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高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头腔共鸣是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分,它使声音明亮、光彩、辉煌、穿透力强,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一般来说,唱高音时主要是靠头腔共鸣发挥作用。
关键词:头腔 共鸣 歌唱 作用
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高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头腔共鸣能令歌声变得柔和、华丽,配合口腔共鸣使声音响亮而不至于单薄,听起来类似用耳筒听立体声的感觉。头腔共鸣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形成共鸣。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很好的作用。
一、鼻腔共鸣及作用
头腔共鸣是由于声音的频率引起了头部上前方的蝶窦空间的震动而产生的。蝶窦位于鼻孔上方,是比较小的骨结构空间。获得头腔共鸣必须先具有鼻腔共鸣,如果鼻腔尚不能形成良好的共鸣声音,那么头腔共鸣是难以掌握的。鼻腔共鸣不是鼻音,是声波进入鼻腔后经过控制产生的共鸣效果。从生理结构上看,鼻咽腔的上部是颅骨,下部是软腭,由鼻腔和鼻咽腔组成共鸣空间,体积大,共鸣振动在鼻腔内而产生,是由无气息的固定空间形成共振。“面罩式的头腔共鸣”是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声音标准。把头腔共鸣的核心集中到共鸣的焦点,又称为声音的“高位安放”。两腮、两颧要更积极地开放至眉心一带,声音仿佛穿透它们,从头顶外部向前、向远方飘荡。不但高音声种需要获得头腔共鸣,而且中、低音声种也只有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才能进入歌唱的自由王国。
在鼻梁顶端、眉心的后面向脑后延伸着一个空腔,位于上口盖与鼻腔之间。正像沈湘说的那样:“从歌唱者的自我感觉来看,这是一个前后相通的仿佛像个‘倒悬的瓶子’,鼻咽口就像‘瓶口’。只要歌唱者在心理上想好小舌头后面鼻咽口的位置,找好声音穿送进入鼻咽腔的角度,贴着鼻咽口的后边儿吹,同时,向后哼唱,鼻咽腔先产生了一团共鸣音响,声音立刻向前反射。这种鼻腔共鸣的音响弥漫在整个的空腔里面,使声音变得丰满起来。”
到了高音区,歌唱者感觉在口盖与鼻咽口上方的鼻咽腔里,有一种吸气状态。这种吸气感使头腔的空间向后向上扩张,软腭与小舌头含蓄地上抬,硬口盖有一种紧张感。这种空腔充气声音膨胀的感觉,就是“打开头腔”的正确感觉。打开头腔的同时,在心理的想象中使声音的音色集中成点状,它既能使头腔共鸣音色变得明亮、声音结实而富有穿透力,又能使高音唱得轻松、自如。所以说:“打开头腔、集中音色”这是获得头腔共鸣最关键的方法。在高音区,具有固定音高并出现在人体共鸣最高位置的共鸣音色,是鼻腔与头腔混合共鸣的产物,它是基音与泛音共鸣频率的组合。也就是说,鼻腔共鸣出现的那“一大团儿”声音里包着一个闪闪发光的明亮集中的声音的“心儿”。如果歌唱者真正获得了如此的感觉,唱起来就会感到音越高歌声越嘹亮,音色越优美、动听。
二、鼻咽口的头腔共鸣作用
鼻咽口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小舌头贴向咽壁;一种是小舌头略为松弛地向上抬起,感觉小舌头向前撅。这两种状态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声音效果。我们特别强调鼻咽口的共鸣作用,沈湘教授指出:“如果小舌头在发声时向后贴在了咽壁上,就会把鼻咽口给堵死了,这一来,必然掐掉了上面的头腔共鸣。好的感觉是,到了高音区,鼻咽口是张开的,口腔和鼻咽腔有气儿通着。这种鼻咽口与鼻咽腔同时保持‘吸气’扩张的感觉对于产生头腔共鸣音色非常重要,它是打开通向头腔的‘门户’。声音从鼻咽口进入鼻咽腔之后,就在这个椭圆形的空腔里形成声音的涡流,于是,头腔里就出现了一大块声音,并且在鼻咽口上面出现一个集中而又明亮的小共鸣点”。
三、腭弓(柱肌)的“拢音”作用
歌唱者能唱出圆润、优美的共鸣乐音,它和咽腔腭弓(柱肌)的“拢音”作用有着重要关系。在口咽腔两侧的腭弓就像口腔与咽腔之间的两扇门。这两扇门完全敞开,唱出的声音是散的、白的,如果在心理上能将这“两扇门”靠拢一些,就能将声音“拢住”。特别在“关闭”高音的时候,它的作用尤其重要。
头腔共鸣是我们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分,它使声音明亮、光彩、辉煌、穿透力强,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任何缺乏头腔共鸣的男女高音者会显得声音浑浊笨重,唱起来听起来十分费力。缺乏头声也是和浓重的喉音联系在一起的,往往因为缺乏头声,却又想得到比较大的音量和饱满的音色,在高声区和较高的声区出现撑喉咙现象,声音紧张而又颤抖,不容易传送很远。因为在缺乏头声的声音里,能够导致声音传送很远的高频率明显缺少。男中低音和女中低音声部也需要头腔共鸣,不能满足于局部的声音效果,但是其明亮度和色彩不如高声部明显。
综上所述,头腔共鸣色彩明朗、辉煌,灵巧而富于表现力,特别是高声区的“头声”,一旦获得了头腔共鸣,便会在这种高泛音的参与下,使声音富含着十分宝贵的金属般响亮且具有穿透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