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被菊系杂交培育而成的极具园林应用价值的品种群,具有植株低矮、株型紧凑、花色丰富、花朵繁多、花期长、抗逆性强、耐粗放管理等优点。最适于在广场、街道、公园、风景区、居民区等各类绿地中作地被植物。它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宜形成大色块,展现群体之美。地被菊现有20多个优良品种,适宜露地栽培,在北方寒冷地区也可露地越冬,是城市园林绿化中重要的观赏植物。
一、特征
地被菊是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属短日照植物,8~9月便形成花蕾,陆续开花(多数品种的自然花期是9~10月)。根系发达,不定根每年复生,萌发新个体,枝叶繁茂,冠形丰满。叶为单叶互生,每节一片,叶片卵圆形或长圆形,边缘有缺刻或锯齿,基部心形,叶片具毛。通常一年一季,秋季始花,开3cm~5cm小花,单生或簇生,枝梢花团紧密,繁花似锦。株高30cm~40cm,单株冠幅30cm~100cm或更大。花色主要有黄色、白色、红色、紫色、粉色、橙色、褐色及杂色等。
二、特性
地被菊多为和野生菊属植物的远缘杂交种,故比一般的抗逆性强,既抗寒、抗旱、抗病虫害、耐半阴、耐瘠薄土、耐盐碱,又耐污染、耐粗放管理等。多数地被菊品种可抗-20℃~-30℃严寒,可在三北各地露地越冬;抗旱不耐涝,除定植时浇两次透水外,成活后一般无需再浇水,地被菊怕涝,故宜植于排水良好之处,抗病虫害,从定植到开花只需喷1~2遍药:耐半阴,地被菊是喜光植物,但也有一定的耐阴性,耐瘠薄土,可在石砾丛中,石缝中生长:耐盐碱,可在中、轻盐碱地栽培应用:耐污染,经测定,抗氯气及二氧化硫的能力均强,耐粗放管理,由于地被菊抗性强,且有自然分枝的特性,故定植成活后不需特殊管理即可开花繁密,很适合露地大面积栽植应用。但地被菊并非不需任何管理,特别在定植后的几次浇水、中耕和除草实为必要。
三、栽培管理
1 繁殖方法地被菊的繁殖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有性繁殖即播种繁殖,这种方法成本低,繁殖系数大,可获得大量变异种,但后代性状良莠不齐。无性繁殖包括分株、扦插、嫁接等方法。为了保持地被菊的优良特性,通常采用无性繁殖,而其中分株和扦插两种方法是人们常用的繁殖方法。分株繁殖一般选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阴天进行,如连续晴天也可在下午进行。扦插繁殖一般在4~5月份在插床或苗盘中进行,两周后大部分插穗生根,一般在扦插后25~30天定植。
2 定植及管理应选择在通风排水良好的沙壤地定植,地被菊喜肥,定植前一定要施足底肥。定植株行距为30cm×40cm,第一年可适当密植,以便及早覆盖地面,第二年应及时间苗。定植时根系要舒展,种植深度为将基部1~2片叶节埋入土中为宜,根部要用土压实,苗要栽正,之后浇透水。在生长前期,要多次松土除草,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为防止雨季积水,当植株长到20cm~30cm高时,可结合施肥进行培土。地被菊缓苗后应及时摘心,只留下部四片叶,以利于多分枝。成活后,一般不再需要浇水施肥。第一年定植,通常不需摘心。第二年因长势强,株距相对变密,易导致徒长,基叶脱落。所以,自第二年起需采取控水、间苗疏枝、摘心等措施。最后一次定头一般不宜迟于7月20日,否则会推迟花期甚至影响开花。地被菊生长期间,要及时摘除残花,修剪生长过密的枝叶和病枯枝,以保证健壮枝的营养供应和保持株型良好。
在地被菊整个生长过程中,需注意病虫害防治,特别是叶斑病、病毒病、蚜虫、蛴螬等,应结合病情进行适当药物防治。
四、应用
地被菊观赏价值高,装饰性强,深受人们的喜爱,可广泛用来布置花境、花坛,装点庭院和美化居室。地被菊覆盖度高,色彩鲜艳,美化效果好,适合自然植于缓坡地,形成大色块,组成精美***案:地被菊适应性强,管理粗放,适合在公路、广场、街道、公园、居住区、厂矿区等处做整形及自然地被,充分发挥宏观群体之美,地被菊较耐阴,镶嵌性好,所以适合在林下或林缘作自然式的种植,也可种植于草坪中,形成嵌花草坪,地被菊抗寒性强,花期长,也特别适合在北方地区的城市绿化中广泛应用,具有低矮、匍匐茎,分枝多、冠幅大的品种可植于花盆、花钵等容器中,美化环境,点缀庭院:茎干高挺,重瓣性强的品种可作为瓶插材料,美化居室。
有些地被菊品种具有一定的药用和饮用价值。我们熟知的杭白菊、杭黄菊等都是很好的茶用,而地被菊中的‘***荷’、‘银杯’、‘玉人面’等在营养成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均与杭白菊、杭黄菊相似,甚至在某一方面要强于杭白菊、杭黄菊。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地被菊栽培管理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