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子贡开始为恩师守墓。这一守就是6年,公元前473年,子贡回到卫国继续他的经商和治学生涯。50岁时,他再一次去鲁国拜祭孔子墓。
在我国古代时,经商者常形容自己从事的是“陶朱事业,端木生涯”。这里的“陶朱”指的是春秋时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的范蠡,而“端木”则是与其同时代的孔子的弟子子贡。他们两个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两位民间经商能手。这里说说与孔子的关系甚笃,堪称后人尊师重教的楷模的子贡。
亦文亦商的多彩人生
“十二哲中瑚琏器”
现今,“儒商”已经成了一个流行的恭维词,它指代经商者不但有经商的才能,还很有文化,品德良好,有社会责任感等。而追溯“儒商”的源头,有一个人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是儒商的启蒙者,这个人就是子贡。
子贡姓端木,名赐。春秋末卫国黎(今河南省浚县)人,春秋末期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和商业家,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为“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年轻时到鲁国游学,又在曹国和鲁国等地经商,积富至千金。后拜于孔子门下,因思路敏捷,博学强记,能言善辩,被孔子称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子贡素有大志,有强烈的经商欲望和从***志向,他关心治国之方略,经常问***于孔子。孔子有弟子3000 余人,但被认为有影响力的却只有子贡、颜回等少数几位。
公元前479 年,孔子去世,子贡开始为恩师守墓。这一守就是6 年,公元前473 年,子贡回到卫国继续他的经商和治学生涯。50 岁时,他再一次去鲁国拜祭孔子墓,并且再度受聘于齐国,任大夫一职。公元前456 年,子贡在齐国逝世,享年65 岁。
纵横***商功业高
子贡在鲁国时,齐国国君田常打算攻打鲁国。孔子派子贡游说齐国以消弭战争。子贡到齐后,说服田常打消了入侵鲁国的计划,但子贡认为强大的齐国虽此时不再攻打鲁国,难保以后不打,于是他又由齐到吴,见吴王夫差,说其北上与齐争霸,又到越国见越王勾践,再至吴,又到晋。子贡于所到之处,对各当***者晓以利害,嘱其顺势而行,从而使他们改变了国家战略,鲁国遂得以从中受益。史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仅凭一张利嘴,便改变了各国的形势,缓解了鲁国的危机,出色地完成了一项重大的外交使命。
后世一般认为,孔子之名声之所以能传扬天下,开始时亦主要得力于子贡的宣扬。
由于子贡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经商的第一人,并且对后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在孔门弟子中无人企及,因此,子贡也被后人认为是儒商第一人。而作为一名商人,子贡的财力有多大呢?史载其“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竟至于“家累千金”,“结驷连骑,束帛之币,收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甚至越王勾践还曾“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可见子贡当时富有的程度和影响力。
以儒治商的经营手段
作为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风云一时的大商人,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子贡被列在了中国历代富翁排行榜的第二位,紧随范蠡之后。他的发财致富,全靠自己善于经营,这在我国古代亦可谓别具特色,因为我国古代的富商巨贾多数都是以官商起家的。
我国很多地方至今仍流传着“既在黎阳学子贡,何必南越法陶朱”的说法。子贡不但是民间经商能手,他经商的手段还在于能以儒治商,其经商的方式和手段主要有如下几条:
以和为贵,和气生财
作为早期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子贡在经商别强调“和”和“仁”,他曾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代表了儒家尚“和”的思想。“和”即和谐、团结、融洽的意思。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子贡深受这一思想的熏陶,并且把这一思想贯彻到了他的经商过程中。
儒家追求“和”的思想,并力争将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子贡则首先把它运用到商业活动中,他提倡“和气生财”,“和为贵”,认为商家与顾客之间的和谐,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商家与商家之间的和谐,商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都是实现经营目标和市场有序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没有“和”的存在,过于争强斗胜常常会导致两败俱伤,而合作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创利益,在“存异”中求发展和进步。
仁心经商,仁义求利
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仁”与“义”被排在了最前面,在经商时也是如此。
子贡经商就很推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即发展经济,追求货币增值,这是商人的本性;“有道”即讲人性、守道德,这是做人的基础。两者结合,不但体现出儒商“和”的本质,也体现了对“仁义”的精神境界追求。
《论语・述而》中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如果是值得追求的财富,就是我给人赶车做仆也愿意干;如果是不可取的不义之财,那么还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好了。由此看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取之有道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把握行情,伺机而动
子贡经商成功的一大特点,也在于对市场进行预测。他经销的商品,总是能以较低的成本进货,较高的价位出售,从而得到丰厚的利润。《论语・先进》中载,孔子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就是说,颜回安贫乐道,生活穷困;子贡则与命运抗争而经商,行情看得很准,因此能赚很多钱。
子贡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这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农民这一阶层的出现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商品经济也盛极一时。子贡很有经商的头脑,他从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中,悟出了经济致富之道,并且他见多识广,反应敏捷,善于掌握市场信息,对预测物价的涨落总是非常准确,所以他能成为家累千金的巨商。子贡曾打比喻说:有美玉不应该藏起来,而应该等个好价钱卖出去,孔子同意他的看法。成语“待价而沽”,就是源于此,而这个典故也说明了把握行情对经商的重要性。
《史记》中还记载说“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就是说子贡在经商时能够估计到市场的变化,从而能抓住商机。所谓的“废举”,在南朝裴的《史记集解》中是这样解释的:“废举谓停贮也。与时谓逐时也。夫物贱则买而停贮,值贵则逐时转易,货卖取资利也。”《战国策・赵策》中也指出:“夫良商不与人争买卖之贾而谦司时。时贱而卖,虽贵已贱矣;时贵而买,虽贱已贵矣。”从这里来看,子贡有着非常好的伺机而动的经商素质,这使他善于捕捉机遇,可以说是他打开成功经商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现代儒商的子贡取向
子贡可谓是儒商的启蒙者,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儒商”呢?其实儒商就是儒与商的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和商是两个被严格区分开来的称谓。儒乃秉承儒家学说的文士之谓,其天职在于求修身齐家,治国安邦之道;商乃从事货物买卖之人,其本性在于求利求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以重义轻利、成贤成圣为价值追求,故尊儒而贱商。然而,在商业活动中,儒商们却自觉地把儒家伦理精神同商品经济行为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共同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商业文化,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子贡可以说就是这类商人的启蒙和开创者,开辟了文人经商的先河。使儒家“和”与“仁”的思想在商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德才标千秋,美名垂后世,不愧为商人的楷模,儒商之鼻祖。
现代的企业和经商者,要学习子贡以儒治商的经营之道,就不仅要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的商人,更为重要的是应具有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智谋和远见,做一个能反映时代精神的现代儒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