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前人提出的口误定义及其相关特征进行了概括总结,进而对一百三十余条汉语普通话口误实例进行分析,在通行的口误分类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基于汉语的口误分类框架。
关键词:口误定义 口误分类 汉语口误
一、引言
口误常见于日常交际中,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Fromkin(1980)提到口误研究始于1895年,Meringer和Mayer收集分析了8000余条口误。之后,以Freud和Culter为代表的学者不断涌现,并在口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比之下,国内对汉语口误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较少,影响较大的有:沈家煊的《口误类例》(1992)是国内第一篇对汉语口误进行系统分类的文章;张宁的《语言研究与口误》(1990)提出口误定义并阐明口误在言语生成中的地位及研究价值,《汉语口误的类别》(1994)对口误分类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陈一的《现代汉语语误》(2002)打破了单一角度观察问题的局限,全面构建了语误的多角度分类体系。另有其他研究成果,如《汉语口语失误研究》(邵敬敏,1993)、《汉语中的口误问题》(孟国,1999)、《汉语口误研究》(姜美玉,2001)、《口误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张娟、文旭,2007)等。
自2000年以来,国内对汉语口误的研究热情不断高涨,但现有文献中使用非口误的语料进行分析的研究者不在少数。通行口误分类体系并非针对汉语提出,而汉语与其他语言本身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构建专门的汉语口误分类体系实为必要。
二、口误概念
Boomer和Laver(1968:4)认为“口误是对说话者在言语行为中想要表达的语音、语法或词汇的一种不由自主地偏离”。Dell(1986)将口误定义为“非故意的、非习惯性的对言语计划的偏离”。张宁(1990:29)在前两个定义的基础上添加了口误产生的主体,提出“口误是正常人在言语行为中偶然不由自主地偏离想要使用的语音、语义或语法形式的失误现象”。由此看来,口误需满足偏离性、偶然性、非病理性和非刻意性四个条件。
另外,笔者认为正确辨别口误还需考虑三点:
(一)区别“谈话”和“口头散文”
Abercrombie(1965:10~12)认为“谈话”即人们日常生活交际中使用的语言,而“口头散文”则包括朗读、独白、诗、散文、戏剧对白等等。他指出,“很多人认为我们通常从舞台上或荧屏里听到的,即口头散文,在被演绎得很完美的时候是离现实生活不遥远的……但事实是没有人像小说、话剧或电影里的人物那样讲话”,即口误研究应在“谈话”范畴内展开。
(二)排除方言影响
方言虽与普通话发音相异,但却在其使用者生活所在地被广泛接受,而不能视为口误。
(三)口误主体的界定
Poulisse(2000:136)指出:“二语/外语使用者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错误,这些错误并不是由使用者对第二语言系统的不完全或错误认识导致的,而是因为语言在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口误主体不仅包括本族语使用者,也应包括掌握相关语言能力的外语学习者。
综上所述,将口误定义为“一种具有相关语言能力的正常人在自然交流的过程中偶然不由自主地偏离想要使用的语音、语义或语法形式的失误现象”似乎更为合理。
三、汉语口误分类
Aitchison(2008)将口误划分为选择错误(selection errors)和组合错误(assemblage errors):前者包括近义错误(semantic errors)、近音错误(malapropisms)和混合(blends),后者包括互换(transpositions)、承前影响(anticipations)和滞后影响(repetitions or perseveration)。
张娟和文旭(2007)引用了Fromkin(1971)的口误分类:转移(shift)、提前(anticipation)、延续(perseveration)、增加(addition)、减少(deletion)、混合(blends)、代替(substitution)、互换(exchange)。这与沈家煊(1992)的“先置、滞后、互换、颠倒、替代、混合、归并、增减”八类分法较为一致。陈一(2002)在八类分法基础上添加了超长无声停顿、有声停顿、重复和拖音四类。
通过对收集的汉语口误实例进行分析发现Aitchison的分类简洁明了,但对汉语口误分类而言有失全面,陈一添加的四类分法不符合本文口误定义的“偏离性”条件。因此本文拟在沈家煊(1992)的八类分法基础上做相应改动,以求口误类型定义、分类更清晰。因存在同属多种口误类型的口误,所以本文的分类法不是唯一可行的。
(一)承前影响(anticipation)指言语表达过程中一个将要说出的成分出现在提前的位置上且在其应出现的位置依然出现。
(1)“四十,八点四十喊我。”(XX,八点四十喊我。)
(2)“一锅老鼠坏了一锅汤。”(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
(二)滞后影响(perseveration)指一个成分说出后在滞后的位置上又出现一次,替换掉原应出现的成分。
(3)“我想拉屎,我得找点纸去拉屎,咦,我的屎呢?”(我的纸呢)
(4)“XX俊,你臭美什么呀?你照什么俊子呀?”(你照什么镜子呀)
沈家煊(1992)将上述两种口误译为“先置”和“滞后”,体现的仅是单向性移动,且未指出先置或滞后的成分在其原应出现的位置上仍然出现。本文定义指出两类口误存在成分重复出现现象,所提译法也使之在类型名称上得到体现。
(三)互换(exchange)据语意完整性分为两类
1.整体互换
(5)“女孩都是折断天使的翅膀。”
(6)大家在讨论姑姑一家去苏杭一带旅游的事,妈妈插了一句:“不都说‘上有苏杭,下有天堂’嘛。”
2.部分互换
(7)“快考试了哈,那些感冒的同学,该吃针的吃针,该打药的打药。”(该吃药的吃药,该打针的打针)
(8)“她现在去了曲范师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
(四)转移(shift) 指言语表达违背正常语序,某些词语出现在早或晚于它在正常语序中的位置。“转移”是语言单位单向性的移动,移位发生后,言语行为通常立即结束。
(9)“我那天还有个什么词想要忘你……”(我那天还有个什么词想要问你,但是忘了。)
(10)“我们今天俩……”(我们俩今天……)
沈家煊(1992)认为颠倒(shift)可视为特殊的互换口误,区别在于前者是非同性而后者是同性的两个词素或词的交换。本文认为沈对这两种口误类型的译法从字面意义上讲区分度不大。把单向性移动划入shift即能较好地将之与互换口误区别开,“shift”译为“转移”也可更好地表达这一内涵。
(五)替代(substitution)
1.语义替代
1)相反语义替代
(11)“我有个(男)同学叫XX,他不是让我给他找男朋友嘛……”
(12)“冷什么,我给他插上电褥子了,他不热。”
2)同语义场相近替代
(13)舍友让我给她***电影,想问我得多长时间能***完,结果却说成了“要多少钱?”。
(14)“来,我先把杯子倒了……”(我先把水倒了)
3)主题偷换
(15)我和某同学边吃锅仔边谈论最近跟同学们玩三国杀的事。忽然同学看见旁边有对小情侣也在吃锅仔,便轻声对我说:“(看),那对小情侣在吃三国杀。”
(16)我刚戴上帽子,忙着在网上买围巾的A看见了,张口就对我说说:“XX,你脸真小,真适合戴围巾。”
2.语音替代
1)换音
(17)课下同学问我为什么上日语课的时候笑,于是我就讲道:“轮到XX做题了,我故意搞笑想让他笑,结果他忍住了没笑,轮到我做题了我却没忍住,于是我边笑边niao(去声)……”。(边笑边念)
(18)跟某同学闹着玩,她执意咬了我一口,我说:“你还真是个沙皮狗啊!”她立马反驳了我:“你才是沙皮kou(上声)来。”
2)变调
(19)元旦某同学要寄贺卡给以前的学弟学妹妹们。一算,要寄的太多了,有人打趣提议她寄一张让大家传着观摩一下就行了。该同学于是说: “那我gan(上声)脆直接寄到外国语学院得了。”
(20)舍友问我在QQ上写的日志,我告诉她:“那天晚上,你们都睡jiao(阳平)了……”
(六)混合(blends)
混合分为句子内部一个大单位的两个相邻小成分的杂糅和两个竞争待选的成分杂糅。陈一(2002:44~45)将前者称为组合式拼合,后者为聚合式拼合,沈家煊(1992)和陈一均将前者单列为归并口误。为避免区分过于复杂,本文将两种拼合方式归入“混合”并根据语言单位将其划分成三类。
1.句混合
(21)一舍友问我美国内战时间,我因为记不清楚就开始瞎猜。于是舍友很郑重地看着我说:“XX,知之为不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2)一家人在吃火锅。妹妹听到妈妈说大白菜熟了,刚要说大白菜熟了,妈妈紧接着说豆腐也熟了,妹妹脱口而出:“大白腐也熟了呀!”
2.词混合
词混合和句混合方式类似,如:AB和CD两组,混合方式多为:A+D。
(23)“那道菜不就是‘群英开会’嘛。”(群英荟萃+萝卜开会)
(24)“对不起……”“说吧,干了什么缺心事了?”(缺德+亏心事)
3.音混合
(25)“……口语重zu(去声)、重zu(去声),重铸组……”
(26)XX 和YY 正在选下学期的课程,有很多是关于美国文学的, XX说道:“你看这么多美国mei(阳平)学……”。
(七)增加(addition)
1.添字
(27)某老师在课堂上讲内涵意义举了黑猫的例子,先说黑猫在西方文化里有不吉利的涵义,接下来说:“黑猫在汉语中就没有什么不幸不运的涵义了。”
(28)“天色已不晚了……”(天色已晚了……)
2.添音
(29)妹妹和同学约好两点见面,到点了同学没来,妹妹等不及了不断看表,说:“她怎么还不来?还能她家(表)mian(去声)?”(慢)
(30)某日与同学一起去食堂吃饭,该同学张口便说:“来一份韭菜鸡dian(去声)”。(韭菜鸡蛋)
(八)省略(deletion)
1.省字
(31)“你怎么不戴上帽子啊?”“我刮了它就掉了。”(我戴了它就刮掉了。)
(32)妈妈不小心被木头划了一下脚,本想搞笑说划了脚木丫子一下,结果说成了“哎呦,划了脚子一下”。
2.省音
(33)“哎,我这卡还没hua(阴平)上。”(刷)
(34)妹妹剥柚子时发现外表有一层黄塑料膜,便问为什么要裹上黄塑料膜。妈妈本想说“故意让它显得黄”结果说成了“故意让它显得huan”。
(九)语法失误(grammatical errors)指言语表达在词的搭配、连接词的使用、语序等语法方面出现的失误。
(35)“我当时总撺掇他们玩……以便导致他们没有考上高中。”(结果导致)
(36)“你下去给大家打杯洗脚水。”(打盆洗脚水)
四、结语
口误研究的课题多而广泛,包括其分类、特征、产生原因、修正等。本文研究仅是一个课题研究的起步,但对后期深入研究的作用不可忽视。应当认识到,口误研究不仅能深化我们对言语系统理论上的认识,对对外汉语教学等实践也有一定启示。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尽可能多的渠道收集工作、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口误,在国内建立汉语口误语料库,为更深层次的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Fromkin,V.A.Errors in Linguistic Performance:Slips of the Tongue, Ear, Pen, and Hand [C].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0.
[2]Boomer,D.S.& Laver,J.D.M.Slips of the tongu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1968,(1).
[3]Poulisse, N.Slips of the tongue i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production[J].Studia Linguistica, 2000, 54(2).
[4]Abercrombie, D.Conversation and spoken prose[J].ELT Journal,1963, 18(1).
[5]Aitchison,J.The Articulate Mammal: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5th edition) [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6]张宁.语言研究与口误[J].外国语,1990,(4).
[7]张娟,文旭.口误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2).
[8]沈家煊.口误类例[J].中国语文,1992,(4).
[9]陈一.现代汉语语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徐娜娜 天津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30007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口误概念与汉语口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