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童谣这种纯粹、质朴,反映儿童们童真童趣的文学样式,却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各种流行歌曲、网络文化已经开始冲击原本纯净的校园,也给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我们清醒认识到:学生需要健康童谣,校园呼唤健康童谣。
一、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寻找学科与德育结合点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新童谣活动与日常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尝试新童谣与音乐、美术、体育、语文课整合。以唱、演、跳、画、写、说等形式开展活动,让童谣唱响在课堂。美术课可开展“给童谣配画”活动,同时举办作品展览;体育课可创编“童谣韵律操”“动感踢毽”等,既唱又动;音乐课开展“给童谣谱曲”活动,唱响课堂;语文课可鼓励学生创作童谣。通过“学童谣―编童谣―传童谣―演童谣―用童谣”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悟,既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教会了他们如何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
二、 结合童谣讲故事,动之以情
如果对一件事有一定的深厚感情,从内心真正地接受它,那内化的过程就能顺畅得多。小学生都爱听故事,我从童谣入手,结合学生在校的表现,从正反两方面编了一系列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如:“一位奶奶骑着三轮车送她的小孙女上学,那天雨下得特别大,奶奶只顾低着头用力蹬三轮车,没有注意前面有汽车开过来,竟与对面驶来的一辆小汽车迎面相撞。如果能按《平安歌》去做的话,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学生听完之后,情感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很自然地认识到平安自护常规的重要。从此,他们不仅人人自觉背诵《平安歌》,而且认真遵守交通规则。
三、 开展童谣特色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废电池,你别扔,有害物质黑又凶。土壤、空气、地下水,一旦污染难澄清。”伴随着同学们的拍手,童谣的背诵之声不绝于耳,这是推广新童谣后,学校课间随处可见的场景。就在这轻松愉快的游戏之中,在快乐的吟诵中,同学们学会了做人,懂得了感恩、友爱,真正成为有自我意识、有责任感的个体。“同学们,上学校;讲文明,懂礼貌。见老师,问声好;见同学,问声早。爱环境,出新招;校园美,齐欢笑。”这首由小学生自己编写的童谣,已经成了教学生懂礼貌、讲礼仪的德育歌。同学们边唱边玩,在游戏中懂得道理。
四、 多种形式配合童谣教育,持之以恒
为了使小学生对常规童谣能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我们以童谣为载体,利用不同形式坚持进行常规教育。就拿童谣中的《上课歌》来说吧,童谣中要求学生做到:“铃声响,快就位,按课要求做准备。虚心听取师生讲,质疑问难想仔细,说读写算动动脑,奇思妙想最可贵。”第一句话中的要求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做到,经过大约一个多星期的反复自评对照、督促检查,98%的学生都能自觉做到,初步养成了这个好习惯。但“虚心听取师生讲”这七个字的要求却非常难做到。在一节课内,有很多学生基本能做到虚心听取老师讲,但对于虚心听取学生讲这一方面做得却比较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一些训练性、鼓励性的措施,与各科任课教师一起,专门对这一点进行强化训练。布置学生去读书,寻找相关的事例,即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补己不足而获得成功的案例,比比哪位同学找得多,争做“优秀宣传员”,让学生去自求发展;每天表扬善于倾听的“金耳朵”,对于那些控制不住自己,思想爱开小差的学生则由老师进行善意的提醒。
五、 家校互动,共同挖掘童谣潜在的价值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童谣的作用,学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家长学校”教育阵地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童谣成为家庭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的学校在“家长学校”活动中开展了“童谣游戏进校园”“快乐童谣一点通”献计献策活动,请家长们配合学校结合童谣内容,设计学生课间游戏活动方案。将童谣与传统活动相结合,赋予传统活动以新内涵,如在端午、中秋、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开展“童谣亲子歌咏比赛”“童谣进社区”等活动,把家长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家长们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的喜人变化和发展,增进了与孩子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沟通,提高了对童谣寓教于乐的教育作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