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初唐四杰看做是初唐诗坛的巅峰,那么杜审言、沈缙凇⑺沃问、陈子昂可以说是又一个巅峰。笔者就在这四人中选择宋之问的生平来考察,主要是该人在学术界的关注度较低。笔者下面就从生年、早年、中年、晚年、卒年这五个部分来考察宋之问的重要事件,并分析这些事件对于其诗作的影响。
一、宋之问的生平
根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的记载:宋之问生于唐高宗执***的前期和中期。因为有史料是他在公元675年中进士,我们可以设想,他不可能不到15岁,按此推算他应该是在唐高宗显庆五年及之前的永徽年间,这个透过闻一多和傅璇琮考证可以看出两位大家均赞成宋之问是生于唐高宗的永徽、显庆年间。
由于宋家祖上不是名门望族,所以宋之问必须得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宋之问无论人品如何,其的才华是无可争议的,再加之幼年良好的文化熏陶以及当时甚嚣尘上的齐梁绮丽文风的影响,所以从现存的诗篇中可以清晰的看见宋之问中前期诗风是浮华的。
公元675年,宋之问高中进士,步入了仕途。笔者姑且把这一时期称为宋之问的中年时期,其大部分的诗作也是这一时期的创作的。据《新唐书・文艺中》:“之问伟仪貌,雄于辩。甫冠,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后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蚪诗先成,后赐锦袍,之问俄顷献,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说明宋之问在武则天当***时期开始飞黄腾达,武周后期他又依附二张兄弟,在朝中可谓炙手可热。正如文学史家所指出的是宋之问前期的诗作大都是应酬之作。
笔者梳理了一下,《忆嵩山陆浑旧宅》中:“少秉杨许意,遭逢明主恩。”同时期的《入泷州江》中的:“运启中兴历,时逢外域清。”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宋之问接受委派去了江州,隔年随武则天封禅,写下了几首“应制诗”,之后的几年更是风光无限。
公元697年,宋随***到与契丹族交战的战场,又写了些许边塞诗,这些诗均写得的比较真实,如“知君心许国,不是爱封侯。”笔者认为这些宋的边塞诗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将***的挽歌》:“亭寒照苦月,陇暗积愁云。今日山门树,何处有将***。”借景抒情,今昔对比,睹物思人,道出了作者的深切怀念,感人至深。
公元699年,龙门诗会上,宋之问的才会展现地可谓淋漓尽致,特别是“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此后,一直到705年,宋之问都在文坛炙手可热,并依附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神龙后,唐中宗复位,宋之问的境遇顿时走上了下坡路,贬谪途中写过《留别之望舍弟》其中:“固合受此训,堕慢为身羞。岁暮当归来,慎莫怀远游。”说明了作为书生的羞恶之心和告诉家人不要挂念。还有《度大庾岭》的中间两句中的:“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与他的代表作《渡汉江》主旨一样。而且手法和意象上比《渡汉江》更加开阔。但很快中宗的朝***很快被韦氏和武三思把持,宋之问再次依附武三思,得以重返洛阳,其官职再次擢升为考功员外郎,宋又写了一些应制诗(如:《昆明池应制》),可好景不长,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十月被太平公主告发,又被贬为越州刺史,在此期间写下了大量关于越州风景的诗作,从文学演变的角度是深受六朝“山水”诗的影响,到了这时宋之问的生命旅程也已进入了倒计时,随着中宗的驾崩和睿宗的复位,对于”武韦”时期的弊***开始清理,这样,把宋之问流放到了钦州,到了李隆基登基后,终于将其赐死,不过就在从岭南回中原途中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渡汉江》。
以上就是宋之问不算短暂的一生,基本上大半生都是在相对安逸的日子中度过,所以写作的东西究其深度是没有多少的,但与沈缙诙越体诗格律的完成的确是功莫大焉。
二、余论
在文末,笔者不想探讨在学术界早有公论的结论。笔者只是想说的是,看一个艺术家的其人其作有时会呈现出极为相反的特点,比如笔者在上文探讨的宋之问,除去他的应制诗外,不得不承认他的艺术造诣是相当高的,可是他的品行却的的确确可以用不端来形容,可以讲在官场上的小人的作风他几乎都有。所以,学习者对于这类人的作品和人品要掌握“扬弃”的法则。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校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