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皇帝在大理轶事(下)

祖以僧为帝,孙以帝为僧,转眼盼兴亡,法席难追皇觉寺。

君不死竞归,臣不归竞死,抚膺悲宇宙,梵钟莫问景阳宫。

――光绪《浪穹县志略》知县黄元治

永乐二年开春后,建文帝与先臣相约出行,入四川,到重庆与程济、廖平、宋和、冯、金焦等旧臣汇合,前往襄阳王芝臣、廖平家。八月到吴江史彬家,祭祀亡臣。之后云游杭州、天台和雁荡山等地。

永乐三年春,重游四川大竹遇旧臣杜景贤,留居半月。谈起燕王入京,金陵城风声鹤唳,尽洒忠臣血。建文帝泣不成声,凄冷地说道:“我获罪于神明矣!诸人皆于我也。”

永乐四年四月。建文帝回滇后留居西平侯家,半月后发现行踪泄露。有人密告马三保父,应能、应贤、程济护送建文帝至狮山白龙洞。永乐帝派人到沐府,没有发现建文踪迹。

建文一行回狮山白龙洞之后,打算在这里驻足长居,于是建白龙庵于密林之中。然而几个月之后,行踪再一次暴露,马三保父率二百官兵搜山,幸亏寺僧及时发现官兵入山,建文三僧仓惶逃离,择道奔滇西而来。

半月后来到大理,在李浩的驿馆安顿下来。过了三天。胡滢的檄文也到德胜驿,暗捕建文。李浩护送应文三僧渡西洱河,在夜幕下遁入两峰夹峙的深箐之中,借着微弱星光,疾行于博南古道。经一夜奔走,次日凌晨东方曙光欲现,山影起伏,脚下凶涛阵阵,一行人浸寒披露,赶到灵鹫观,玄素道长款待应文僧于静室。

永乐五年,重返白龙庵。胡滢来滇访求仙人张三丰,建文帝遁迹狮山。马三保父先后三次派人搜山。均因应文三僧及时发现,藏身密林而幸免。

永乐六年,因庵堂损坏,入点苍暂居段宝姬兰苑。

永乐七年,建文帝进四川、入湖北,次年返滇。工部尚书严震以出使安南的名义,来云南探访建文帝踪迹。这一天,在昆明西郊的清水关偶遇建文帝。君臣相对而泣。建文帝问他:“你准备怎么处置我?”严震回答:“皇上请自便,臣自有办法。”当晚严震在驿站自尽。建文帝见行踪已暴露,再次躲进白龙山。

长期的野外生活,加之惶惶奔走,这期间建文帝身心疲惫。形容枯槁,脸色憔悴。夏天又患上痢疾,因害怕发现而又不敢出山求医,狼狈到了极点。适逢史彬、程亨和郭节来,境况顿时改善。几天后,史彬等三人离别,痛哭失声。建文帝嘱咐:“今后不必再来,一则路途艰险,二则关津盘查严密。”

马三保父受命多次搜山,均无果而返,盛怒之下。永乐九年春派人焚烧白龙庵,火光连天,白龙山层林尽染。一片荒芜。至此,白龙山已难栖身,建文帝题诗于墙哭别,投奔大理。

燕***攻陷南京后,诸多文臣在生死关头,为建文帝慷慨赴死。懦弱文人透出的凛然浩气,惊天地,泣鬼神。方孝孺披麻戴孝,“悲恸声彻殿”,严词谴责朱棣,拒启诏书,被灭十族,连坐者达873人;兵部尚书铁铉被执至京,背立廷中,正言不屈。被永乐帝下令寸剐而投油锅,仍喃喃骂声不绝;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燕王下令夷其九族,掘其先人冢墓,将其家乡夷为平地。杀戮之惨,株连之众,旷古稀闻。

现实生活中,我们见惯了纸糊彩画的英雄,如鸦似的嘈杂。心已麻木。有时活生生的凡人反而扣人心弦。难以割舍。从厚厚尘灰中拾起这一沓发暗的纸片。不经意间,把我拽回十五世纪古风未泯的年代。不论是首领或追随者,都那么合理,一直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我们生活在功利四溢,金钱至上的年代,众生犹是掏去灵魂,剩下一具皮囊,在人世间游荡。市井喧嚷,人之所需,物之所用,七情六欲都贴上了金钱的价码。为寻求内心的宁静,走向远离尘世的庙堂,金钱的骚动迎面扑来。何处寻那一寸净土,躺下我疲倦之躯,枕着这一缕清香,与古人交游?

叶希贤、杨应能和程济等众多建文皇帝的追随者。耗尽一生的年华直至性命,翻越万里关山,历尽重重艰险。一次次逆境绝路,死里逃生。在生死一线之间,恐怖如影相随,望不到尽头的逃亡路上。不舍不弃,无怨无悔。叶、杨二人耗尽心力,客死他乡。而英姿翩翩的侠客程济,从亡四十年之后已是白发老叟,仍搀扶着主人踏上凶吉难料的返京之路。

人生应该这样去追随,和泥泞孤旅上的形形为伴。在雄大的山脉和古渡口赶路,在旷野露宿中聆听。人敢如此追随便洞彻了自己的蕴含和限度。人有如此追随,生命便不会虚度。

人生应当有人来追随,当自己滑入深渊,前途飘摇。性命多舛之际,依然与自己风雨同舟,生死相依。人生若获得如此的追随便是成功者,人若争得这样的理解,纵有九死也无悔恨。

在16世纪以后关于这个题材的小说演义中,建文帝和他的殉难的随从者逐渐变成了悲剧式的英雄人物。人们同情他们的苦难遭遇,被他们神秘色彩的命运所吸引。同时反映了人们对建文帝所信奉理想的同情,倾泄被永乐皇帝的不公正所压抑的愤怒以及对他暴虐***策的不满情绪,也是对他篡夺合法继承权的否定。

弥茨河畔午烟凉,手启蓬祠谒让皇。

此地尚留真面目,当年谁识古冠裳。

天涯泪落袈裟冷,江表魂销日月荒。

红到樱桃青到杏,江山总不管兴亡。

――光绪《浪穹县志略》赵州师范

永乐九年,建文入大理,李浩传信凤诗、了尘,接建文三僧入鸡足山寂照寺。半月之后,达果陪建文三僧到鹤庆府观音山(现洱源牛街)。遍走南北二箐,最终选定荒弃的古兰若寺。

古寺为大理国皇帝段思廉于公元1091年所建,镶嵌于青山绿水之中,背倚观音山,面迎海西海,四周古树参天,景色胜白龙庵。离银厂十余里、西到佛光寨十余里、下至寅街三十里,生活、出行十分方便,三僧皆喜。

张玄素、沈万三、大云法师和弘修师太也先后赶来,沐晟派人送来二百两银子。将古寺重新修葺,取名大喜庵。年底于浪穹茈碧湖之滨、弥茨河畔的密林中另建白云庵。

建文帝喜竹,庵四周广种筇竹。至此,其隐居生活开始步入常轨,朝诵楞严,夜读经书,来往于苍洱各地,寄情于山水之间。会七隐于点苍,画丹青于兰苑。

无极法师。法天和尚无极大国师。大理太和城杨泰之子。生于元至正壬寅年,七岁时感通寺大德长老收为弟子。16岁时已遍读诸经,主持大法事。次年在感通寺讲经楼与三迤地区的十大法师辩经,对法行云流水,获赏金线袈裟。宣光二年,在叶榆城设坛讲经七天,演示大。论因果夙缘:“有意得缘。缘随心起,心随性定,性定得法,法本善根。善起恶灭,恶起孽生,恶本邪成,悟则戒定。若超轮回,实即成真”。明太祖平滇,无极率荡山寺二十四弟子入京朝拜,觐献白驹一匹、茶花一盆。太祖临轩纳之。忽然白马嘶鸣,茶花绽放,洪武帝大喜,亲自赋诗赠无极。在京期间,于报国寺讲经三日,听者如潮。四入大内为皇室讲释《法华》、《金刚》、《楞严》诸经。与士大夫答对禅林诗二百余首。太祖称赞他:“才超翰墨老,智高压众卿”。赐护国法师,赏紫金鱼袋、九环银杖。无极是南中七子之一,擅长于诗文,与杨安道、杨桂楼、段宝姬、达果、继白居士、沈万三、玄素道人、程济、应文和尚交往密切,多有诗词应和。无极喜松,宝姬好兰,达果好竹,继白好梅而善丹青,皆南中四绝。应文靖难之役出死门,从师无依,龙潜观音山兰若寺,曾于洪武十六年听无极讲经于大内。燕***攻破京师,后宫乱起。建文携二辅臣,入南中隐遁,得无极法师相辅,说服南中雅士暗保建文。永乐六年,无极法师圆寂于感通寺大云阁,建宝幢于寺西二里。

无依禅师,即大云法师,鸡足山伏虎寺住持,大理国段氏后裔。从小食素,拜龙翔长老为师。元至正年问云游中原,与佛灯、玄素为挚交。大云不仅是佛国高僧,且武功出神入化,深藏不露,诗词应和,信手拈来。

达果和尚,名段文,大理总管段隆的四子。从小戒荤食素,九岁出家无为寺,拜智能大住持为师,取法名达果。达果双靥,爱笑。百姓称之“哈哈和尚”。达果十五岁,书画、武技冠南中。洪武初年,智能坐化,达果升为无为寺住持,与杨安道、无极交游,娱于山水。洪武平滇,总兵徐进仰慕其才,五次造访始见其人。达果于翠华楼前演示玄武剑法,一口黄龙剑如灵蛇串地,银蟒舞空,身如飞鱼,步如流水,剑光烁烁,寒气森森。洪武二十五年,与杨黼、宝姬共结七子诗社,世称南中七隐。达果与玄素、应文云游中原,几次遭遇险境,达果挺身迎敌,啸声如雷,运剑如风,剑光闪过,寒气袭人。如风卷落花,鏖战锦衣卫,救建文于危难,多名卫士丧命于剑下。官府在中原多次缉拿无获,达果伪装多变,身怀鬼神之功,官府只知其人,不识其庐山真面目。达果八十多高龄,每月逢五,必到峰顶练气,声如洪钟,举五百斤石狮而面色如故。奇人矣。

杨黼,又称桂楼居士,号存诚道人。明代白族学者、诗人、书画家。地方史志评价他:“善事父母,隐居不仕,博学多闻,甘贫志道。”《明史》称之:“好学,读五经皆百遍,书工篆隶,兼好释典。”杨黼善画佛像,喜参禅,每作画必先盘膝参禅,作画一挥而就,画皆入神。洪武二十七年,七子相聚于江峰风伯雨师祠(江风寺),黼画《风伯雨师对弈***》于城墙壁。东瀛僧天祥闻讯赶来,题诗于壁:

风伯雨师对面坐,一局未定注大错。

玄狐盗风砸破瓶,落得盘膝悔天过。

杨黼书法刚柔相融。秀质挺拔,与兰雪道人各有己长。其稿《孝经释》,字之工整为三迤一绝。

兰室居士段宝姬,云南平章段功之女。又名僧奴,母高氏。宝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擅剑术,舞一口乌钢剑似银花雪浪,乌龙腾跃。元至正二十六年,梁王鸩段功于梁王府。阿盖公主护柩归大理。高夫人携僧奴迎于龙关,哭声载道。僧奴亲作祭文:

十万雄师哭声哀,愁云惨雾笼战街。

最是人间伤心事,从此难觅父笑颜。

宝姬立志替父报仇,三年后其十五岁嫁给建昌(西昌)阿荣,临行,将刺指血染的“替父雪恨”红丝线锦旗交给弟段宝,约定三年内伐梁王。于龙关桥赠诗离别:

珊瑚钓起别香闺,满月潸然泪湿衣。

冰镜银台前长大,金枝玉叶下芳菲。

乌飞兔走常来往,梅秀梅香不暂移。

惆怅同胞未忍别,应知恨重点苍低。

婚后,阿荣沉于酒色,纳六妾,悔前言,宝姬力劝无果,一气之下于邛岛建庵,与女儿斋栖。洪武十七年,太祖赦免段氏。杨安道接宝姬返点苍,建兰苑于尖顶峰寺东,享年94岁,葬于无为寺南。

杜文相,段参***外孙。文相身材高大,年轻时喜欢出游,娱于山水。元末农民起义***将领明玉珍逃滇,大将邓通隐于海印观音阁。一天,文相与渔女阿桂登阁遇雨,投宿阁中。入夜,雨过天晴,皓月当空,洱海烟波浩渺,水天相连。长髯公邓通手捋银须,舞剑于阁前,一柄青龙剑如灵蛇疾吐,剑光如练,寒气袭人。时如巨鸟飞腾、时如神龙出海,身手之敏捷,如影附形,平地间掠起一阵风声。二人看得目瞪口呆,文相素来好武,当即拜邓通为师。阿桂与文相指佛为媒,喜结连理。夫妻与长髯公在海印七年。文相射术之精,射飞鸟如儿戏。剑术之精纯,古髯公红拂之技也。明初,邓通去逝,文相葬师于东山盘曲谷。主庙祝,收杨连彪为徒。自此,夫妻远游,行医济世,济穷困可倾囊,尤以火炙神针为绝技。

永乐初,文相夫妻归海印。一天晚上,桂楼居士杨黼陪着二老僧、一壮僧来拜访。知来者即建文帝与叶希贤、杨应能,夫妻盛情款待。酒酣兴起,文相舞剑于庭,舞毕,出示邓通珍藏兵书二卷。建文叹道:“红巾多高才。可惜栋梁之材不为国用,皆误投其主。文相多奇技,隐身归林下。朝中将帅武技何及一庙祝,自古点苍多奇才,耳濡目睹,果然如是。”建文题诗于壁:

月照苍海夜鹜飞,水拍海印铃声悲。

不闻宫中梧桐雨,南中银华泻天心。

寒鸦也感吾长叹,轻啼老树已三更。

星移斗转年复年,游潜南中不知春。

文相合诗云:

古寺烟薰火燎,来去游客多少。

海印也能潜龙,你我喝个醉倒。

阿桂不善诗文,唱以民家小调:“雁鸣飞,水打海印已三更。三个和尚同桌坐,我见金龙龙现身。金龙变化归三宝,不是凡胎是佛根。木鱼虽小难敲破,阿弥陀佛哼。”满座撂倒,杨桂楼书之于壁。建文善谈,居海印半月,始归观音山。文相夫妻两次随建文远游江南,实为暗中保护。后夫妻隐居桃花箐。

明初,东瀛高僧纪先、照寂、斗南、天禅、彦宗、洪幻、昙演、大用、天祥、天梵、原果来到大理。十僧于元至正来大都,事元。明初因事得罪,太祖平滇,贬属大理。

总兵徐进好佛事,喜于结交名流。当知道十僧远渡东洋来神州,学习汉文化,曾拜佛灯、佛源为师,博识佛学。于是安置十僧于弘圣寺,雀巢长老给之衣牒,脱囚籍为弘圣寺护法僧,并封斗南、天祥为知客执事。

天祥自咏诗题弘圣寺塔壁:

佛祖渡我无形舟,东海茫茫顺潮流。

坦然慧根结舍利,真是实成实是真。

天祥《题龙关水楼》(康熙《大理府志》):

此楼登眺好,终日俯平湖。

叶尽村村树,花残岸岸芦。

渔翁晴独钓,沙鸟晚相呼。

何处微钟动,云藏鸟寺孤。

天祥《榆城听角》(康熙《大理府志》):

十年游子在天涯,一夜秋风又忆家。

恨杀叶榆城上角,晓来吹入小梅花。

永乐年间天祥与应文僧游峨嵋,返大理,题诗于龙尾关风雨阁:

僧是龙种龙是僧,几度梅花几度非。

景阳钟催断云雨,泪洒秦淮湿玉阶。

王孙迷途觅前径,了断尘缘识梵音。

纵然灵山路遥远,削发落得一身轻。

天祥僧七十四坐化。葬于弘圣寺后。刻诗碑四于灵塔,选诗六十首,达果和尚撰书。

沐凤娇。西平侯沐英之女。与方总兵女儿惠玲拜大云高僧为师。得大云传授的飞檐走壁轻功绝技,精于剑法,与沐春对打,而兄不及妹。伍惠娘,李浩妾室,从小练轻功,飞檐走壁,轻巧如燕。精诗应答,耍刀弄剑,无所不精。二女子常随师出游,喜欢打抱不平。建文帝逃来沐府而隐遁狮山。马三保父下人告发,凤娇、惠玲赶往武定报信,建文帝得以脱逃。后二女子与沈线阳,暗护应文和尚遍游各地,二十多年无一出嫁。

建文逃滇,后来隐居浪穹,一代天子,竟然如此落魄。宫廷之争,众臣难断,天意非人力能挽回。惠娘与凤娇经常入观音山看望建文。暗中传递消息,与从亡先臣通报建文去向。历经三十余年,为臣为道,为此足矣。

建文帝到浪穹结蓬建白云庵的地点。即今大理州洱源县。徐霞客赞叹之:“虽无六桥花柳,而四山环翠,中阜弄珠。又西子所不能及也”的茈碧湖以东,弥茨河畔的潜龙庵遗址。现潜龙庵仅存叶、杨二忠之墓,庵已毁。

知县黄元治题潜龙庵联(光绪《浪穹县志略》):

弥茨河岸古禅关,昔日飞龙卧此间。

自脱冕旒成白首,谁传衣钵遁青山。

有灵草木忠魂恋,无分陵园故主还。

精爽定依遗像在,泉台人侍旧天颜。

知县周沆题潜龙庵(光绪《浪穹县志略》):

逊国逃禅两不论,荒祠留得画***存。

有灵笔墨幽兰叶,无限悲歌淡菜根。

北关香云归老佛,南天花雨泣皇孙。

春江春柳年年绿,忆得弥茨总断魂。

知县黎纳《潜龙庵吊明惠帝》(光绪《浪穹县志略》):

卓锡当年席未温,西山归去息惊魂。

曾颁宽诏休诛叔,莫怨储宫误立孙。

神乐观前身竞脱,金川门外数难论。

可怜杨叶同黄土,幡影钟声日易昏。

浪穹县地处大理北隅的高原水乡。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元忽必烈南征大理国时。在浪穹屯***以防吐蕃,在元明时期,浪穹地处云南西北,毗邻吐蕃的偏荒之地。建文帝在此地隐居长达十年,后焚庵迁往眠龙洞。

眠龙洞即大喜庵,位于洱源县牛街乡龙门舍坝子,海西海之畔的观音山腰。康熙《鹤庆府志》载:“眠龙洞在府西南百二十里。观音山之龙门舍。洞深五丈阔十丈,岩幛岑蔚,飞泉瀑布,清气袭人,建文皇帝出亡往来宿于此者数年,故名。”

又载之:“明建文帝至滇之鹤庆大喜庵即今眠龙洞,四山旋绕。龙门舍周围数十里俱以帝故得名。洞在此山之阳,大喜庵侧,当山腰成石龛,岭岑幽邃,庵前有望湖楼。帝与翰林程济、御史叶希贤、吴王府教授杨应能。曾往来武定州之狮子山白龙庵,浪穹县之赤硐壁潜龙庵,独喜眠龙洞。”

明代进士李重伦的楹联:碧海无波观鱼跃;青山有洞待龙眠。

《眠龙洞》清代进士赵辉壁

遗迹旧传施浪诏,禅关辟自段蒙年。

山深谁问香人榻,硐古曾经帝子眠。

水溯桃源难觅路,人来海峤欲登仙。

同心复有沧浪兴,拟放渔舟莫便还。

蜉游尘寰九三春,点苍山麓独徘徊。

五百年前群仙会,为汝操琴玉津池。

――建文帝会陈玄子,赋诗于点苍玉皇阁

永乐十年三、四月,应能、应贤先后去世,建文帝悲伤至极,亲题二忠之墓,葬于白云庵之东,作七律诗以哭之:

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云瓢。

南来瘴岭千寻迥,北望天门万里遥。

欤假久忘丹凤辇,袈裟不换衮龙袍。

侍臣此日归何处,惟有群鸟早晚朝。

同年,收浪穹青索鼻赵金贵为弟子。取名文慧。

明崇祯太史钱士升撰文赞日:草莽君臣,间关万里,朝夕一堂,靡进靡已。生也同袍,殁亦同垒。弥茨骨香,千秋不毁。

永乐十三年八月,建文、程济及玄素三弟子游于衡山。冯灌、黄直没有如约而来,前往冯家中不遇,建文一行匆匆踏上归途,一路寻来,遇二人病于途中,建文日夜守护两位臣子,送最后一程。不久二人病逝,客死他乡。安葬两人后,建文帝返回浪穹。

永乐十四年六月。建文帝足疾发作,程济进城寻药,才得以痊愈。这使建文帝感到人生苦短,危机时时逼近。于是命程济笔录从亡的经历,建文帝亲笔写序言,藏于山岩之中。

永乐十五年二月。史彬从浙江来到武定看望建文帝,眼前的白龙庵断垣残壁,满目荒凉。于山旁问一老妇,回答说:“官司毁之矣。”问僧徒,说:“不知道去哪里了”。他于是辗转入大理,寻得建文帝的讯息,来到大喜庵。帝命史彬到浪穹应能、应贤墓前祭奠。一月之后,君臣挥泪告别。年底,锦衣卫入大理,建文帝出滇云游衡山。

永乐十六年,居贵州金竺的罗永庵,吟诗云: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还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薇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渗。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永乐十八年六月。建文帝命程济移居观音箐佛光寨东黄栎坪。十月,程济陪帝登峨眉山,建文赋诗一首。其中两句是:登高不待东翘首,但见云从故国飞。流露出他此时客居他乡,思念故国的复杂心情。

永乐二十年,胡滢入点苍、浪穹寻帝踪迹。建文帝焚白云庵,于浪穹观音箐青水河源三姑娘龙潭、又名涤泉边,建涤心庵。深山密林,人迹稀至。

永乐二十一年二月,建文帝入湖北,赋诗于章台山。其中两句:“楚歌赵舞今何在?惟见寒鸦绕树啼。”

六月登武汉睛川楼。吟之:“江波犹涌憾,林霭欲翻愁。”字句之间,流露着他此时愁闷忧伤的心境。

永乐二十二年二月,建文帝与程济东行,十月,在客栈与史彬相遇。谈及永乐帝暴卒榆木川,两人喜露于色。史彬关切地问起道路起居,建文帝说:“近来饭量好,精爽倍常”。三人一起下江南,回吴江史彬家中。这时史彬的叔祖史弘从嘉兴来,在堂中见老和尚。问史彬:“大师从哪里来?”史彬不答。史弘叫史彬出来,说:“此建文帝也。”史彬矢口否认,史弘说:“我曾在东宫见过,是我的救命恩人。”史彬只好如实相告,史弘顿首堂下,哭泣着询问近况。建文帝说:“依赖各位从亡先臣给我衣食,得以周旋于险阻之间。二十年来。战战兢兢,今天想来,可以终老了!”随后,在史弘的陪伴下,游天台,到宁波渡莲花洋。至此,往返于各地。每年必归观音山。

永乐初,应文隐遁于观音箐,常于点苍玉泉观与程济论道。应文题诗于玉泉观:

遨游云水几度春,雁去雁来雁长鸣。

青灯伴吾识真面,斩断情缘一梦间。

玉泉观中玉泉流,龙关铁锁锁百愁。

荣华富贵如流水,真道一点达丹田。

佛门梵音天天念,阿弥陀佛法无边。

无边无岸是苦海,功成正果果难全。

又打趣词:君非君,臣非臣,道非道,僧非僧。游龙变化,潜吾原形。一个果字难了,后果来自前因。京都道上真天子,千梦岩前是新家。

应文僧少言寡语,喜欢吟诗赋词。十年一破,手持钵盂走千家。永乐二十年,玉泉观藏诗于神龛下,封之。应文留有诗词二百余首,存于居士所。应文善画,兰室多其兰竹画。无为寺存有《十八罗汉***》、《七子三僧一道***》、《求雨***》,栩栩如生,行笔入神。

水月道人程济,绩溪人,建文出走云南随臣。其身材魁梧,崇儒好道,剑术精湛,行必背剑。擅长于星象观察和占卜术,以预测人事祸福。永乐九年随建文入大理,隐居德胜驿西青梅岭,自号梅园道人。草堂三间,遍种兰、菊、梅、竹,佳木茏葱,奇花烂漫,一带清流,从花问泻于石隙之下,环境清幽雅致。每天鸡鸣,以苍山为屏,洱海为镜,舞剑于天威径览月台。程济喜棋艺,常与兰室居士段宝姬对弈。程济书法,狂草龙蛇,为迤西一绝。平素来往于德胜驿与浪穹应文和尚住所。每逢应文出游,必随行,与玄素道长等暗护之。

程济赴滇四十年,建文帝生死相依,如影相随,无怨无悔,其忠可载青史。

程济诗《登梁王山》:

彩云南现罩南中,武侯祠前人迹空。

子规林中声声啼,五尺道隐大山中。

清风过处松涛起,回头怕忆故国情。

日月依然天心位,人间变化梦皆空。

程济诗《游天生关》:

龙关锁点苍,江峰夹金鞍。

石马搭天桥,飞瀑泻银花。

如雷惊天地,一去不返还。

武侯碑仍在,孟获终受降。

不幸风雨神,盘棋罚守江。

江楼临江渚,万敌过关难。

双龙争寒泽,恶战穿石山。

十二龙打洞,留给后人谈。

建文帝居住浪穹期间。与程济开庵旁地为圃种菜,爰作《淡菜歌》:

老菜根,老菜根,名固贱,用何尊!

种锄和尚走,灌溉道人奔。

长虽新地力,成实旧天恩。

休厌淡,莫嫌村,嚼来滋味胜鸡豚。

亏他日日饱黄昏,聊将性命存。

命程济作圃因作歌日:菜色青兮。菜根辛兮。菜兮菜兮,似予情兮。八,

万花处处绽芳辰,独是僧扉掩水滨。

片碣有情留马鬣,孤云不散想龙鳞。

冈峦赤石忠臣血,蒲柳青枝故国春。

倚听葡萄江上浪,一声哀咽一伤神。

――康熙《大理府志》黄元治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去世。事态亦逐步平息,建文帝知道后,喟然长叹:“吾知免夫!”二十多年生死祸福。犹是泰山般压在心口。今天总算释下重负,悲喜之情可想而知了。从此,建文帝也从隐居走进民间。与当地白乡民众的交往中。留下了许多建文帝的传说。

标山,位于浪穹县城之北。唐代七僧建昭觉寺于山上,是南诏时外八场之一,与鸡足山齐名。明初。寺内长老梦见名为朱标的人告诉他:“明日。当今皇上至此,请厚待之。”第二天,建文帝携弟子来寺中。长老告以夜梦之事。建文帝长叹了一声,说道:“朱标,吾父也。”遂给标山赐名以纪念其父,夜读《楞严经》,又将寺更名为标楞寺。

建文帝住在大喜庵。有一位老人,常到庵后山放羊,时间一长,俩人也就熟了。一天,俩人在一起聊天。建文帝问放羊老倌:“你老人家住在哪个村?”老人回答:“住在东面这个村。村子未曾取村名!”建文帝又问:“你们村子的人,以什么职业谋生?”老人答:“村里这几户人家。都是从别处搬来这里,聚在一起,耕种皇家田,吃皇家饭,靠皇家过日子。”建文帝说道:“既是这样,村子取名‘天子庄’比较贴切。不知道意下如何?”老人连声说好,回村把大和尚取的村名告诉大家。从此,天子庄村名越叫越响,沿用至今。

白乡民家的大门。十分讲究样式。有四面飞檐出阁;有两边出阁,中间三滴水的造型;有的把花口镶在门闾里。分上中下三台。每台均向外翘角。显得跌宕起伏,多姿多彩。大门无论是何种样式,大家习惯在门楣上面用青砖镶框,中间石灰刷白后题几个字,大多是姓氏、道德风范或风景咏叹等。建文帝给姓董的一家写“古史之良”,他说:“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任太守,不畏强权,直书无隐。孔子称赞他‘古之良史”’。“大树家声”是指冯姓,因冯骥做大官,封爵时,他拒不接受。“清白传家”是指杨姓,杨震为官,不收贿赂,还告之来者:“你这样做,乃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百忍家风”是指张弓百忍,用于张姓。

建文帝引经据典帮人写门匾,主人家也由此知道自己姓氏的来历。感到十分光彩。因而白乡大门门匾一直沿袭至今。

永兴村里,有一家盖好了房子,要搬新家,来请教大和尚。建文帝教他们:先搬凳子、筛子、蔑箩、囤子和戥子。顺次安放在新房子的堂屋里,之后再搬其它东西。

众人听得一头雾水。建文帝解释给大家:凳子民家话叫“把登”,与豹子一个读音,筛子叫“劳摆”,即老虎。让豹子开路,老虎护驾,镇慑一切妖魔鬼怪,保平安无事。筛子是用来筛粮食,去粗取细,去伪存真;与人交易用戥子,做到两不见花,公平买卖,对老的不欺诈,对小的不蛮昧,任何时候,做良心人,办良心事。

这一番话。大家听后心悦诚服,也由此成了当地的风俗。每逢乔迁新居,高举凳子、筛子……大家谈笑风生地拥向新居,祝贺新生活的开始。

建文帝的传说还有许多,如弥茨河弯弯、开口灭恶刺、骂蚊子嘴歪等等。如果你来到龙门舍,走进天子庄,建文帝的轶事,这里的人们从小就耳熟能详,不论男女老幼,会向你娓娓道来。这一则则生动的故事,跨越了六百年的时空烟云,今天仍是如此的清晰感人。不由得让你感叹这一方土地炽热的情感,根植于白乡民众心中的纯朴与善良。代代相承,生生不息。

曾凤诗,即应光和尚,御史曾凤诏之弟,建文帝从亡随臣。洪武年间,鸡足山寂照寺主持了尘禅师随无极人京都,与御史曾凤诏兄弟有私交。回滇时凤诗随无极、了尘来大理游览。

建文逃滇。居武定龙潭寺,锦衣卫多次人山侦缉。凤诗受命来大理,拜了尘为师,落发感通寺。了尘以法名应光,赐以衣钵、度牒,时应光五十四岁。

感通寺口有一棵空心树,为古檀香树。应光以树为禅室,内置一张禅床,一尊鎏金世尊置于树壁,为金陵佛灯大师所赠。空心树实为建文帝大理接头之地,以德胜驿玄真观王升道长,无为寺达果和尚、感通寺无极法师为联点,仅为建文帝贴身流亡大臣知晓。

永乐九年,建文帝人大理,得大云、达果二师之力,于观音山寻得安身居所。永乐帝派锦衣卫人滇,探知建文于武定脱逃,有入滇西逃缅的迹象。派三保父探查,而有人见于姚州,后不知所终。朝廷知道建文帝与西平侯屯滇部将交往密切。永乐帝派胡滢入滇探寻。故滢访遍崇圣寺、弘圣寺,五上荡山寺,三上鸡足山,均无建文下落。

一天,胡滢问空心树僧应光:“常驻山间。是否见二老僧与一方头大耳大口。鼻翼侧有一黑痣。痣上有毛和尚出现于此?”应光说:“五年前我于八百媳妇国见过如是三僧,金陵口音,他们说:将出海西洋游,有事将永居西洋。”至此,胡滢返京禀奏永乐。应光和尚享年76岁,圆寂于感通寺。

沈万三,明初江南富商,富可敌国。据当地史料记载。沈万三依靠勤劳垦殖起家而发富。之后得陆氏巨资,使财富更上一层楼,到后来“通番”,从事海外贸易而迅速暴富。沈万三曾支持过张士诚的大周***权,张士诚为其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资筑都城。又请求出资犒劳***队,洪武帝发怒而发配云南。

沈万三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张三丰的弟子。《三丰全书》说:他得到张三丰传授的点金术而发家致富。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下诏命张三丰弟子沈万三、丘玄清恭请张三丰。

洪武十九年。辽阳拨***犯四人到大理。并附牒文。沐英附书于后:“此乃江南第一巨富。因修南京城,出资可敌国资。因犒***事而动帝怒,而没其家,并发配辽阳十二年。”

沐英与沈万三有旧交。洪武帝诏沐英人京问云南事。闲聊中谈及万三,太祖此时怒气已平。沐英禀求太祖:“万三通理财,求帝拨万三父子人滇,为西路理财。”洪武帝应许,令太监传谕,拨万三父子戍滇。

人滇后,万三留居沐府三个月。感觉省城烦乱。请求隶籍大理。于是沐英发牒隶属天威径囚籍。李浩安排沈万三之子于西洱河下游的合江铺哨,并为其脱籍为民。万三当时年龄六十多岁,崇道,通奇门,擅长吐纳之术,号西山逸叟,客居叶榆城三清观。万三精地通源,识银山脉象,具有一定的地质矿产知识,为南衙府寻得大矿。万三行踪不定,每回大理,喜欢去德胜驿玄真观会王升道长。万三斗酒海量。常饮于五华楼西面的双鹤楼,醉则鱼鼓道情,感叹连连。

建文帝逃亡大理。遁隐观音箐。万三助以资金重修兰若寺。万三晚年,随师张三丰主持灵鹫观,后返辽东。

沈线阳,万三大女儿,天生聪慧。三岁时遇中条玄女薜真阳而收为弟子,授以丹霞剑术。历十五载得绝技。艺成,入滇寻父。线阳修长,双眉红痣,喜穿道士装。身背达果赠给的点苍雪峰剑。号线阳子。常与沐春妹丽元、凤娇同游。应文入滇,得二女随护。史料载;“其人声洪体硕,虽无女人相,却有男儿勇。”

时应文潜隐浪穹,线阳受父之托,暗护建文,多次随应文出游。线阳在大理期间,无固定居所,经常留宿于无为寺慧心堂。后于正统五年归隐,不知所踪。线阳善于诗词,题词应文和尚:“一幅袈裟裹龙体,沧海多变僧是你。谛何觅?二十四年景阳钟,秦淮河边烟雨夜。识得一个空字,念的阿弥陀佛。惯听长者说法,学得击鼓撞钟。空空空!”九

八月十五逢佳期,(月)下访友游故居。

(古)人几多能悟道,(首)推太上继纯阳。

(易)经常演周天卦,(卜)者何必弄玄机。

(几)度春秋称雄霸,(西)山暮雨几多情。

(青)山常隐朝中相,(目)似流星斗牛寒。

(二)十年前洞仙子,(一)夕两鬓现白发。

(友)情难写无根树,(寸)心难了三世因。

(大)觉大悟深山隐,(心)猿意马静则平。

(十)年磨剑紫霞现,(见)尔真性在玉泉。

――洪武二十八,年张三丰题藏头诗于点苍玉泉观

玄素道长,即张三丰,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是明代全真道士中,得到明统治者优遇、推崇的以隐而名愈著的武当道士。

明初时。张三丰已声名远播。朱元璋遣使者寻访,张三丰远避宝鸡金台观。有一天他神情凝重地说:“我命数已尽,归天在即。”之后留下颂词而死,杨轨山和众人盛殓了他。正要下葬时,听见棺材里有响动,开棺一看,张三丰又乐呵呵地爬了起来。

张三丰死而复生,又云游四川,见蜀献王朱椿。朱椿对三丰十分景仰和钦佩,张三丰劝其长生修道,朱椿作诗两首相赠。据说他得到张三丰的指点,对道学有所领悟,后来躲过了***治上的灾祸。

张三丰告别蜀献王。来到开元寺找挚友广海,寓居七天,临别时赠诗云:

深入浮屠断世情,奢摩他行恰相印。

天花隐隐呈微瑞,风叶琅琅咏大乘。

密室尽间云作盖,空亭夜静月为灯。

魂销影散无所有,到此谁能见老僧。

张三丰留下草鞋一双,沉香三片而去。后来广海以诗及二物献给朱棣,永乐帝赏赐广海玉环千佛袈裟。张三丰之后入滇晤沈万三,同炼内丹服食大药。

张三丰的一生。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仿佛也带走了诸多的历史谜云。在后世人们的心中,越来越感觉神秘莫测,所以张三丰的传说非常多,让人感觉扑朔迷离。因此有人怀疑历史上果有其人?甚者有人相信张三丰一直活着。长生不老。始终逗留人间。明代大理当事者手记的面世,其中鲜为人知的记载,或许这粉饰得面目全非的历史有一天能够回归真实,穿越时空的烟云,让尘埃落定。

元世祖忽必烈灭大理国后,道教纷纷入云南传经布道。深得蒙元统治者扶持的全真派,也不失时机涉足大理,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张三丰。

元末至正年问。张三丰来到云南。高原秀美的风光留住了这位仙道的脚步。历朝古都大理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峻凄逸的景致让其流连忘返。在点苍玉皇阁道长陈玄子邀留下,张三丰仙居点苍斜阳峰,传授阴阳周易。以内丹之说,外气巧运循环加以授人。这期间广交大理名流,与段总管成忘年交,传授拳剑给段氏的子女,以及玄亮弟子静超,静远。一年之后返回武当山。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诏请张三丰入朝佐***,三丰避走云南。

洪武二十五年。太祖朱元璋托佛灯大师访得张三丰,嘱托自己身后之事。张三丰领旨密秘入滇。会西平侯沐英。与鸡足山大云法师回京参见太祖。三人经过缜密谋划,置备僧服、度牒,藏于奉天殿侧库。并告之御史曾凤浩

洪武二十六年,三丰道长云游龙关,在德胜驿的驿馆与弟子沈万三相会。李浩久慕三丰道长之名,邀留三丰仙居大理,出银八十两,建灵鹫观于点苍斜阳峰后山,张三丰收弟子四人,化名张玄素,伺机蛰伏起来。

永乐元年秋。建文三僧逃离武定人大理,三丰派弟子护送前往鸡足山隐藏。

永乐二年春,建文帝出游,历经四川、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区达两年之久。民间传言建文帝浮海下西洋。永乐帝下旨组建六十多艘庞大船队,郑和受命率两万七千多官兵于永乐三年出使西洋,寻找建文帝踪迹,也由此开创了我国古代辉煌的远洋航海史。

永乐四年四月。建文帝留居沐府,孰料隔墙有耳,事不机密,消息走漏。“有言建文藏晟所者,使使察,无迹。”

永乐五年胡滢人滇侦缉。马三保父三次派人搜山,无果而返,同年郑和船队回来,没有建文帝的消息。

永乐六年,胡滢与认识建文帝的内侍朱祥。赍玺书香币人滇访求张三丰。

永乐八年,严震义释建文三僧。从而暴露了行踪。锦衣卫人滇缉拿,因多次上山搜索无果,马三保父一怒之下派人焚庵,以绝建文后路。

永乐九年,建文帝投奔大理,在鹤庆、浪穹建庵定居,开始了平淡而安定的隐居生活。

建文帝逃离武定后,有人见于姚州。至此,赴滇的锦衣卫带回的实讯越来越少。追捕之事渐成渺茫。民间各地有关建文帝的传闻纷起,仿佛是一个飘忽不定的幽灵。刺痛着永乐帝脆弱的神经。建文帝成为他挥之不去的梦魇。

建文帝出亡云南。玄素道长派弟子与点苍杨氏、段氏、张氏和沐氏子女等暗中保护。建文帝出游时,南中七子等大理友人多与之随行。

建文帝入鹤庆、浪穹定居后,经常去灵鹫观会张三丰,由程济、王升二道人随护,每住少则十余天,多则月余。

三丰行踪如风似云,年龄百岁有余,仍然童颜不改。食则斗米,无口戒,荤素兼可。闭关之后滴水不沾,开关则远游。常与建文帝、沈万三、线阳和杨黼同游,题诗于三迤寺观墙壁。永乐十九年,一代宗师张三丰,辞别灵鹫观,人云州(大理云龙县),居天池,羽化而登仙。

嘉庆年间。李浩的第五代孙李以恒常去灵鹫观,于张三丰道长的五代弟子守铨处抄录诗稿。守铨示一木匣,藏武经四卷。守铨说:“祖师有言,武经只传一脉。除非本门当家弟子全传,不传外人。”祖师另一留言:“不许立碑立传。以免暗保建文事露,患杀身灾祸。”观中有密窖,中有石匮,诸经藏其中,外人莫知。

金陵一去片云从,王气消残老梦慵。

白帽输忱憎病虎,缁衣遁迹托眠龙。

北平风雨占新兆,南诏山川认旧踪。

为报周公应识未,成王睡味十分浓。

――光绪《鹤庆州志》知县王锡祜

匆匆间,成祖死,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建文帝感慨道:“从此我心安了,今后往来也如意了!”

宣德二年秋,云南的麓川(德宏)寇乱,建文帝与程济入蜀。住峨眉山永庆寺。题诗云:杖锡来游岁月深,山云水月傍闲吟。尘心消尽无些子,不受人间物色侵。

宣德四年,建文帝返回观音山,因庵堂损坏,暂居鹤庆龙华寺。宣德六年游四川、陕西、湖北,浙江等地。建文帝和程济到吴江会史彬,史彬已逝,先他而去。建文帝悲悼不已,厚慰其子。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建文回浪穹,白云苍狗,物是人非,从亡先臣先后辞世,内心的纠结让建文帝难以释怀,于是祭奠亡臣。弃庵,到鹤庆,立静室于黄龙潭西。秋末到巴蜀,会程济。游二年,归大理,留居德胜驿后面的静心禅室。

宣德十年秋(公元1435年),返回观音山,重修大喜庵。

宣德十一年,宣宗崩,英宗立,改元正统。是时,建文帝“从亡诸臣略尽。每一念及,辄悲感,累日不食。故有东归之志。”建文帝有弟子七人,即文慧、文恕、文慈、文悲、文思、文忍、文愆。

《题大喜庵》――明建文帝:

月到钟楼磬懒敲,云深古洞影飘飘。

潜踪远避九重地,遁迹隐逃万里遥。

扮作老僧藏石窟,妆成佛子着方袍。

久离丹陛烟霞侣,空负群臣待漏朝。

建文从亡的四十多年。大半时间里仓惶奔走,竭尽心机以逃避永乐帝的追捕。朱棣驾崩,事渐平息,自己也松驰下来。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建文日渐消沉。青灯古佛之地,梵问禅居难以荡涤尘心,金陵碎梦时常萦绕心头,挥之不去,随从诸臣之生死离合同样难以割舍。内心的隐痛和悲凉之感,一如人之老迈而日趋炽烈。

此时的建文帝已是六旬老人。光阴荏苒,弹指四十年。时过境迁,诸多往事如尘封的历史,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渐行渐远。犹是自己,已成局外之人,与世隔绝。身边随从和南中挚友相继辞世,三丰入云州,居天池,羽化而登仙。独留自己,形影相伴。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时时袭扰心头。

沧海桑田,世事无常。皇祖当年是僧,孙亦是僧。是续皇祖未尽的佛缘?当年嗣位称君,登临万人仰慕的权力之巅,风光无限。而高殿深宫之下,暗流涌动,自己不过是黄金牢笼中一个高贵的囚徒而已。如今沦落万里之边关僻壤,荒野狼嚎,敲钟度日,以草木为栏。亦是贫贱之一囚徒。回顾一生。玄机重重。是强者的责难。还是上苍之愚弄?建文帝百感交集,含泪写下这首七律诗:

漂泊西南数十秋,苍苍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分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春昼永,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恨未休。

十一

让德堪同泰伯论,龙潜遗迹此间存。

江山无恙家何在,瓢笠相随佛亦尊。

独听姬公呼孺子,最伤内侍识皇孙。

蒲团梦觉浑闲事,赢得人销读史魂。

――光绪《浪穹县志略》杨志伊明英宗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建文帝来德胜驿与李浩辞行,说道:“叶落归根。此行赴京,虽然有程济等人陪同,未知凶吉。”住在驿馆,俩人述谈往事三天,李浩记于《长生录》一书中。

建文帝返回燕京后。张继白收到程济的书牒。提及建文帝返宫,再无信息。

建文帝于自己垂暮之年,公开身份,返回“未知凶吉”的京城。何以不再继续隐居大理,与自己的追随者生死相伴,终此一生?《佚书》仅载之:“建文老而悲,盖诸从亡者先后辞世而生悲。”由于李浩的《长生录》和《潜龙记》等珍贵资料的遗失,我们只能依据现存资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作出判断了。

建文帝的大儿子朱文奎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二儿子朱文圭,当时两岁,朱棣把他囚禁在中都(安徽凤阳),直到他57岁时才放出来,由于一直被关在宫中,出来时连牛马都分辨不清。建文于正统五年回京,把自己交给朝廷,也许是希望宣统皇帝念及宗室之情,放过他的儿子。

在这个历史谜案中。净明道第六代嗣师刘渊然,他随明成祖来到北京,升左正一。后因忤权贵,被谪置龙虎山,又移居云南。被仁宗召回,给二品印诰,宣德帝又赐号大真人。他命徒弟阐道云南,且奏请设立大理、云南、金齿三道纪司。

胡滢也因为建文帝的原因。由一个礼科给事中升为礼部尚书。宣德七年(公元1426年),胡滢上疏说可能有犯罪之人潜隐于僧、道之中,请求严格度牒制度。于是,宣宗敕令:“宜令僧道官取勘。”因而这一时期,朝廷加强了对云南宗教界的管理。

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麓川寇乱,七十二岁高龄的西平侯沐晟率***征讨,因副将不从节制,后败绩而还,至楚雄,沐晟郁郁不食,饮药而亡。沐晟去世后,当地形势是否发生了变化。建文帝告老返京之举,是以保全为之提供庇护的当地官员、僧道、友人及从臣的性命安危?就不得而知了。

公元1440年。建文帝公开了自己的身份。云南的地方官员不敢怠慢。立即委派官员。护送建文赴京。

建文到燕京后,明英宗命老太监吴亮辨其真伪。吴亮先看建文帝左趾黑痣犹存,再谈及当年宫中旧事。建文帝记忆犹新,答对如流。且言:“亮常舐食子鹅肉事,亮伏地而哭,不能仰视。”英宗将建文帝安置于颐养,宫中称之为“老佛”。寿终正寝后,葬于北京西山,不封不树。

明末白族学者杨葛庐,有感于朱元璋先僧后帝,建文帝先帝后僧,以及随臣“随故主而来。不能随故主而去。卒留一堆白骨于万里遐陬”之事。撰写了悲哀婉转,耐人寻味的挽联:七百里燕子归来,叔不以父命为尊,侄唯知天伦为重。

四十年眠龙无用,君竞得人归故土,臣不幸魂落他乡。

佛经云: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逆,佛是众生。

这篇文章至此可以收笔。我心如释负。感觉久违的轻松。在本文即将面世之际,我来到龙门舍。回访眠龙洞。

云雾缭绕的观音山犹是昨时。静立于海西海之畔。时值隆冬季节,寒霜侵红了树叶,远远望去。五彩斑斓,犹是一位慈祥的母亲,眠龙洞是依枕于怀中的孩儿。

临山的小道上叶落稀疏。枯草凄凄。石坊孤立于道中,迎着猎猎寒风。推开久闭的山门,走进佛庵,庭院冷落,悄无声息。

眠龙洞门洞紧锁,四下结满蛛网。环顾四周,心生凋零,倍感荒凉。斯人驾鹤已西去, 空留石洞笑春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编辑手记:

作者用史书的笔法。以时间为线索写出了建文帝从永乐二年直至其返京这段时间在大理的经历,文中对他在大理地区接触到的人物也进行了简略的描写,不仅仅使读者认识到了这段传说。而且还使读者了解到当时大理地区的一些名人。

传说应该有一定的寓意和教育性,本文既有娱乐性、趣味性,同时文中也通过建文帝的经历阐发了人生无常的思考,并对研究建文帝的大理地区明代史提供了一些有力的佐证。

明朝建文皇帝在大理轶事(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明朝建文皇帝在大理轶事(下)

学习

OTN网络保护方式探讨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OTN网络保护方式探讨,内容包括otn网络规划流程,otn网络是基于什么技术。[摘要]OTN网络保护的选择是组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在简要分析0TN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对OTN的几种主要保护方式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就的保护选择建议。[

学习

夯基础 提效益 推动海上油田稳定发展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夯基础 提效益 推动海上油田稳定发展,内容包括推动油田高质量发展建设总结,促进油田迈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海洋采油厂以培育“健康油藏”理念为引领,围绕“井网完善、压力合理、流场均衡、注采协调”的目标,抓好油井作业、能

学习

天天果园:重商派的崛起

阅读(18)

喧闹、尖叫、围观、合影,这是一群女粉丝遇到男神后的典型反应。不过,“进口”男神拿着进口水果,亲自送到女果粉(爱吃水果的女性达人)手中,效果也是一样。这就是天天果园5周年庆的特别活动,洋帅哥开宝马,充当快递,亲手将进口水果送到资深女用户手

学习

英汉洗漱类动词对比研究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英汉洗漱类动词对比研究,内容包括英汉词类语法功能的差异参考文献,英汉动词对比翻译。我国的英汉研究对比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近年来,研究队伍进一步壮大,研究成果更为丰硕,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极大的飞跃。英汉的对比

学习

用信息化架起办公室工作的高效之路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用信息化架起办公室工作的高效之路,内容包括办公室工作高效化,提高信息化办公能力。上世纪90年代,办公室工作人员这样形象地比喻自己的工作方式:“剪贴抄写,跑断腿,累倒人”。然而短短十余年后的今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

学习

工程船强电系统主配电板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船强电系统主配电板,内容包括船用主配电板额定电流,船舶主配电板和应急配电板原理。本文主要介绍大洋船厂所建造的GPA254系列船的强电系统主配电板。众所周知,船东在工程船上的特殊要求较多,而在此船上,船东要求安装四台功

学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形容词ABAB重叠式研究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形容词ABAB重叠式研究,内容包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兼类词,对外汉语教学虚词辨析。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利用大量的语料,浅析形容词的ABAB重叠式的特点及其用法。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形容词AB

学习

男人似山 女人似水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男人似山 女人似水,内容包括男人似水女人如书全文,妻子似水情人似酒全诗。Q:HotDogMan我想请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多少有一点点恋母情结或是恋父情结呢?因为有一次与男朋友时,他说很想靠在我的胸部上,好像回到小时候母亲怀抱的感觉

学习

通信技术在噪声监测中应用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通信技术在噪声监测中应用,内容包括噪声在线监测科技论文,噪声监测的代表性与有效性。1环境噪声及监测噪声与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并称为城市环境问题的四大公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

学习

龚贤\李可染“积墨”山水画之笔墨运用比较谈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龚贤\李可染“积墨”山水画之笔墨运用比较谈,内容包括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解析,龚贤积墨山水画欣赏。[摘要]龚贤、李可染是以“积墨”山水画享盛名于山水画史的大家。二人的“积墨”山水画笔与墨浑沦,笔墨运用独特,各得其妙,主

学习

理念促挖潜 挖潜增效益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理念促挖潜 挖潜增效益,内容包括挖潜增效多做贡献,全方位挖潜增效。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鞍钢股份炼铁总厂深入践行“六种发展理念”,采取提煤降焦、低成本配矿等非常规举措,全面挖潜增效,向极限成本要效益。1-7月份

学习

商周时期天命观探微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商周时期天命观探微,内容包括夏商周时期天命观的演进与变化,夏商周的天命观。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表现在天命观念上,它逐步实现了由殷商时期对神鬼观念的绝对崇拜向周朝时期突出人的地位的转变。

学习

10kV配电变压器的保护措施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10kV配电变压器的保护措施,内容包括10kv配电变压器有哪三种保护,10kv变压器保护定值计算口诀。【摘要】随着工业的飞猛发展,电力的供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配电变压器的事故也程增长的趋势,对生产、生活造成具大影响。本文对

学习

半卷湘帘半掩门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半卷湘帘半掩门,内容包括半卷湘帘半掩门,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话品味起来,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和是帆,不同是船。正如帆与船互相配合遨游海洋,和与不同也合于乾坤,立于天地。和

学习

齐人轶事(故事新编)

阅读(22)

诸位,你别问齐人是谁,如果你读过当年的人们把孟轲他老先生写的文章或者说的话编纂成《孟子》一书,如果你读过书中的那篇《齐人一妻一妾》,就知道在下所说的齐人是谁了。至於你要问齐人到底是麽回事,故事还得从头说起。大约是西元前347年,已经

学习

大理美味生皮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大理美味生皮,内容包括大理生皮哪家正宗,大理生皮怎样制作。前些日子,去大理旅行,饱览了那里的奇山异水和民族风情之后,自然不愿放过那儿的美食佳肴。大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一个美食聚集的地方,绚烂夺目的传统美食吸引

学习

大理崇圣寺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大理崇圣寺,内容包括大理的崇圣寺,大理崇圣寺讲解。历史上,在大理国22位国王中,曾有9位在崇圣寺出家为僧,为崇圣寺平添了一份传奇,使得其在全国诸寺之中最显尊荣。而崇圣寺也因这种和皇家特殊的关系,历朝历代一直不断地扩建:“基

学习

铁官成李虎成大师轶事

阅读(18)

陈守孚老师9岁的时候,因为身体病弱,长年生病,他父亲请来了心意拳大师铁官成先生,铁老时年七十多岁,身如铁塔,音若洪钟。老先生看到童年陈守孚,捏捏他的手,笑道:“好,这个徒弟我收下了。”铁老教拳的场地在静安公园,童年陈守孚每天都要到铁老那里报

学习

救死扶伤的大理段氏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救死扶伤的大理段氏,内容包括大理段氏皇家寺庙叫什么,谁最终成为大理段氏国君。其实我一直都不能理解,怎么大理段氏和全真教在《神雕侠侣》中就成了奶妈职业了。细数这两个门派,大理段氏除了和尚就是段誉了,加上段誉的妈妈都是

学习

被忽略的几段大理历史

阅读(118)

本文为您介绍被忽略的几段大理历史,内容包括为什么大理历史被忽略,大理历史详细讲解。一、两千多年前大理就是云南中心马曜先生在《大理丛书・序》中写道:“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周围是云南文明的发祥地”,“在云南,古代文明是从洱海周围向滇池

学习

明朝会同馆研究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明朝会同馆研究,内容包括明朝会同馆,明朝礼部会同馆几品。明朝是我国古代对外交流最为鼎盛的时期。快速发展的朝贡贸易需要完善的管理体系进行管理。会同馆作为中央一级的朝贡贸易管理机构,其设立的目的不仅是招待各国使臣,而

学习

“男人婆”轶事

阅读(17)

不知道“男人婆”这个绰号,对一个读初二的女生来说,是赞扬还是眨损。可大家都这么叫她,她也很乐意答应。我想这绰号源于她的名字――“余赛男”。这已经就有横空出世、“名盖群芳”的气势。加上她很崇尚“我是流氓我怕谁”这句另类经典,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