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爱骑马……”我曾经幼稚地问过一位好马者。
“因为好玩”,这是最平常可能也最本真的回答,“因为时尚”、“因为有范儿”,这样的回答也不少。“因为我爱马”,这回答有些个性,也能触及马术运动的本真。事实上,在每一种不同的回答背后,都隐藏着一句话:“因为我骑得起马。”
十多年前,在北京就有了郊外马场,两三万块钱的成本,普通好马者也能在马场“养一匹马”。只是那样的马,不会有太高贵的血统可论,无非是给好马者周末闲暇时有个能去到郊外骑马踏青的固定机会。
喜欢骑马,换言之,享受马术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昂贵而高大上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其实和汉文明为主流的中国社会是没有太多关联的。
阅读过历史小说的人,都会熟悉几句话:“南人乘舟,北人骑马”,或者魏晋南北朝时“泼墨汉家子,走马鲜卑儿”。“南人”多少指称汉文明主流,好静而不好动,于是不论泛舟水上的运动,或者马踏清秋的驾驭,和“南人”或“汉家子”都有着相当距离,即便君子六艺里,“御”和“射”都和现代运动有点源流相近。到了现代社会,无论带有亲海特征的水上运动,还是人畜合一的马术运动,在中国社会都没有太多存在感。
严格意义上的马术运动,在12世纪中叶逐渐成形,从欧洲王室建立起运动规则,至今七百余年,被称为“王者的运动”。中国北方适合游牧的地区,例如内蒙***,也会有各种赛马会,但并没有推动赛马或者集会式的马术竞技,提升到一项运动的高度。
马术运动真正意义上吸引中国社会关注,还是北京奥运会之前,因为要主办奥运会了,跟马术运动仍然毫无关联,自然说不过去。在2008年代表中国参加马术赛事的,是中英混血骑士华天。马术运动,绝对的贵族运动,也在那之后,在中国迎来了一定的关注度,但要说有多大发展机会,仍然是一个昂贵的话题。
因为马术实在太贵了。
要成为一名马术运动员,一匹属于自己的骏马必不可少。比赛用马价格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人民币不等。第29届奥运会,最贵的一匹场地障碍赛的马成交价为1000万欧元。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华天,面临过无马可用的困境。于是当时奥运冠***刘翔、钱红、王涛等人都捐出具有特殊意义的藏品以供拍卖,所得150多万元全部捐献,用于为华天买马冲刺奥运。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独步天下,成吉思汗成就霸业,和战马的优势直接相关。明清时代,一匹战马的消耗,在***队中通常相当于三四个步兵战士的消耗。如今在中国不同马场,要养一匹普通的马,每个月消耗都在三四千元人民币以上。
马具的开销也不可小觑。根据不同马术项目,马鞍分为综合鞍、赛鞍、障碍鞍、盛装舞步鞍、西部鞍和澳洲鞍等。国产牛皮鞍至少3000元,随着不同品牌的制作技术和品牌内涵不断提升,价格也落差巨大。一些意大利传统名牌,甚至需要七八万元至十多万不等。加上马护腿、缰绳等设备,要配备一套齐全的国内品牌马上用具,至少需要2万元以上。
有了马匹马具,运动还需要专业场地。香港有百年赛马历史,所以北京奥运会的赛马在香港进行。当时奥组委投入巨资对场地进行了完善。其中对用作速度赛马的沙田马场专门进行了扩建,双鱼河马场原来是一个训练赛马的小场地,为了三项赛的场地需要,马场收购了旁边的高尔夫球场用来扩建。由于三项赛对场地的要求非常高,光种植和保养三年草皮一项,就花费了200多万港币。
在现代运动当中,马术因为两个特征而成为一项最特殊的运动项目――不设性别分组、人畜共同完成。男女同场竞技能说明马术是一项优雅运动,运动员肌体力量上的差距,对比赛的完成并不会造成影响,因此有很多骑士在花甲之年仍然活跃在赛场之上。和其他项目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竞技不同,马术更侧重于驹与驹之间的较量,运动员与马匹之间的交流也成就了马术运动的独特魅力。
正因为马术运动的特殊,所以好马者,几乎都是终身好之。前黑豹乐队主唱栾树就是一名狂热的马术爱好者,上世纪90年代,栾树就代表北京队参加了第八届全国运动会马术比赛,帮助北京队夺取了场地障碍团体赛的冠***。不仅仅是栾树,胡***、杨坤、沙宝亮等娱乐圈人士都是业余马术比赛的常客。
只是马术成为竞技运动,由于奥运因素,被纳入到全运会序列后,稀奇古怪的现象就开始出现了。这项运动还没有经历一个漫长的自然发展期,便和中国特色开始结合。
和各种所谓的小众项目一样,为了夺得一枚全运会金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不惜投入重金。 一名马术运动员曾经表示过,为了在全运会上夺得一枚奖牌,队光是买马就开销近千万。资金雄厚的广东队在马术项目上花费则更是天文数字,不仅仅在北京建立了专门的训练基地,同时在每个全运周期都会投入2000万人民币买马,马的日常维护也在800万到1000万不等;***队不仅巨资聘请德国教练,还将主力队员送到德国长期受训。
这样的巨大投资,也会在短期内加速运动发展,例如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有一些专业马术俱乐部出现,爱好者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2013全运会的马术比赛,共有15支代表队,84名骑手和112匹马参赛。然而,这并不能掩饰蓬勃发展下的困境――马匹匮乏。至2012年,中国注册骑手580人,注册马却只有130匹。造成中国赛马数量稀缺的主要原因是检***制度的特殊性。
由于每个国家的牲畜检***条例的不同,导致中国的马匹交易出现了“进不来也出不去”的窘境:受到国外一些检***条款的限制,中国的骑手不能带自己的马去参加国际性赛事,同时,国外的优秀运动员在进入中国比赛时也会碰到麻烦。这样一来,中国的马术与世界脱节,变成了“孤岛”运动。
缺少懂马爱马的专业人才也是马术运动在中国面临的巨大问题之一。在十一运的盛装舞步赛场上,五名裁判有三名来自国外。外籍教练是参赛马术队中的又一道风景。2013年在辽宁举办的全运会,马术比赛中,参赛的15支运动队无一例外都聘请了外教,***队还请了一位来自德国的兽医。
目前中国90%以上的专业马场都是“赔本赚吆喝”,仅依靠企业和个人爱好者苦苦支撑。马术俱乐部运营成本非常之高。北京一俱乐部为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在2008年斥资两亿元进行软硬件配备;另一俱乐部更换马场地面,就花费超过300万元。在高成本的压力下,选择哪种经营模式至关重要。如果选择高度专业的路线,把具有经济实力和骑术水平的爱好者作为目标客户,那么高昂的定价无疑将把普通消费者推到门外;而价格太过“亲民”的话,俱乐部就会被迫降低自身的专业水准。
2014年5月初,第四届浪琴表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在“鸟巢”上演,这是北京后奥运时代首个在鸟巢连续4年举办的国际赛事,也是在中国首度举办的国际马联三星级(FEI CSI3)马术障碍赛,代表目前为止中国马术障碍赛的最高级别。大赛上,名媛明星,香肩鬓影,烘托出了这项运动的奢华高贵,只是在华丽外表下,到底是人骑马,还是马骑人,依旧让人界定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