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阴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是畅销书《帝王师:刘伯温》作者。他在大学时,便反复诵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深信王阳明事功与“良知”与“知行合一”之间的因果关系,遂以近十年之功,厚积薄发,著成《知行合一王阳明》这部从“知行合一”角度阐释王阳明人生的通俗全传。
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所以人称“阳明先生”,是明代的“圣人”。出生于浙江余姚,后迁居浙江绍兴。书中的王阳明有着极为丰富多彩而又艰难曲折的人生,他不懈追求真理,发明“本心”,承续“道的传统”的智慧生命,同时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正德元年,他因为上书得罪了用事太监刘瑾,遭受廷杖之刑,又被贬谪为龙场驿丞(龙场驿在今贵州省修文县)。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之后,王阳明于正德三年春天到达龙场。书中淋漓尽致的描述了王阳明遭遇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度的物资匮乏、上级官员的,如此等等艰难困苦令人动容,王阳明命悬一线,被逼到了生命的绝境。但正是在这种绝境之中,王阳明实现了“绝地重生”,实现了他思想生命的更生,这就是所谓“龙场悟道”。书中提到“龙场悟道”,实质上是他的“圣人之志”在特定条件之下的喷然勃发,他真切地体悟到了“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俱足”,因此也直接导致他与朱熹“格物致知”之说在思想上的分道扬镳。与朱熹学说的分离,同时也就是他自己以“本心”为核心理念的心学哲学体系建构的起点。基于“心即理”的体悟,王阳明创立“知行合一”学说,成为他贯彻一生的关于“心即理”的实践原理。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谋反。事发时,王阳明正奉朝廷之命前往福建处置地方事务而路过南昌。在极为急促仓皇的情况之下,王阳明与朱宸濠在鄱阳湖决战,活捉朱宸濠。朱宸濠自起兵谋反到被生擒,不过40天,王阳明自开始发起平叛战争到全面结束,不过10天。“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十万之众”,不仅改写了明朝的***治历史,也创造了***事上的奇迹。
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连续的***事上的旷世奇功并没有给王阳明带来个人的富贵利禄,尤其在平定朱宸濠的谋反之后,王阳明反而因此而遭受了种种诬陷与诽谤,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王阳明忍辱负重,动心忍性,以非凡的智慧与皇帝朱厚照及其周围群小进行抗争,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王阳明实现了其思想世界的再度飞跃。正德十五年,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他的心学哲学。
书中讲到虽然朱宸濠已经被诛,他周围的群小在嘉靖帝即位后也已经得到了处置,但权臣对王阳明的诬陷诽谤并未消除,他仍然蒙受着不白之冤。王阳明回到家乡之后,他也因此而被朝廷“悬置”了起来,实际上即是“赋闲”在家。但王阳明不以为意,在此后的六年之中,他专注于讲学,宣讲他的“致良知”说,给整个学术界带来了极大震动,而随着“良知说”的迅速传播,“阳明心学”改变了中国思想史的整体格局及其发展方向。
嘉靖六年,他向来并不强健的身体,因长期的***旅生涯以及两广的暑热而终致旧疾复发,这时已经非常虚弱了。他不断地向朝廷上书,希望朝廷能够派员来接替他的两广巡抚之职,完成公务交接,他可以回家安心{养身体。但事实是,他的全部上书都被朝中权臣扣留了,他因此而耽误了治病的良机,终至不起。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享年57岁。临终之际,时任南安府推官的门人周积询问遗言,阳明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即便人生百年,于天地之间,也只如白驹过隙而已。王阳明的57年生命,固然是短暂的,却也是永恒的。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王阳明》是唯一一本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呈现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传记: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35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他从12岁开始立下必为圣人之志,中间虽经百死千难,此志却坚不可摧,圣人的信念支撑起了他全部的生命大厦,他终究能以光明峻伟的人格、表里澄澈的心灵,伟岸挺立于天地之间,而得其思想生命的永恒。他的全部“事功”都可随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转换而烟消云散,而他的思想却历久弥新。王阳明去世之后,他的学说不仅遍满宇内,而且流播域外,对日本、韩国等地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王阳明也因此而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毫无疑问,他的思想学说,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意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值得汲取的思想资源;他的思想学说,仍能发挥其提携人心向上、涵养高尚人格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