“我爷爷张恨水一生娶过3个妻子,作为张恨水的后人,我们不愿用世俗的尺子去衡量他更爱哪一个女人……”
1
张恨水的妻子徐文淑,原名徐大毛,其父为私塾先生,但徐并不识字。1912年,张父去世后,母亲戴氏带着子女回到老家安徽潜山,为了拴住儿子的心,戴氏决定给18岁的张恨水找个媳妇。张恨水本不满母亲包办婚姻,但他不忍拒绝母亲,只能同意。转眼到了成亲之日,张府上下,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张恨水像木偶一样穿上新衣,与新人拜了堂。等进入洞房,秤杆子挑开红盖头,张恨水才发现,眼前的新娘相貌平平,身材矮胖,与母亲口中的女子大相径庭,他大受屈辱,后来写下了小说《青衫泪》。但为了母亲,他勉强接受了徐大毛。婚后,张恨水的妹妹为大嫂更名徐文淑,并教她读书习字。徐文淑曾产下一女,不幸夭折。
结婚不到半年,张恨水便出外谋事。及至1926年,徐文淑随全家迁居北平时,张恨水已经娶了胡秋霞,并有了一个女儿。徐文淑并没有怨言,和胡秋霞相处融洽。
张恨水的母亲心疼儿媳,总希望徐文淑能有个孩子,老有所依。1927年,徐又生下一子,又不幸夭折。徐文淑认为是自己命苦,从此,基本过着单身生活。1928年,胡秋霞生下儿子张小水,徐视张小水如同己出。
抗战爆发后,张恨水将徐文淑与胡秋霞安顿在安徽老家。1946年,胡秋霞与子女返回北平,徐文淑独自留在潜山照顾婆母,张恨水给她购置了土地、房屋。到时,徐因为有地,被划为地主,只能离开潜山县,住在安庆市的一座小楼里,深居简出。张每月给她汇寄50元生活费,徐常开心地对人说:“我嫁了个摇钱树呢。”
1958年10月的一天,徐文淑上街给张小水寄信时中风,跌倒在地。路人把她送入医院,不久,她便与世长辞。临终前,她留下遗言,将两枚金戒指分别送给胡秋霞和周南(张的第三任妻子),以作纪念。
2
1919年,张恨水到北京后,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生活很是辛苦。当时张已经30岁,客居北京,举目无亲,内心非常苦闷。
一次,张恨水到“贫民习艺所”采访,那里收容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小女孩儿。其中一个女孩儿姓胡,出生在重庆的一个江边小镇,其父是一个靠挑水过活的穷人。四五岁时她被拐卖到上海,给一个杨姓人家当丫鬟,后随杨家搬到北平。一次,她不堪忍受毒打从杨家逃了出来,在巡警的指点下来到“贫民习艺所”。
张恨水为女孩儿取名胡秋霞。胡秋霞悉心照料张恨水的生活,使张可以安心工作,这之后,张恨水迎来了他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张也手把手教她读书识字。慢慢地,两人就生活在了一起。
张恨水名噪京城后,胡之前服侍过的杨家人慕名前来攀亲,认了胡秋霞做养女,说这样可以提高她的出身门第,方不辱没大作家张恨水;又带了许多金银首饰,送给他俩刚出生的女儿。后来,张恨水根据胡秋霞的生活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落霞孤鹜》。小说出版后,立即被上海明星电影公司看中,于1931年拍成了电影,由胡蝶主演。张还将杨家人认胡秋霞做女儿一事写进了另一部小说《金粉世家》。
胡秋霞只是粗通文墨,她与张恨水之间缺少张所向往的那种才子佳人式的浪漫。而杨家经常让胡秋霞去打牌,有时胡还喝得酩酊大醉回家,张恨水很是失望。
1928年,张恨水遇到了一位美国留学归来的才女,两人互生爱慕。才女提出,如果张恨水想和她结婚,必须先和胡秋霞、徐文淑离婚。张恨水觉得一旦离婚,胡、徐将失去生活的依靠,于是他毅然挥剑斩断情丝。
后来,张恨水遇到了周南。胡秋霞很是愤怒,她闹过,想过离婚,撕碎了以前所有的照片。但在婆母和家人的劝说下,为了3个幼小的儿女,她最终还是妥协了,常常借酒消愁。
胡秋霞对钱看得很淡,张恨水给她的私房钱,她从不会自己独享,张恨水办《南京人报》时,她毅然拿出2000元大洋帮助张购买印刷设备。抗战时期,张恨水在重庆,胡秋霞和家里人被留在了安徽老家。由于战争,张恨水寄钱只能寄到金寨,每次胡秋霞都要赶200多里山路冒着危险把一家人的活命钱取回来。张恨水老家的人对胡秋霞的评价是,很像一个侠女,“爱劳动,胆子大,心眼儿好”。
抗战胜利后,张恨水将胡秋霞母子接到北平,刚开始住在张恨水单位的宿舍里。1948年,她生下女儿张正后,为了更好地照顾胡秋霞,张恨水将她接回了家,和周南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次年,张脑溢血,还在哺***中的胡秋霞与家人轮流照顾丈夫。等张病好一些,她就般到别处居住。周南病逝后,胡秋霞和张恨水也没有一起生活。她常常去探望张恨水,在张恨水离世前的一段时间,次数明显增多。
晚年的胡秋霞虽然有儿孙相伴,但寂寞依旧,苦酒伴随了她的后半生。她常常指着袅袅的檀香清烟对女儿说:“那就是我的伴儿……”1983年,胡秋霞也告别人世。
3
1931年,张恨水与北平春明女中学生周淑云结婚,婚后,他根据《诗经・国风》第一章“周南”二字,为周淑云改名“周南”。周淑云祖籍云南,父亲早故,只有母亲和一个弱智弟弟。因此,她成了母亲唯一的希望。这身世与张恨水《啼笑因缘》中沈凤喜较相似,而她正是看了《啼笑因缘》,开始倾慕张恨水的才华。
婚后,张恨水教周南读唐诗、学绘画、练书法,不时来段京腔对唱,其乐融融。周南的到来,给张恨水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张恨水享受到了追慕已久的琴瑟相和、红袖添香的家庭温馨。1935年,张恨水到上海创办《立报》,周南怀抱儿子相伴其右。
抗战之初,全家迁居安徽潜山,张恨水只身入川。周南放心不下丈夫,带着儿子,在张的堂兄樵野的护送下,千里奔赴重庆与张团聚。一路上,兵荒马乱,***林弹雨,周南甚至连续两天水米未进。周南千里入蜀寻夫之事,后来被张恨水写进小说《蜀道难》。在重庆,一家人度过了艰苦的8年生活。住的是“文协”的3间茅屋,下雨时,锅碗瓢盆全用上接漏,张恨水戏称“待漏斋”。周南学会了种菜、养猪。为不影响张恨水写作,天不亮就叫孩子把猪赶上山,天黑后才赶回后院。
1956年,周南罹患***癌,进行了两次手术。1959年10月14日,周南离开人世,年仅45岁。
张恨水晚年,将周南的一张照片压在书桌的玻璃下,“”时,儿女,怕照片被当成四旧,藏了起来,张恨水却重新找出来,挂在床头,日夜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