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李可染“积墨”山水画之笔墨运用比较谈

[摘要] 龚贤、李可染是以“积墨”山水画享盛名于山水画史的大家。二人的“积墨”山水画笔与墨浑沦,笔墨运用独特,各得其妙,主要体现在笔法与墨法、笔墨与意象表现、笔墨与意境营造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龚贤 李可染 “积墨”山水画 笔墨运用

龚贤、李可染是以“积墨”山水画享盛名的山水画大家。龚贤(1618-1689)为清初“金陵八家”之首、“野逸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一生醉心于山水,在中、晚期创作形成了“平光黑山”风格的“积墨”山水画。李可染(1907-1989),中国当代山水画宗师,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的变革,写生与创作相结合,在中、晚期创作形成了“逆光黑山”风格的“积墨”山水画。两位大师的“积墨”山水画笔与墨浑沦,笔墨运用独特,各得其妙。现试作比较分析。

一、笔法与墨法

笔墨是进行山水画创作的手段。“山水悉从笔墨而成”(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没有成熟的笔墨,便难以形成气韵生动的画面。龚贤、李可染是驾驭笔墨的圣手,对笔墨有相同的见解,认为“笔墨非二事也”。龚贤强调“墨气中见笔法,则墨气始灵。笔法中有墨气,则笔法始活”。李可染则指出“笔墨是难分的,用墨好多由于用笔,不善于用笔而能用墨好的则很少见”。二人的“积墨”山水画都淡化了线的功用,强化了墨的表现力,喜用积墨法,通过笔与笔的交错叠加,墨的层层积加来塑造意象。

龚贤、李可染用笔用墨又各有其偏好。龚贤用笔单一,多中锋,要求笔圆气厚,笔法道劲,柔而不弱,刚而不胞用墨用润墨、干墨,不用湿墨(即无“骨”之墨),认为“润墨鲜,湿墨死”。他积笔成墨,墨中有笔,借用积染之法将墨极限运用。如:画树点浓叶,一遍、二遍、三遍一歇,俟干再点四遍、五遍又一歇,俟干再点六遍、七遍。墨积染至十余次,愈积愈厚,呈现浓郁苍秀之美。李可染用笔平整中见变化,行笔“匀”且“慢”,不“泡”。能“作得笔主”。他运墨能墨中见笔,不“合泥”。塑造意象将泼墨、积墨、破墨等墨法相结合。泼墨时不靠偶然的效果,而是把“点”扩大,笔笔画出,颇显笔意,墨浑厚而华滋破墨时,画浓墨用淡墨破,画淡墨用浓墨破,重墨不浊,淡墨不薄;积墨时,笔触的叠加似没有套准的印刷套版,墨浑厚而华滋。墨在层层泼染,反复积迭中出现了浓、淡、干、湿之变化。画面也因墨的泼、积、破而产生了缜密厚重的肌理层次。李可染用笔用墨沉着厚实,虽处处“留”、“紧”,却不僵直平板,达到了若聚若散,浑然无迹的艺术效果。

二、笔墨与意象表现

“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笔墨是山水画立“象”之手段。龚贤、李可染的“积墨”山水画以笔墨立“象”,皆侧重于用墨,手法巧妙-各有特色。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树木和山石的表现上。

“树为山之衣”山如果没有树,就不会呈现茂盛的景象。龚贤“积墨”山水画中的树常以群体树丛的形式出现,不求单体形象的逼真,只求群体形象的浑润。画树干变多遍勾皴的“灰”为只勾外轮廓而内几乎不着一笔的“白”,用笔勾线有转折,有断连,刚柔相济、紧劲联绵,线的圆厚感通过笔墨来实现。画树叶用点、皴、染等笔墨手段,墨层层叠积,枯中加润,积枯成润,墨有深、浓、湿之变化。李可染“积墨”山水画中的树直面自然,被简单化和意化。其表现手法因画面层次的需要而多变。画树以楷书之笔法写线立枝干,以积墨法、破墨法点叶。树的形象设计或没骨勾枝干,叶留白,逆光表现或双勾写枝干,叶为黑,黑白有变;或没骨勾枝干,叶为黑,浑沦幽远。

“石为山之骨”山以石为支撑。山石的表现是山水画创作重点解决的课题。在龚贤的“积墨”山水画中,山石的描绘除轮廓用线外其它地方几乎看不到线的存在。用笔画线“笔法亦与画树相同,中有转折处,勿露棱角”。画山石用墨采用“面皴法”,干皴与湿染相结合,墨先干后湿,反复积染,使其外润内有骨。山石用笔墨皴其下不皴其上,底部黑顺部白,中间过渡为灰,阴阳有别。山石墨色的由浓到淡自然过渡,使其具有了真实感、立体感。此外,为破山石笔墨表现的局部呆板和整体花乱采用了“点苔法”和“浑融法”。笔健墨润,神采内贮。龚贤描绘山石大巧若拙,其神奇在于笔墨的巧妙运用。在李可染的“积墨”山水画中,山石的描绘以线立形,以墨分阴阳。用笔画线重“留”,且笔法多变。用墨主要用积墨法、泼墨法、破墨法。借墨的积、泼、破来表现山石意象的逆光感。迹化山石意象追求简约、雄强、涩重、稚拙。不注重细节描绘。而是将其极度概括、高度意匠,转化为黑重的团块形,整中求变。

三、笔墨与意境营造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李可染语)而山水画的意境最终要靠笔墨来完成。龚贤、李可染的“积墨”山水画为营造意境创造性地将中国画传统的墨色浓淡变化关系与视觉经验进行成功结合,表现出了光感将点景之意象寥寥数笔,虚出不染,而其周围用墨层层积染,使实处变成了虚处,虚处变成了实处,虚实被反常处理,画面彰显出了空灵感。二者掌控笔墨韵味不但有同工之妙,也有独到之法。

在龚贤的“积墨”山水画中,树丛用墨近浓远淡,石头用墨下浓上渐淡。上白下黑堆积成山,意象“黑无白不显,白无黑不彰。”黑白互衬,前后距离分昵树丛与山石组合或树丛浓山石淡,或树丛淡山石浓,墨色浓淡变化丰富,层次明显;在大面积灰色的石块旁堆积一些小的浓重石块与空白处形成了黑、白、灰墨色变化关系,石块上端的白在整个黑重的画面中闪耀。萌省出了神秘感;将空白与具有黑、灰墨色组合变化的实写形象相联系,使画面产生了静谧感。在李可染的“积墨”山水画中:树木用墨虚淡,山体用墨实浓,二者产生了前后感近、中、远三景致的笔墨表现有“浓――淡―浓―淡”的节奏变化,产生了层次感。另外,李可染的“积墨”山水画还别出心裁,谨慎并成功地借鉴了西洋画的透视之法,将有浓淡节奏变化的山峰尽可能地归纳在斜的透视线上,使其向远处延伸,强化了画面的空间深度感。

龚贤的“积墨”山水画用心于“平光”下的笔墨韵味营造。画面中:石头下端多次积染,墨色浓黑,越往上积染的次数越少,渐渐变白,产生墨的黑、灰、白色彩自然递变,产生了光感将树林层层积染,由浓变淡,与空白(也许是天空、云雾、江河、光照陆面)相融合生发出了“平光”笼罩感整体的与局部的黑、灰、白墨色变化和谐交融,共同营造出了极具自然生气且呈现光感的宁静世界。李可染的“积墨”山水画用心于“逆光”下的笔墨韵味的营造。他用“光”有其独到之处,以表现形神统一为原则,强调局部采光,而不求光照全局,要光感而不要光源。画面中表现峰峦常上部用笔勾线定轮廓且匿白,下部山根用墨立象且墨色浑融,给人一逆光感表现树木常树梢处用笔勾线定轮廓轮廓,多留白,并且在树与树之间穿插布白,使其产生逆光笼罩下的深邃感表现溪流瀑布用墨加以皴染,折射出了光照下的颤动感表现亭台桥舍多将其大面积留白,掩映于山体密林之中,生发出了光作用下的疏朗感。画面笔与墨会,营造出了独特的黑山逆光之美。总之,龚贤、李可染各自借笔墨韵味的艺术掌控幻化出了其“积墨”山水画的意境美。

四、结束语

“夫山川气象,以浑为宗。”(清・笪重光《画筌》)龚贤、李可染的“积墨”山水画运用个性化的笔墨表现手法“立象以尽意”,营造出了生机勃发的山水意境。二人将笔墨与自然、意心有机联系,巧妙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积墨”山水画笔墨形式。其笔墨形式高标千古,卓然自立,皆对后世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龚贤\李可染“积墨”山水画之笔墨运用比较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龚贤\李可染“积墨”山水画之笔墨运用比较谈

学习

通信技术在噪声监测中应用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通信技术在噪声监测中应用,内容包括噪声在线监测科技论文,噪声监测的代表性与有效性。1环境噪声及监测噪声与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并称为城市环境问题的四大公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

学习

男人似山 女人似水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男人似山 女人似水,内容包括男人似水女人如书全文,妻子似水情人似酒全诗。Q:HotDogMan我想请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多少有一点点恋母情结或是恋父情结呢?因为有一次与男朋友时,他说很想靠在我的胸部上,好像回到小时候母亲怀抱的感觉

学习

明朝建文皇帝在大理轶事(下)

阅读(27)

五祖以僧为帝,孙以帝为僧,转眼盼兴亡,法席难追皇觉寺。君不死竞归,臣不归竞死,抚膺悲宇宙,梵钟莫问景阳宫。――光绪《浪穹县志略》知县黄元治永乐二年开春后,建文帝与先臣相约出行,入四川,到重庆与程济、廖平、宋和、冯、金焦等旧臣汇合,前往襄阳

学习

OTN网络保护方式探讨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OTN网络保护方式探讨,内容包括otn网络规划流程,otn网络是基于什么技术。[摘要]OTN网络保护的选择是组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在简要分析0TN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对OTN的几种主要保护方式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就的保护选择建议。[

学习

夯基础 提效益 推动海上油田稳定发展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夯基础 提效益 推动海上油田稳定发展,内容包括推动油田高质量发展建设总结,促进油田迈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海洋采油厂以培育“健康油藏”理念为引领,围绕“井网完善、压力合理、流场均衡、注采协调”的目标,抓好油井作业、能

学习

天天果园:重商派的崛起

阅读(18)

喧闹、尖叫、围观、合影,这是一群女粉丝遇到男神后的典型反应。不过,“进口”男神拿着进口水果,亲自送到女果粉(爱吃水果的女性达人)手中,效果也是一样。这就是天天果园5周年庆的特别活动,洋帅哥开宝马,充当快递,亲手将进口水果送到资深女用户手

学习

英汉洗漱类动词对比研究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英汉洗漱类动词对比研究,内容包括英汉词类语法功能的差异参考文献,英汉动词对比翻译。我国的英汉研究对比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近年来,研究队伍进一步壮大,研究成果更为丰硕,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极大的飞跃。英汉的对比

学习

理念促挖潜 挖潜增效益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理念促挖潜 挖潜增效益,内容包括挖潜增效多做贡献,全方位挖潜增效。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鞍钢股份炼铁总厂深入践行“六种发展理念”,采取提煤降焦、低成本配矿等非常规举措,全面挖潜增效,向极限成本要效益。1-7月份

学习

商周时期天命观探微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商周时期天命观探微,内容包括夏商周时期天命观的演进与变化,夏商周的天命观。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表现在天命观念上,它逐步实现了由殷商时期对神鬼观念的绝对崇拜向周朝时期突出人的地位的转变。

学习

10kV配电变压器的保护措施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10kV配电变压器的保护措施,内容包括10kv配电变压器有哪三种保护,10kv变压器保护定值计算口诀。【摘要】随着工业的飞猛发展,电力的供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配电变压器的事故也程增长的趋势,对生产、生活造成具大影响。本文对

学习

半卷湘帘半掩门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半卷湘帘半掩门,内容包括半卷湘帘半掩门,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话品味起来,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和是帆,不同是船。正如帆与船互相配合遨游海洋,和与不同也合于乾坤,立于天地。和

学习

番仔楼里住番客

阅读(32)

骑楼是闽南重要的建筑文化。这一典型的近代商住建筑据信由华侨自南洋引进。骑楼不仅闽南有、台湾有,也见于两广、海南等南方地区的城市。广州人尤以之为城市符号,特色建筑。毕竟早年“过番”的,以闽粤移民最多。闽粤与海上而来的西方文明接

学习

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音乐特征解读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音乐特征解读,内容包括简要概括苗族民歌的音乐特征,靖州苗族传统民歌歌曲。湖南靖州苗族的多声部民歌,在其结构、和声语言、歌词处理等诸多方面看来都具有鲜明特点,非常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这

学习

分析古代文学古代文学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分析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内容包括古代文学重点梳理,古代文学a和古代文学b有什么区别。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

学习

当代山水画家张松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当代山水画家张松,内容包括山水画家张松,画家张松简历。张松,号庐州师山堂主,生于1952年8月,芜湖人,祖籍桐城。先后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艺术系国画专业、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班。长期从事美术创作和组织工作。现为中国美

学习

山水画≠风景画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山水画≠风景画,内容包括风景画山水画教程,山水画风景画的区别。《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卷第1374页在“风景画”条里,对风景画的定义是:“以风景为题材的绘画。有时在其中也添画一些人物和动物作为点景。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实际

学习

周南平的泼墨山水画

阅读(22)

周南平江苏龙城书画院院长。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1939年生,宜兴人,南京师大美术系毕业,得傅抱石、陈之佛、黄纯尧等名师传授,长期潜心中国山水画艺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创新。作品气势雄浑,风格独特,水墨淋漓,中西结合。1987年在

学习

山水画家李胜林

阅读(17)

5月的一天,艳阳高照,我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到了水磨沟区温泉东路安平路北一巷22号的“祥云斋工作室”。我是一个书画爱好者,总想收藏一些具有升值潜力的字画,结交一些书画名人。一踏进“祥云斋”的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墨香,一进去,看到四面

学习

苍茫山水意――浅析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苍茫山水意――浅析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内容包括李可染山水画的欣赏感受,李可染的山水苍茫。李可染从1943年开始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工作,后来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界变革的呼

学习

山水画的现代变革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山水画的现代变革,内容包括现代山水画的变革与启示,山水画的起源与衍变下集。中国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为独特的地位。中国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的关系,是传承,亦是裂变。对于现代山水画而言,传统山水画是挖之不尽的

学习

探析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山水画作

阅读(27)

内容王维对于水墨山水画的贡献是将诗意融入画中,体现独特的文人气质和诗人的情怀,并开创了与前人山水画不同的“破墨”一体,将山水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探析诗人王维山水画作的时候就形成了用山水诗解读山水画的方法,借助王堆的坎坷不

学习

论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与审美距离

阅读(22)

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美在美学中主要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画家通过描绘景物把思想情感在作品中表达出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与欣赏者产生共鸣,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审美意味。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通过中国山水画中的“三远”来表达中国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