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龚贤、李可染是以“积墨”山水画享盛名于山水画史的大家。二人的“积墨”山水画笔与墨浑沦,笔墨运用独特,各得其妙,主要体现在笔法与墨法、笔墨与意象表现、笔墨与意境营造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龚贤 李可染 “积墨”山水画 笔墨运用
龚贤、李可染是以“积墨”山水画享盛名的山水画大家。龚贤(1618-1689)为清初“金陵八家”之首、“野逸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一生醉心于山水,在中、晚期创作形成了“平光黑山”风格的“积墨”山水画。李可染(1907-1989),中国当代山水画宗师,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的变革,写生与创作相结合,在中、晚期创作形成了“逆光黑山”风格的“积墨”山水画。两位大师的“积墨”山水画笔与墨浑沦,笔墨运用独特,各得其妙。现试作比较分析。
一、笔法与墨法
笔墨是进行山水画创作的手段。“山水悉从笔墨而成”(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没有成熟的笔墨,便难以形成气韵生动的画面。龚贤、李可染是驾驭笔墨的圣手,对笔墨有相同的见解,认为“笔墨非二事也”。龚贤强调“墨气中见笔法,则墨气始灵。笔法中有墨气,则笔法始活”。李可染则指出“笔墨是难分的,用墨好多由于用笔,不善于用笔而能用墨好的则很少见”。二人的“积墨”山水画都淡化了线的功用,强化了墨的表现力,喜用积墨法,通过笔与笔的交错叠加,墨的层层积加来塑造意象。
龚贤、李可染用笔用墨又各有其偏好。龚贤用笔单一,多中锋,要求笔圆气厚,笔法道劲,柔而不弱,刚而不胞用墨用润墨、干墨,不用湿墨(即无“骨”之墨),认为“润墨鲜,湿墨死”。他积笔成墨,墨中有笔,借用积染之法将墨极限运用。如:画树点浓叶,一遍、二遍、三遍一歇,俟干再点四遍、五遍又一歇,俟干再点六遍、七遍。墨积染至十余次,愈积愈厚,呈现浓郁苍秀之美。李可染用笔平整中见变化,行笔“匀”且“慢”,不“泡”。能“作得笔主”。他运墨能墨中见笔,不“合泥”。塑造意象将泼墨、积墨、破墨等墨法相结合。泼墨时不靠偶然的效果,而是把“点”扩大,笔笔画出,颇显笔意,墨浑厚而华滋破墨时,画浓墨用淡墨破,画淡墨用浓墨破,重墨不浊,淡墨不薄;积墨时,笔触的叠加似没有套准的印刷套版,墨浑厚而华滋。墨在层层泼染,反复积迭中出现了浓、淡、干、湿之变化。画面也因墨的泼、积、破而产生了缜密厚重的肌理层次。李可染用笔用墨沉着厚实,虽处处“留”、“紧”,却不僵直平板,达到了若聚若散,浑然无迹的艺术效果。
二、笔墨与意象表现
“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笔墨是山水画立“象”之手段。龚贤、李可染的“积墨”山水画以笔墨立“象”,皆侧重于用墨,手法巧妙-各有特色。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树木和山石的表现上。
“树为山之衣”山如果没有树,就不会呈现茂盛的景象。龚贤“积墨”山水画中的树常以群体树丛的形式出现,不求单体形象的逼真,只求群体形象的浑润。画树干变多遍勾皴的“灰”为只勾外轮廓而内几乎不着一笔的“白”,用笔勾线有转折,有断连,刚柔相济、紧劲联绵,线的圆厚感通过笔墨来实现。画树叶用点、皴、染等笔墨手段,墨层层叠积,枯中加润,积枯成润,墨有深、浓、湿之变化。李可染“积墨”山水画中的树直面自然,被简单化和意化。其表现手法因画面层次的需要而多变。画树以楷书之笔法写线立枝干,以积墨法、破墨法点叶。树的形象设计或没骨勾枝干,叶留白,逆光表现或双勾写枝干,叶为黑,黑白有变;或没骨勾枝干,叶为黑,浑沦幽远。
“石为山之骨”山以石为支撑。山石的表现是山水画创作重点解决的课题。在龚贤的“积墨”山水画中,山石的描绘除轮廓用线外其它地方几乎看不到线的存在。用笔画线“笔法亦与画树相同,中有转折处,勿露棱角”。画山石用墨采用“面皴法”,干皴与湿染相结合,墨先干后湿,反复积染,使其外润内有骨。山石用笔墨皴其下不皴其上,底部黑顺部白,中间过渡为灰,阴阳有别。山石墨色的由浓到淡自然过渡,使其具有了真实感、立体感。此外,为破山石笔墨表现的局部呆板和整体花乱采用了“点苔法”和“浑融法”。笔健墨润,神采内贮。龚贤描绘山石大巧若拙,其神奇在于笔墨的巧妙运用。在李可染的“积墨”山水画中,山石的描绘以线立形,以墨分阴阳。用笔画线重“留”,且笔法多变。用墨主要用积墨法、泼墨法、破墨法。借墨的积、泼、破来表现山石意象的逆光感。迹化山石意象追求简约、雄强、涩重、稚拙。不注重细节描绘。而是将其极度概括、高度意匠,转化为黑重的团块形,整中求变。
三、笔墨与意境营造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李可染语)而山水画的意境最终要靠笔墨来完成。龚贤、李可染的“积墨”山水画为营造意境创造性地将中国画传统的墨色浓淡变化关系与视觉经验进行成功结合,表现出了光感将点景之意象寥寥数笔,虚出不染,而其周围用墨层层积染,使实处变成了虚处,虚处变成了实处,虚实被反常处理,画面彰显出了空灵感。二者掌控笔墨韵味不但有同工之妙,也有独到之法。
在龚贤的“积墨”山水画中,树丛用墨近浓远淡,石头用墨下浓上渐淡。上白下黑堆积成山,意象“黑无白不显,白无黑不彰。”黑白互衬,前后距离分昵树丛与山石组合或树丛浓山石淡,或树丛淡山石浓,墨色浓淡变化丰富,层次明显;在大面积灰色的石块旁堆积一些小的浓重石块与空白处形成了黑、白、灰墨色变化关系,石块上端的白在整个黑重的画面中闪耀。萌省出了神秘感;将空白与具有黑、灰墨色组合变化的实写形象相联系,使画面产生了静谧感。在李可染的“积墨”山水画中:树木用墨虚淡,山体用墨实浓,二者产生了前后感近、中、远三景致的笔墨表现有“浓――淡―浓―淡”的节奏变化,产生了层次感。另外,李可染的“积墨”山水画还别出心裁,谨慎并成功地借鉴了西洋画的透视之法,将有浓淡节奏变化的山峰尽可能地归纳在斜的透视线上,使其向远处延伸,强化了画面的空间深度感。
龚贤的“积墨”山水画用心于“平光”下的笔墨韵味营造。画面中:石头下端多次积染,墨色浓黑,越往上积染的次数越少,渐渐变白,产生墨的黑、灰、白色彩自然递变,产生了光感将树林层层积染,由浓变淡,与空白(也许是天空、云雾、江河、光照陆面)相融合生发出了“平光”笼罩感整体的与局部的黑、灰、白墨色变化和谐交融,共同营造出了极具自然生气且呈现光感的宁静世界。李可染的“积墨”山水画用心于“逆光”下的笔墨韵味的营造。他用“光”有其独到之处,以表现形神统一为原则,强调局部采光,而不求光照全局,要光感而不要光源。画面中表现峰峦常上部用笔勾线定轮廓且匿白,下部山根用墨立象且墨色浑融,给人一逆光感表现树木常树梢处用笔勾线定轮廓轮廓,多留白,并且在树与树之间穿插布白,使其产生逆光笼罩下的深邃感表现溪流瀑布用墨加以皴染,折射出了光照下的颤动感表现亭台桥舍多将其大面积留白,掩映于山体密林之中,生发出了光作用下的疏朗感。画面笔与墨会,营造出了独特的黑山逆光之美。总之,龚贤、李可染各自借笔墨韵味的艺术掌控幻化出了其“积墨”山水画的意境美。
四、结束语
“夫山川气象,以浑为宗。”(清・笪重光《画筌》)龚贤、李可染的“积墨”山水画运用个性化的笔墨表现手法“立象以尽意”,营造出了生机勃发的山水意境。二人将笔墨与自然、意心有机联系,巧妙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积墨”山水画笔墨形式。其笔墨形式高标千古,卓然自立,皆对后世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龚贤\李可染“积墨”山水画之笔墨运用比较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