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媒介地位的提升,新闻的媒体公信力越来越成为大众传媒最关注的话题。任何媒介都存在假消息,不实报道,刻意炒作,以偏概全等现象。网络媒体的骤然发展,受众互动性的明显提升,真实性、细节性、时效性日渐明晰,无时无刻不考验着电视媒体的媒介形象,在电视节目中,专题节目《王刚讲故事》多年来以其独特的讲述方式,全面细微的人文调查,良好的维护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连续三年获得中国电视博雅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共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而影响大众媒介公信力评价的有三个基本维度:专业主义特质、社会角色期待的中心指向、社会的感知与认同。
首先,专题节目《王刚讲故事》以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新闻为基础题材,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主持人站在正义、人文、道义、公平的角度对事件或人物进行总结和点评。长达30分钟的节目时长全面深入的对新闻事件的始末和人物进行客观报道,并找到平衡点,挖掘真正的事实真相,摒弃了以往的电视节目盲目追求时效性,新鲜热辣程度,难免造成以偏概全,背离真相,引导了错误的舆论导向,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以2010年轰动一时的“张悟本”事件为例,当年,张悟本高举“药补不如食补”的高调论点,号召病号们“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店是厨房。有病不要看,绿豆萝卜保平安。”并且洋洋洒洒写下书籍《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时间该书成了中老年养生的必备书籍,也成了子女孝敬老人的首选书籍之一。2010年2月做客湖南卫视《百科全说》节目后,其知名度也迅速提高。2010年5月有媒体报道其有学历造假的嫌疑,书中宣扬的“绿豆治百病大法”引发市场绿豆涨价,其食疗理念也遭到专家质疑。2010年5月26日,张悟本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回应媒体质疑,他出示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对其疗效进行的抽样调查和分析报告。但“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分会”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研究员称号,被上述两家单位指认子虚乌有。“名医张悟本”神话即将破灭,这个被媒体包装出来的名人一时间的真实身份成了跟医学毫无关系的某工厂下岗工人,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老百姓不禁要问,媒体我们到底该不该信?张悟本不可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按照《王刚讲故事》的节目要求,我们摄制组一行人来到了张悟本的工作地点:悟本堂―― 一个在北京奥体中心角落里修建的古典建筑,视觉上看起来极不和谐,连续几天的拍摄,我们目睹了悟本堂从张悟本身份造假被曝光后停业,后又试着开张,失败后又不得不关门的整个过程。守候在紧闭的大门前不光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还有来自印尼的癌症患者,北京当地的张悟本的个人崇拜者,还有约到一年后看病交了巨额挂号费的温州商人。经过多次调查,我们终于整理出了张悟本及其背后团队的整个赚钱机制。在“养生热”的恰当时机里,该团队找到了张悟本这个语言极具煽动性和生动性的“伪养生专家”,通过媒体等包装宣传张悟本,达到了名利双收的目的。
《悟本堂》是张悟本出诊看病的地方,挂号费2000以上,还要排到2年以后,如果实在着急见张悟本真人,就要参加训练营,该费用达到数万元以上。出售的天价绿豆,营养粉等所谓的药品,也都是本钱极低的原材料,再加上《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本书惊人的销售量,张悟本及其背后团队短期内就赢取了上千万的暴利。《王刚讲故事》以《张悟本大揭秘》为题,结合不同人物全面透彻的剖析了张悟本现象及其真实的利益链条,让观众心服口服的认定张悟本的虚假性,有病上医院,不能光吃绿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盲目个人崇拜而耽误了病情的人群,并且提出“在医学养生这个讲台上,如果科学的权威的专家不去占领,那么虚假的错误的伪专家就回去占领。”呼吁真正的专家出现在媒体上,普及提高群众的医学常识。
总之,专题节目以其系统,全面,细腻等特点,在新兴媒体盲目追求短、新、快的今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媒体的公信力,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是电视节目中不可或缺的节目样式。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王刚讲故事》:专题节目的媒体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