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故事范文精选

郑和下西洋故事篇1

一、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原姓马,明洪武四年(1371)生于当时尚被元朝残余势力控制的云南。洪武十三年(1381),明朝平定云南,郑和被俘虏至南京,成为宦官,配属于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王府。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次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战争中,年轻力壮的郑和追随朱棣作战,数次立功,逐渐成为一位“有智略,知兵习战”的将领。朱棣登基称帝后,郑和因***功被赐姓“郑”,并升任内官监太监,担任了内廷(宦官)体系中的重要职务。因他小名“三保”,故民间习称“三保太监”,后来又讹写为“三宝太监”。

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六月,郑和奉命率领一支船队“通使西洋”。这个使团以郑和为正使,另一宦官王景弘任副使,团队成员既有宦官和文武官员,也有医士、买办、通事(翻译)等技术人才,还有明***将士两万余人。整个团队乘坐当时称为“宝船”的大小海船六十余艘,船只排水量多在千吨以上。就当时来说,这个规模的船队是历代罕见的,

郑和一行从苏州的刘家港(今江苏苏州太仓市浏河镇)乘船出航,抵达福建后稍加休整,便扬帆西去,抵达了占城(古国名,在今越南南部)。自明朝建立以来,占城多次朝贡,郑和以占城为远航的首站,是非常谨慎的做法。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抵达占城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郑和出航所到的国家大多在今印度洋海域,明朝时将这一带海域称为“西洋”,故民间有“三保太监下西洋”的说法。船队所到各国多对使团持友好态度,除接受明朝的诏书、礼物并回赠礼品外,还往往遣使者随船到明朝访问。永乐五年(1407)九月,郑和的船队回到国内,向明成祖汇报了出使经历,献上各国的礼物,各国来华使臣也随郑和朝见了明成祖。

郑和船队航行的成功,以及各国纷纷遣使来华的盛大场面,使明成祖对航海出使有了很大的信心。在成祖的余生中,郑和又于永乐六年(1408)、十年(1412)、十四年(1416)、十九年(1421)、二十二年(1424)分别率船队出使,往返时间短者一年,长者两年有余,这样的长时间航海,在当时也是很少见的。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命郑和出使旧港(今印尼的巨港),归来时成祖已经去世,其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仁宗对其父北击蒙古、南拓西洋的事业不感兴趣,但对郑和依然信任,故命郑和“以下番诸***守备南京”。仁宗去世后,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追慕成祖的事业,于宣德五年(1430)岁末命郑和再次统率船队前往西洋各国。此时,郑和已经是一位花甲老人。从永乐三年到宣德五年,郑和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了航海事业,为此付出了很大心血。

这次出航前,也许是因为预感余生无几,郑和在刘家港留下了《通番事迹记》碑刻,到福建后,又在长乐立有《天妃灵应之记》碑,分别记述了自己六次通使西洋的情况。宣德六年(1431)十二月九日,郑和的船队从福建起锚出海,周历忽鲁谟斯(今伊朗的霍尔木兹)等十七国,于宣德八年(1433)二月十八日自忽鲁谟斯返航。同年六月二十一日驶返刘家港。然而,郑和并没能看到祖国的土地,他于归国途中在古里(今印度的科泽科德)病逝,享年六十三岁。船队回国后,明宣宗得知郑和去世的消息,下诏赐葬于南京牛首山南麓,以此表达对郑和功绩的肯定和纪念。

二、“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与意义

郑和七下西洋,前后历经二十余年,所为何来?从明代开始,就有对郑和动机的探讨。一种观点认为,“靖难之役”以明成祖攻入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踪告终,成祖对这个可能逃亡在外的侄子很不放心,所以派郑和去海外搜寻。另一种观点认为,成祖抱有“天朝上国”的理想,派遣郑和远航,是为了向南洋各国耀武扬威,逼迫他们来朝贡。《明史・郑和传》说:“成祖疑惠帝(即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就是对上述两种说法的综合。近代以来,针对这个问题,还有人提出过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靖难之役”后士兵闲散无事问题等多种说法。

其实,早在宋元时期,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各国的贸易就非常活跃,也不时有***的通使往来。至明成祖时期,社会经济已经从元末的战乱中恢复过来,具备发展海上交通、开展海道贸易的基础。郑和每次航海归来,总会带回大量香料、染料、宝石、皮革等异国特产,这些特产有的是所谓“贡物”,但主要还是贸易所得。当时,郑和的船队在满剌加(今马来西亚的马六甲)“立排栅如城垣……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我们从船队的“番货”需要专门整理分装,已见当时贸易规模之一斑。不仅如此,郑和船队的翻译人员马欢在回国后,著有《瀛涯胜览》一书,记载了他随船队所到的二十国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是各地特产和贸易情况,如他记占城“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磁盘碗等品,丝、绫绢、烧珠等物,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记爪哇“买卖交易行使中国历代铜钱……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磁器并麝香、销金丝、烧珠之类,则用铜钱买易”,等等。这是只有亲历贸易活动、深知其中三昧的人才能写出的实录。可见,郑和的航海活动具有很强的海上贸易色彩。

此外,郑和的航海活动也给国内带来了大量的白银。根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一两黄金可以折换四两白银,到洪武三十年(1397年),一两黄金可换五两白银,金银比价变动很小。然而,等到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归来的永乐十一年(1413),一两黄金已经可以兑换七两五钱白银,而且不久后就变成了一两黄金兑换十两白银,这显然是国外白银经由海上贸易大量流入明朝国库的结果。因此,明中期官员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中,对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航海活动评价说:“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

当然,郑和的七次出海远航,都是奉明成祖和其孙宣宗的意旨“通使西洋”的,这就决定了郑和下西洋不会是单纯的海上贸易活动。第一次出航,周历十余国,所到之处,郑和都宣读了明成祖的诏书,船队回国时有各国使者随船来访,外交色彩很浓厚。此后的航海活动,也间有送使者回国或赴某国公干的,谓之外交活动,应无大错。在旧港,郑和还打击过当地的海盗,为维护贸易秩序和国家尊严做出了贡献,这又是一种***事行动了。

所以说,郑和下西洋,既是遵从明朝皇帝意志对东南亚、南亚和西亚进行访问的外交活动,也是***经营海上贸易的一个缩影。郑和凭借其杰出的个人才能,以明朝***的充分支持、国内的丰富贸易资源为背景,在外交和贸易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来华的各国领导者中,事迹尤其显著的,有渤泥国(古国,在今加里曼丹岛)的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和苏禄国(古国,在今菲律宾苏禄群岛)的东王巴都葛叭哈剌。这两位国王都是在明成祖永乐年间率家属和大臣泛海来华的,受到了明朝***的热情接待,却不幸在中国因病去世。成祖对两位国王的后事非常重视,不仅派遣官员致祭,而且命有关部门为其营护丧事、建造墓茔,对去世国王的家人也给予了妥善的安排。两位国王的墓地现在仍受到良好的保护,是中国明朝与东南亚各国友谊的历史见证,而缔结这份友谊的使

者,则应当首推郑和。正因如此,《明史・郑和传》对郑和的外交活动作出了很高的评价:“(郑)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郑和确实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三、郑和下西洋的启示

虽然在郑和去世后,明朝逐渐停止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但“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长期在民间流传。到了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甚至有以郑和航海活动为故事原型的《三宝太监西洋记》刊刻出版。据作者自序,他撰写该书的目的,在于以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来鼓舞时人抵抗倭寇的决心。郑和在明朝人心中的地位之高,可见一斑。时至今日,距郑和七次远航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六个世纪,我们还能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

首先,郑和的航海活动告诉我们,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郑和每一次出海远航,所到国家少者数国,多者十余国,一向秉承睦邻友好的原则。我们以他最后一次航行为例。宣德六年底,郑和率船队离开福建,前往东南亚,经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到达苏门答剌(在今苏门答腊岛)。在这里,郑和船队分成了几支分队。郑和本人率一支船队,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古里,航行至忽鲁谟斯。其他几支船队,有一支经溜山(今马尔代夫)直航非洲东岸,访问木骨都束(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不剌哇(今索马里的布拉瓦)、竹步(在今索马里朱巴河口一带),另一支船队在太监洪保的率领下直航古里,访问了阿拉伯海海域的多个城市。洪保到达古里时,古里正派船去麦加,于是洪保就派出以随队通事为首的七人小队,随古里的船只到麦加访问。这一次航行,郑和船队先后访问了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非的十九国,不仅带回了诸多珍奇货物,还有力地扩大了明朝的国际影响。据《明史・宣宗纪》记载,在郑和船队归国的宣德八年,有十九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者访问了明朝,其中有十五国属于郑和船队航海所及之处,有些使者可能就是随郑和船队前来明朝访问的。这些古国有的现在还存在,有的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中国人民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则毋庸置疑。

其次,郑和的航海活动告诉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友好往来是主流,但也要捍卫国家自身权益。在通使西洋的船队中,有供使团人员乘坐的“坐船”,有运输粮秣物资的“粮船”“马船”,也有载运将士、打击海盗的“战船”。船队航行时,以战船置于,保护内侧的非***事性船只。即便如此,郑和船队的航行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第三次下西洋时,郑和奉明成祖的旨意到今斯里兰卡的锡兰山寺布施,并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以纪行(此碑现存于科伦坡博物馆),同时访问了锡兰山国。锡兰山国的国王亚烈苦柰儿以接待明朝使者的名义,把郑和引诱到都城内,向他逼索财物,又发兵攻打郑和的船队。郑和敏锐地看破了锡兰山国主力在外、国内空虚的状况,率领所部官***“中心开花”,出其不意地占领了锡兰山国的都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和官属。前去攻击郑和船队的锡兰山国***队听说都城被攻克,急忙回兵救援,船队上的明朝官***乘势出击,又大破敌***。值得称道的是,郑和俘获锡兰山国君臣之后,并未在当地大开杀戒,而是将亚烈苦柰儿等人带回明朝国内,交由朝廷处理。成祖得知以往情由之后,也没有杀亚烈苦柰儿,而是下旨给予衣食,同时命礼部从锡兰山国的国人中选择贤者代之为王。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明朝君臣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既捍卫了国家的正当权益,为进一步开辟航路做了充分准备,又始终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明成祖和郑和能以恩威并施、轻重得宜的手段处理国际问题,证明他们是成熟的***治家。

第三,郑和的航海活动告诉我们,一时的优势不是永久的优势,故步自封、安于现状就会落后挨打。郑和所乘坐的宝船究竟有多大,现代研究者最乐观的看法是,大型宝船能达到排水量两千五百吨的规模(这几乎是木帆船的极限);即使是保守的观点,也认为大型宝船的排水量在八百吨左右。而在流行于14世纪欧洲的柯克帆船中,大者排水量也不过五六百吨。15世纪产生的卡拉克帆船中偶见千吨级的大船,但百吨至数百吨的中小型船只仍是主流。所以说,即使与同时期的欧洲海上强国相比,明朝的造船技术也是很先进的。论远洋航行能力,郑和船队最远到达过东非,同时期在海上探险中走得最远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还在探索西非的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等地,水平迥不相侔。我们完全可以说,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中国拥有同时期最为强大的远洋船队。然而,随着明朝停止***的航海活动,欧洲慢慢赶了上来。郑和第七次航海结束的次年(1434),葡萄牙人突破了欧洲传统观念中的“世界边缘”――博哈多尔角;1435年,葡萄牙船队再接再厉,航行到了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此后,受到激励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不断派出探险船队,先后抵达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的诸多地区,并进行殖民和贸易活动。与此同时,适应探险、作战等各种不同需求的新船型也先后在欧洲诞生。更为重要的是,欧洲出现了专门传授航海知识的学校,加速了航海队伍的建设。进入16世纪以后,葡萄牙人来到我们的家门口,与明朝发生了冲突,当时的葡萄牙战船“船底尖,两面平,不畏风浪。人立之处,用板捍蔽,不畏矢石。每船二百人撑驾,橹多人众,虽无风可以疾走。各铳举发,弹落如雨,所向无敌,号蜈蚣船”,这给当时航速慢、装备差的明朝水师造成了很大困扰。此事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距郑和舰队第七次航行归国尚不到百年。这期间,我国战船的建造水平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在抗风浪、船只规模等方面有所退化,这不能不说是明朝***府不重视远洋探索,舰队建设缺乏发展动力的结果。

郑和下西洋故事篇2

同样是7月11日,同样是中国古代的木帆船,同样从太仓出发,到长乐驻泊,伺风开洋。台湾探险家徐海鹏召集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即将踏上郑和下西洋的航线。

他这个耗资1.5亿元、筹备6年的大型探险,受到了学术界、传媒界、企业界、文化界等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甚至还有外国公司已经与他联系,要购买行程结束后的“郑和帆船”。

六个世纪前,曾经风光一时的郑和,奉明成祖之命踏浪西洋,后因朝廷反对之声剧增,又被明成祖下令停止。之后,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担心后人步郑和后尘,甚至把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详细资料付之一炬。而此前,郑和在他的第七次终结之旅中,已病逝在印度古里。

他一定不会想到,600年后竟然会有“郑和八下西洋探险队”重寻他的航程,从越南、泰国到马来西亚、印尼,从沙特阿拉伯、伊朗到阿曼、肯尼亚,20多个国家、 50多个港口,这一郑和路线又被走透。

“我是替大家圆梦的人。”徐海鹏这样说。这个“大家”包括了大陆、台湾和海外的所有炎黄子孙,当然也包括九泉之下的郑和。而这种圆梦方式多少带有悲怆。

中国曾经有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舰队,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上也这样告诉年轻人,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比麦哲伦早了多少年,可是,郑和的伟大航程并没有给这个民族带来真正的复兴,反而在炫耀了中华之物力之文明后,很快便陷入衰落。

这一衰就是几百年,由,于闭关锁国,使中国丧失了制度文明的跟进机会,并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直到现在还没有恢复海洋强国的地位,和郑和相去甚远。

徐海鹏们的梦想让人们有了一个回看600年的视角,更重要的是,纪念的前提应该包括总结和反思。

下西洋的经济动力

15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明初的“永乐盛世”。明成祖朱棣不仅实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还修建了浚通大运河,编撰《永乐大典》。现在上海的松江当时已是中国纺织中心,江西景德镇则是全国制瓷业中心,矿业、冶炼业、造船业兴旺发达。

然而,永乐之前的丝绸之路已被破坏殆尽,***皇帝朱元璋却实行海禁,使得商业交流近乎停顿。

在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后,恢复了繁荣的大明王朝需要将富裕的物资向外输出以换取所需时,朱元璋意识到“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便想与称霸中亚的帖木儿商讨修复“丝绸之路”,建立友好关系,但却吃了闭门羹,因为帖木儿认为“一山容不得二虎。”

面对蒙古大***随时可能通过***攻打明朝,面对计划中的北京皇宫和迁都,面对修筑长城与帝陵、疏浚大运河、编撰《永乐大典》等大工程的巨大耗费,永乐皇帝决定,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贸易***策。

所谓的“请进来”,就是朝贡。朝廷派使节向周边国家传递信息,然后由外国按额定的舶货来进奉贡物,当然,他们交换走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和金箔等。而“走出去”便是让郑和下西洋,到“经济大海”中主动开辟国际市场。

永乐皇帝慧眼选郑和为下西洋之领***人物,除了对他的信任之外,还因为郑和在内官监历练的对物品特有的敏锐眼光。内官监在二十四监中,地位仅次于司礼监,主要负责宫室与皇陵营建中的各种建材和宫廷中婚丧礼仪所需物品。

凭借中国上乘的货物和庞大豪华的商贸船舰,郑和所到之处无不大受欢迎。当时的中国船员惊讶地发现,马尔代夫岛上的一些地区,人们甚至不穿衣服,不吃粮食。当这些尚处在原始状态的土著人看到中国的瓷器、丝绸、漆器、水银、药材、锄犁、铁锅、书画,甚至妇女用的脂粉、针线,是否会认为郑和他们是天神下凡呢?

由此,中国货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抢手货,中国的钱币成为当时的流通货币,好比如今的美元,郑和的船舶也成为外国人到中国的惟一交通工具,而中国人讲究公平交易、互利互惠的贸易原则,成为国际文明经商的典范。

郑和去世的所在地印度古里,是该国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当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泰路过此地时,不得不由衷地感慨:那个国家的全部贸易都操纵在中国船只手中。

何止印度,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的贸易都在中国人的掌控之中。可以说,中国的海上“瓷丝之路”在此时达到了顶峰。

“和为贵”的独特外交哲学

经济实力是大国实力的象征,也可以被当作霸权的资本,随从郑和远航的船队上有数以万计的官兵,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可以所向披靡。

然而,当年的东南亚人民对郑和的到来并不畏惧,相反,把郑和奉若神明。

据史料记载,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到***教的圣地麦加去朝过圣。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郑和也是一个虔诚的***,所以他在东南亚地区还帮助当地人建立清真寺,传播***教。

并且,还教当地人凿井、筑路、捕鱼,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爪哇岛,人们将郑和奉若神明,将6月23日蜒当年郑和初来到岛上的日子作为节日,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

一时间,向中国学习成为当时东南亚地区社会的主流。据《明成祖实录》记载,当时“愿比内郡依华风”、“仰慕中国衣冠礼仪,乞冠带还国”。各国纷纷派使节到中国朝拜,有些国王还亲自来华访问。渤泥国王麻那惹加纳乃就因病客死中国,临终上表,愿“体魄托葬中华”。

2003年,《纽约时报》驻东京特派记者纪思道在东非肯尼亚沿海的一个原始村落里采访,还惊讶地发现当地有中国人的后裔,而他们的中国祖先很可能就是郑和船队中的水手。

不过,历时近30年的远洋航行,路途中也难免有摩擦。但每次郑和都“化干戈为玉帛”。这种不以强欺弱的大国气度实为难得。

在印尼,至今还流传着“麻喏八歇国六万两黄金”的故事。那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当时,该国的东王、西王正在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队占领。郑和的船员上岸到集市做生意,被西王误认为是东王的援***而被误杀,共170人。

“爪哇事件”激怒了郑和部下的官兵,他们纷纷请战要报仇雪恨。郑和第一次远洋就遭此不测,眼见着一场大战即将爆发。西王闻讯十分害怕,特派使者谢罪,并愿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

然而,当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而西王又如此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郑和在禀明皇朝之后,放弃了六万两黄金的赔偿,化干戈为玉帛,西王颇为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原副部长、中国航海学会名誉理事长林祖乙对《望东方周刊》说:“许多史实可以证明,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对他国进行侵略和掠夺,而是发扬中华民族睦邻友好的传统,创造和平环境,共享太平。”

道德感召遗惠至今

郑和出去后首先把明成祖的旨意带出去。船队每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开读赏赐”,宣读大明皇帝的敕谕,即“宣教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所至颁中华正朔,宣敷文教。”“正朔”就是中国历法。

“表面上看,“颁正朔”不过是赠送中国历书给各朝贡国,似乎很简单。实际上当中的内容极为丰富,集中了中国人民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的对季节、气候的规律性认识,历书内容还包含许多伦理道德、礼仪习俗等等,是中华农业文明的集中体现。”北京大学教授何芳川说。

何芳川认为,在郑和那个时代,亚非诸国与中国之间,在文明梯次上的落差是很大的。郑和大规模船队的访问对那些国家形成了不小的文明冲击。

各地的“三宝庙”、“三宝垄”、“三宝井”都是人们为怀念郑和而专门修建的。同时,海外根据民间传说,命名了不少与郑和有关的有趣的名称,如泰国有三宝公鸡,印尼的三宝公鱼,又叫舢板跳鱼,把郑和当作海外华人华侨的保护神。

而古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南亚海啸受灾国因担心美国乘虚而人,拒绝美***救援部队进入。由此可以看到郑和船队的道德感召力。

厦门大学教授李金明认为,可以说,从那个时候起,在东南亚地区就建立了一种中华文明的网络。郑和船队送给当地人礼物,鼓励他们朝贡,前后到达30个国家左右,从没有欺负当地人,侵占一寸土地,

而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老牌殖民者身上,无疑是吞并他国的最好时机,而中国人奉行道德礼仪至上。

中国传统观念上没有把人家土地作为殖民地的先例,明成祖言:“今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因此,郑和的远洋航行和西方地理大发现完全不一样。李金明说,地理大发现本身含有一个贬义的意思,往往伴随着殖民和掠夺。

“什么叫发现,难道你到达的地方就是你发现的地方,美洲肯定是印第安人发现的,他们一直就住在那里,但为何历史上总说是哥伦布等人发现的,为何不是印第安人?”

郑和没有掠夺,没有抢占土地,这和发现不一样。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的历史改变了。郑和最远到达了欧洲,东非,但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反之,却是中华文明随之传播到那些地方。

中国***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领导小组筹备办公室学术顾问,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时平说,中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价值观是和平、交流、尊重和宽容。由于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威胁论也甚嚣尘上,借纪念郑和宣传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很有必要。

而且,郑和下西洋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已经很有成效。马来西亚前***马哈蒂尔曾经说过,中国威胁不可能,从历史上讲,中华文化就没有这样的传统。要侵略,600年前就侵略了。纪念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有助于宣传中国和平外交的***策。

郑和的结局

关于郑和下西洋突然的停止,有很多说法。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郑和船队有本身的弊端;例如船只数量大,人数多,所需的人力、物力太大,时间长,长期下去难以维持。

船队带出去的丝绸、瓷器在明朝时候都是官府供应,官府于是征调采各地服役人员到北京来制造,也就是“匠籍制度”。

劳作人员没有积极性,管理都是靠棍棒,货币发达后,用白银来雇工人干活,费用太大,官府工业萎缩,下西洋所用的货物供应就此打断。

更重要的是,地方和中央矛盾激化,其中福建、广东和浙江三省影响较大。每次朝贡船所带来的贡品都要经过这些地方运到北京,运费由地方安排,路途遥远,要民工挑。碰到农忙时候,很难找到人,给地方的经济造成较大的负担。

“所以,很多地方上奏朝廷,要求停止朝贡。”李金明说。

当北京的皇宫三殿失火后,朱棣以为是上天在惩罚他,于是开始停止一些不利于老百姓的措施,其中包括郑和下西洋。

时平认为,封建社会最为根本的是农业,是土地,是大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加强,对贸易加以禁锢。

另外,还由于中国人对世界认识不一样,对海权的认识不同。“为何在郑和之前、之后都没有如此大规模的航海?”

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海陆国家,海权还是陆权重要是关系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问题。郑和航海只是明成祖对国家安全战略的一种思考,这可以从明朝几代皇帝对海洋的态度上看出。朱元璋禁海,朱棣宽禁,朱棣的儿子禁海,孙子则宽禁。到了中叶时,由于海盗猖獗,才逐步导致了禁海;

更重要的是,李金明认为,郑和船队最终的停止关键是和国家的体制有关。

在他看来,很多人认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归于海禁、缺乏海洋意识,这是片面和有偏见的。因为中国和日本相比,当时日本1639年就开始锁国了,时间长达200多年,1859年被美国人强行打开,就在这个时候,日本选择了改革,向资本主义过渡,自此日本开始发展起来。

从600年的教训看,海洋,是中国未来的战略所在。

郑和悲剧的现代启示

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故事还经常被编成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人们在其中看到更多的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威风和异国风情的多姿多彩。但是,关于中国古代航海事业如何从郑和时代的巅峰一下子落人低谷,却很少体现。

有人提出,如果没有实行“闭关锁国”,郑和的航海时代是否就不会没落呢?他是否有可能比哥伦布先发现新大陆呢?中国是否可以由此提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出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格局走向?。

中科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认为,如果没有闭关锁国,当时的中国也不会实现地理大发现,因为“地平的大地观”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而麦哲伦、哥伦布这些西方探险家却已经接受了大地是球形的理念。

此外,在研究郑和的学术界,也普遍认为这些假设都不能够成立,因为郑和所处的中国社会不具备这些条件。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马超群说:“中国当时的航海目的与西方不一样。中国当时为了炫耀大国之威,睦邻友好,采取‘厚彼薄此’的贸易手段,严禁民间贸易,导致国库亏空。”

可以说,作为当时的中国决策者来说,是算***治账,不算经济账的,同时,中国当时实行的大陆***策,决定了防御的重心在于北方蒙古人,粮食运输主要靠运河系统,发达的自给自足经济也不需要更多的外来品。

“而欧洲人则不同,他们正处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海远洋是为了到海外寻找资源和市场,这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一直推动着他们向海外拓展,从而真正打开世界市场。而‘重农抑商’的中国封建王朝是不会走到这一步的。”

时光飞逝到500多年后,中国终于又打开了国门,并由此重振国力。这一次,中国人弥补了郑和时代“重***治、重文化、重道德而轻经济”的缺陷,大力发展国际贸易。

20多年来,年均9.4%的经济增长速度,让世界惊叹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引擎,但也让居安思危者冷静地反思蜒这种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缺失和危机?

中国已经从不重视海洋的农业文明走向重视商业的工业文明,然而,人们也在担心,中国是否会走人另一个误区?

如果说,郑和时代因为缺乏足够的经济动力,被西方甩在了历史的跑道上,那么,如今中国在拼命追赶西方经济的同时,不应重蹈覆辙、顾此失彼,还应该重视文化的力量、道德的“软力量”。

郑和下西洋故事篇3

郑和自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率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航程10万余里。一支由数百只船、数万人组成的庞大船队,要常年在远洋上航行,必须在其航线上有若干个港口作为依托。福建长乐的太平港作为国内的主要基地之一,又有过哪些故事呢?

海员之乡

长乐地处福建省的东南部,位于福建最大河流―闽江的南岸,一面背山,三面临海。这里物产丰富,并且有着造船和航海的悠久传统。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就在此打造战船。三国时,吴主孙皓派会稽太守郭诞在此造船航海,并由此启程,所以长乐古称“吴航头”,如今长乐县城仍称吴航镇,“吴航”也成为长乐县的别名。据《长乐六里志》记载:“明永乐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可见郑和下西洋所乘坐的船只,有些便是在福建造的。

太平港在长乐县西半里许,处闽江下游,原名下洞江、马江。永乐七年(1409)郑和奏请改名为太平港,为的是祈求下西洋船队往返航行太平安顺。这里水深港阔,海面最宽处约有两里,沙洲岛屿环绕,形成许多船舶寄碇处。南北两岸各有东西走向的山脉作为屏障,对外海的浪潮可起阻扼作用,是一个天然的驻泊良港。古人曾咏诗赞美说:“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碧水停舟通万国,桅樯如林赴九洲”。

据史料记载,自东汉起,这里就和东南亚一带国家有交通往来,唐代开始有人移居海外。现在,全县225个乡村,有110个乡村有侨户。大多数侨民在各国海轮上工作,他们有丰富的航海技术和经验,因而长乐有“海员之乡”的称谓。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第二号人物、正使太监王景弘即为闽南人,阴阳官(掌握天文气象测候等事)林贵和是福建福清县人,22名有姓有名的福建籍***士因下西洋有功被升官而载入《闽书・武***志》。至于船师、水手、采办、贸易等技术和经营人员,更是以福建籍居多。

三峰之塔

古代航海以风帆为动力,所以必须按照“北风南航,南风北航”的风候规律行驶。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由太仓刘家港人海,航行至长乐太平港驻泊候风,到北风吹起,再扬帆经五虎门开洋。太平港属南洋海洋性气候,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盛吹东北风,所以下西洋的商船都在此时此地开启海外远航。

长乐太平港作为航海的据点和基地,必然负有维修船舶、付给供养、转运货物、招聘随员及进行休整等功能。在这些方面,它也确实是一个理想的集散地。福建省是中国主要的木材产区之一,杉、松、樟、楠等造船的木材,分别由闽北各地沿闽江源源不断地顺流而下,大量汇集到此。船队所需的粮食和油盐糖酒等生活物资,当地十分富有。与西洋各国贸易的各种丝绸品、棉布和瓷器、茶叶以及樟脑香料等,都是福建的传统产品,早就畅销国外,享有盛誉。郑和船队的驻泊大大地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繁荣,使长乐县城“人如云集,竟成大市”,奠定了明代福州在海外贸易史上的地位。

当年郑和统帅通商舟师,在长乐候风了5个多月。据载,郑和经常登上太平港的南山观察港口形势,察看船队阵容。南山上有座建造于宋***和七年(1117)的石塔―圣寿宝塔。郑和经调查后发现,此塔实是地方上为祝宋徽宗赵佶寿而兴建的。郑和极不高兴,认为宋徽宗是著名的昏君、亡国之君,不值得为他祝颂。他看到南山三峰并峙,便把塔名改为“三峰塔”。

郑和曾在永乐十一年(1413)和宣德六年(1431)春对三峰塔进行两次重修。塔的外部用木结构,作八角楼阁形式,内部用石材砌造,做出拱顶空心室的设计,以曲尺形石阶供攀登,第一层有一扇门,第二层至第六层有两扇门,而第七层却开有四扇门。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不仅在于方便游人四方远眺,更重要的在于夜间张灯、四下通明,作为航标。

这座古塔历尽沧桑,至今巍然耸立,成为了中国古代海上丝路的见证。

郑和之碑

郑和船队在长乐虽驻泊在太平港,但附近地区也有他的活动事迹。三峰塔旁原有一座小庙,内供奉海神天妃(妈祖林默娘)神像。当时出海经商的人都要到这里上香祭拜,祈求得到神灵的庇护。郑和一行也是十分相信神灵的,其船队除配有阴阳官、阴阳生,还配有僧侣、道士等神职人员。在第四次远航之前的永乐十年(1412),郑和奏请朝廷在三峰塔下建造了天妃宫。宣德六年(1431)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他又重修了天妃宫,并在其左侧建造了一座三清殿,除了雕塑天妃神像外,还铸造了一口铜钟。十一月,他又竖立了《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一通,人们称之为“郑和碑”。碑文上书:“余由舟师屡驻于斯,伺风开洋”,“驻舶兹港等候朔风开洋”等语。

“郑和碑”记叙了郑和出洋船队起航前,到南山天妃宫祈求庇护的情况,其中还就航行的时间、船只、人员、编制、修舶、设备、到达国家等提供了可靠的史料,订正和补充了文献史料记载的错误与不足。它是研究当时中国与海外通商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郑和下西洋归来,不少国家的国王及其亲属、使臣纷纷随同郑和宝船来华朝贡。他们从福州或泉州上岸,然后再由驿道进京,有些使节和其亲随会在长乐住上一段时间。据《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永乐十五年(1417)郑和下西洋,各国争相进贡本国的珍奇宝物,甚至还有“灵异”动物,“忽鲁谟斯国(霍尔木兹,故地在今伊朗东南)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亚丁,故地在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现为也门共和国的“经济首都”。)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摩加迪沙,索马里首都)进花福禄并狮子,卜剌哇国(故地在今索马里布拉瓦一带)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古里国(又称“古里佛”,故地约在今印度西南部一带)进麋里羔兽”。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带来了各国的奇珍异宝,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此后一段时期,长乐太平港成了一处著名的贸易港口,大大推动了中外和平友好交流。

郑和下西洋故事篇4

谁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

2002年,英国退役海******官孟席斯,发表了一本书,叫做《1421,中国发现世界》,说中国人最先到达好望角和美洲,最先实现环球航海,比哥伦布早了好几十年。这一言论,打破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引起全球轰动。

美国人的著作《当中国称霸海上》中,讲到不论是在澳大利亚还是在非洲,都见到了一科人,他们皮肤颜色浅,形体瘦小,面目清秀,男的胡子是垂直的,这显然是东方人的形象。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比如盖房子的方法,也有异于当地人。非洲在肯尼亚沿海有种人叫“贝朱尼人”,他们自称叫“瓦上家人”,意思为“我们是上家人”,这些人说他们祖先是中国人,说自己是郑和船队的后裔。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时,一位来自非洲的18岁女孩——乌瓦玛卡·沙里夫,在中国名声大噪。乌瓦玛卡·沙里夫就居住在肯尼亚的帕泰岛上,是一个有着棕黄色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女孩。沙里夫的母亲拉卡·巴迪说:“我从记事的时候就听祖辈说,我们这个家庭是中国家庭,我们的祖先是中国水手,在附近触礁了,船搁浅了,然后他们上了岸,后来就一代代传下来了。”她的家族至今还保留着祖辈传下来的中国瓷器。现在,沙里夫因她的“中国血统”,已经得到捐助,在中国上大学。

让思想走在前边

从书籍到人物,这一切让我们眼花缭乱。那么,郑和到底有没有去过好望角、非洲和澳大利亚?大航海时代的开拓者是郑和吗?沙里夫的故事又是否真实?

对此,邓辉说:“郑和的船当时是世界最大的,吨位在万吨以上,所以操控起来困难,想过好望角是不容易的。但是中国的航海技术是积累下来的,从秦汉慢慢降下来,到唐宋时候有个上升,到元代基本上就是世界第一了,西方的船只个头小,便于操控,而中国的船个头大,不便操控。阿拉伯人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也是最高的。但是见到了中国的船之后就服气了,这说明中国的造船技术,在当时是世界第一的。”

但是“自豪之后,还要反思”。中国的航海技术在元代到清初是领先的,为什么之后在技术和地理知识上,都被欧洲超越?为什么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达·伽马绕过了好望角。而不是中国人呢?

邓辉说:“哥伦布敢往西走,那是因为他算好了能够过去,他运气也好,算错距离才发现了新大陆。达·伽马算了之后觉得这个距离不可能,所以才往东走。葡萄牙人研究探索了将近N年。所以绕过好望角,而郑和当时并没有做过研究。所以通过对比,西方是有意识的研究,所以之后通过窦践过去了,而当时中国的地理认知还是天圆地方,理论与实践是脱节的。我强调的是,任何一个事情要想搞突破,搞发现,不是一个偶然,你一定要把思想放在前边。”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也许郑和没有到过好望角,但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也有其他人奉使外出。方豪在《中西交通史》中称:“自明初至明代中叶,中国之所以能为阿拉伯以西海陆世界之领导者,固非郑和一人之功。而五百年后,为人啧啧称道且受膜拜者,亦不应以彼一人为限。”

另外,郑和每次下西洋,都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除了他的主船队以外,还有很多分船队,叫做“分宗”。《西洋蕃国志》详细记录了郑和的第七次航行的过程,这一次,他们到达忽鲁谟斯,是距离祖国最遥远的一个基地,分宗船队,也在这里分散和聚集。也许,是个别分宗到各地去时,船只出现事故,所以船员留在了当地,而这些人的名字,已无从考证。只有郑和,作为船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承担了所有的光辉和智慧。

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学,人种学,人类文化学的研究,去证宴航程,但却无从知道郑和船上每一个人的名字。那么,这些默默无闻的人,都是做什么的?他们是否也该享受如郑和般的荣耀?一个篱笆三个桩

下西洋是个庞大的任务,光凭郑和一个人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其实郑和在造船的同时,就已经紧锣密鼓地招募和训练水手。从1403年开始,他从浙江、江苏、福建等省迅速招募几万名水手,进行了堪称严酷的训练,还专门聘请了一些具有远航经验的***船员,随他一同出航。

邓辉说:“郑和航海是经验航海,是靠积累的,而不是探险。郑和是个将***,但不是航海家,也不是地理学家。郑和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他下边还有一群搞技术的人。”而如今留名于世的,除了郑和,也就是王景弘、侯显、费信、马欢、巩珍几人。

郑和的船只庞大,人员组织严密,100多只船,27800余人,其中聚集了当时中国的各类人才,既有官校,又有旗***,还有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士、水手、民艄、铁锚、木埝、搭材等匠人。

这么多人,这么多分工,要组织起来实属不易。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的布阵和队形是“每日行船,以四艘帅字号船为中***帐,以宝船三十二只为中***营,环绕帐外;以坐船三百号,分前后左右四营环绕中***营外。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前哨,出前营之前,以马船一百号实为其后。”可见其秩序井然。

郑和下西洋故事篇5

中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事业的巅峰时期,当属郑和下西洋时代。当年他七下西洋,一切本着开展平等贸易,从未对他国构成任何的威胁,带去中国人的友好情谊,堪称人类历史上首次伟大的和平之旅。

驻足21世纪初,武汉一位女记者范春歌再次循着当年郑和航海的路线出发,四下西洋,追寻600年前先祖留在18国的遗踪。

不能忽略的海洋文明史

2000年,《武汉晚报》选择了郑和七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作为追访选题。重走郑和路就是为了唤起世人对中华民族那段波澜壮阔的航海史的关注,进而思考人类文明的走向。人选自然落在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范春歌身上。她曾以独行中国万里陆疆、三赴西藏、登上南极扬名新闻界。

“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向世界展示了明朝的强盛,促进了中国与海外的友好交往,直到今天散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一提起郑和都引以为自豪。但对于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后人并不是十分了解。当然因素很多,一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记录非常少,以致后人研究郑和难度很大;另外历史学家了解的都不多,一般人了解的就更少。” 范春歌说:“我原以为只有我在关注,因为郑和是中国人,当我在找资料的时候,才知道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在1998年就走过并做过郑和的选题;英国探险家也在我出发那年,一个人驾着一条小船沿着郑和的航线一直到达非洲。郑和既不是美国人,又不是欧洲人,为什么西方人会关注这段历史?这让我们很脸红,我们说自己没有魄力、眼光和视野去做麦哲伦和哥伦布,但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做做我们自己的探险家、我们历史上的人物?既然现在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士都在研究探访郑和遗迹,我们为什么保持沉默?”

于是范春歌决定重走郑和航海路。2000年7月11日,也就是郑和下西洋595周年纪念日那天,范春歌在同月同日、同一地点――江苏太仓刘家港,循着当年郑和航海的路线出发。

“共享太平”并非虚言

范春歌乘飞机坐轮船一路追寻郑和,到处能看到“和平遗产”。

在马六甲历史博物馆,一幅幅油画再现当年西方人登陆马六甲的情景。登陆者手持火把、刀剑,以征服者姿态面对土著。画作并非虚构,马六甲的炮台、碉堡遗迹呼应了画中场景。油画中,有两幅是中马史,画面上身穿朝服的郑和率使节会晤苏丹。一侧,礼品堆积如山。郑和面容祥和,画面友好亲善。强烈的对比下,战争与和平,一目了然。据记载:暹罗欲攻打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求救中国。皇帝朱棣让郑和带信给暹罗国王,劝他收兵。朱棣应马来西亚请求,颁赐镇国碑并题诗其上,该碑文收录在《永乐实录》中。1409年,郑和三下西洋时,竖碑该地。

在印度科钦,古时称科枝国,中国番属国之一。1405年,郑和登陆科枝国时,带来永乐皇帝应科枝国王请求撰写的“勒石封山”碑文:“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据史料:郑和船队携带大批能工巧匠,沿途传播中国先进生产技术。先进技术在科钦岛上的一块石碑中得到验证――“中国渔网大约于公元1350年至1450年从中国传至科钦。”科钦人告诉范春歌,“中国渔网的传入使大海成为我们的银行。”

斯里兰卡科伦坡国家博物馆藏有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在锡兰(斯里兰卡)立下的“布施碑”。碑文由汉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写成:金一千钱,银五千钱,各色丝绢五十匹,织金宝幡四对,古铜香炉五对,金莲花六对,香油二千五百觞……3种文字让范春歌意识到,“中国对印度半岛佛教、印度教、***教等不同信仰和文化是一视同仁的。”

南非的友好礼物

范春歌一路求解。郑和是否到过好望角?《瀛涯胜览》《星槎胜览》没有记载,但有一句模糊言语“去中华绝远”。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推测:“1420年,有一条中国船横越印度洋,通过迪布角外的男岛、女岛绕过好望角,向西和西南方向连续航行2000海里,40天后又回到迪布角。”郑和航海***研究专家朱鉴秋认为,1420年的船队非郑和莫属。

没有想到范春歌在南非驻中国使馆办签证时,使馆人员霍杰士告知她南非国会档案馆藏有中国古地***,它绘出了非洲大陆。亦是航海爱好者的霍杰士对郑和到过好望角深信不疑。霍杰士一说,范春歌如同发现新大陆。霍杰士帮范春歌联系到了南非史学家贝利。在南非,贝利让范春歌在电脑上看到了绘在丝绢上用篆体汉字写就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它长180厘米、宽145厘米,清晰地绘出亚非全貌,世界尽头恰是好望角。贝利告诉范春歌该***传奇。1402年由中国人金士衡绘制,李茂考订,李荟校对,由权近补充朝鲜及日本部分。完成后,由一朝鲜使者带回国,日本侵朝时又被掳掠到日本,现秘藏日本某大学。南非国民议会议长访日时得到这件复制品。范春歌当时很激动,“这张***的出现,意味着比国际公认的1497年欧洲航海家迪亚士到达好望角早了近一个世纪。这么说世界航海史要重写了!”贝利承认“数百年来,中国人远航的光芒一直被欧洲航海家所掩盖。”他将李约瑟的推测推进一步:“不是可能,而是肯定。”

接下来的问题是,郑和船队初航是1405年,1402年的海***说明第一个绕过好望角的并非郑和。那是谁?贝利笑答:“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之后,贝利满足了范春歌将地***复制品带走之愿。他交给她时说:“这是南非带给友好的中国人的礼物。”

马尔代夫激动的泪

马尔代夫是郑和下西洋途经之地,也是范春歌行程的最后一站。当年随同郑和下西洋的费信记载,船队从斯里兰卡到“溜山国”(马尔代夫)顺风行驶了7个昼夜,而6个世纪后的9月27日这天,范春歌从斯里兰卡飞到此地仅用了50分钟航程。

飞机是在一个四面环海的小岛上降落的,这是机场岛。马尔代夫的首都马累建在另一座岛上,因此范春歌一下飞机就乘坐岛上的机动船开始“漂海”,约10分钟航程就登临了马累岛,仅用20分钟就走遍了这个袖珍国都。

岛的四周泊满装载货物的渔船,环岛公路上喇叭声声,一片繁忙。她在密密匝匝的商栈中发现了许多来自祖国的日用消费品,尤其是中国的儿童服装、玩具、室内洁具器皿等,在这里很有市场。

在马尔代夫整整一天,范春歌没有遇到一位中国人。就在第二天她到机场候机准备返回斯里兰卡时,发现了一个穿着白色中山服的中国人,她赶紧叫住了他。他的一番故事让范春歌落了泪。

这是一位来自中国山东的厨师,经人搭线到马尔代夫机场做为期两年的餐饮主厨,现已来了一年整,是住在这个岛国的唯一的中国人,白天在机场岛上班,晚上搭船回首都马累岛住宿,工作非常辛苦。范春歌和他聊起了当时正在举行的奥运会,一提这事厨师激动了,机场有电视转播,每天都有来马打工的外籍人员聚在屏幕前收看,中国队的金牌长时间排行第二,让他非常自豪,可是也有少数外籍工人对中国冷嘲热讽,他的英语不行,没办法和他们理论,于是捋起袖子和他们打了一架。为此,老板训了他一顿,威胁说要炒他的鱿鱼。这位山东大汉说:“我不能容忍别人侮辱我的祖国。以前在国内不太懂祖国的含义,到了异国他乡,中国对我来讲就像亲娘老子,想得很。”

他还遗憾地对范春歌说:“由于国外一些媒体对中国带有偏见,有些外国人对中国今天的变化还不了解,以为我们的经济还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水平,甚至一些贫穷国家的人也这样看我们。我常劝他们到中国看看,我给他们掏路费,谁要是还视而不见今天的中国,那真是瞎眼了!”

郑和下西洋故事篇6

郑和七下西洋是值得中国骄傲的航海壮举,郑和的宝船长120多米宽20多米,与这同时代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主舰仅有20多米长,恰似万吨海轮与千吨江轮之比较。“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明朝船舶建造能力、郑和的航海能力也不是一夜之间造就的。

1987年,人们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沉没的南宋商船,其船体庞大,长约30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制作精良,水密隔舱技术成熟,虽被海水浸泡了近800年,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当当作响。研究发现了一个沉船的“南宋现象”:在此之前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帆船不过是百舸争流中的一部分,可到了宋朝,在此丝路之上的沉船几乎全部是中国船舶,且大多船型巨大,技术精良。

陆上的史料亦有相辅相成的记载:南宋之前,与我国通商的海外国家和地区只有20处,到了南宋激增三倍,达60个以上,范围从南海、印度洋扩大至波斯湾、地中海和东非。有研究者指出,突飞猛进的海洋贸易给南宋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宋高宗时期仅市舶收入一项便占到了财***收入的15%-20%,成为支撑宋室江山的重要经济支柱。南宋海洋经济比例之高空前绝后了近千年。

国人对宋朝,尤其是南宋有许多偏见,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南宋曾经是“世界上第一海洋强国”。在历代治国君皇里,宋朝的皇帝对海洋是相当“异类”的。第二代皇帝宋太宗开启了最早的“招商引资”;第六代皇帝宋神宗的富国***策有“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第十位皇帝认定“市舶之利最厚”;第十一位皇帝更为激进,不仅有“饶税”***策,还规定凡“招诱舶货”的皆“补官有差”,凡影响航海贸易者则降级查办。朝廷还花费巨资增建和改善大量的港口,在海岸线上每隔30里建立灯塔导航系统,形成了万里海岸线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南宋曾创造了高达1.6亿两白银年财***收入,明朝最强盛之时的收入也仅为此数的十分之一,而在人口四五倍于南宋的清朝,岁入也不过三四千万两白银而已。从多个方面来看,南宋创造了一段神秘的经济奇迹,开放和进取的海洋经济的确是几千年中华帝国的“异数”,进而也创造了帝国经济的“异数”。

不足百年的元朝并没有把海洋的大门关起来,海洋贸易仍然得到一定程度的鼓励。是宋元数百年海洋知识和造船经验积累造就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非常遗憾的是,明清的海禁,不但完全销毁了历史知识的积累,更造就了中国近二百年的落后。

宋元朝代的海洋贸易是讲究经济利益,到了明朝的朝贡贸易就大大变味了。朝贡贸易基本失去了贸易上的意义,朝贡成为了***治上对国力的夸耀,成了明朝对海外属国、番夷的恩惠。来贡者不论真假,不但不必缴纳关税,而且贡使和相关人员的花费都可以记在***府的账上,朝廷笑纳贡品,付出的却是数倍乃至数百倍于原价的“赏金”。郑和七下西洋是朝贡贸易的登峰造极之作,中华帝国精美的财货换取的只是虚幻的称赞和臣服。

在明朝的财***制度中,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成为了额外的沉重负担,难以为继。朱棣经营边陲,遣使东西洋使脆弱的财***险象环生,其子其孙只得收敛祖父的开拓雄心,永乐中已置府设县的安南(近越南北部)弃之如鸡肋,郑和船队也不得不停止西遣。正是厚往薄来的虚荣,正是不讲经济利益的朝贡贸易使得明朝这个老大帝国丧失了财***的支撑,从而失去了进取精神,也不得不放弃了南宋以来建立的最为强大的海洋经营。此时欧洲兴起的寻找新大陆的热潮,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正是这一次向海洋的拓展成就了欧洲数百年的强盛。此后的明朝走向了“海禁”,曾经最为强盛的中华帝国也由此走向了衰落。走向海洋或是拒绝海洋成为了走向强大或走向没落的分水岭。

史书记录了一段时任明朝兵部侍郎刘大夏对死去仅40年的郑和义正词严的批判:“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与国家何益,此特一时弊***,大臣锁单切谏者也。旧档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

此后,海禁进行得的确非常彻底,1477年,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便离奇地消失了。连同所有造船的技术记录也一同消失了,至今连郑和宝船的大小都没有了历史记录,其大小到底多少都没有人能说的清楚了。此后几百年,***的航海活动确实是被“连根拔掉”,彻底绝迹了。如果不是郑和有先见之明,在去世两年之前刻下《通番事迹》碑和《天妃灵应之记》碑,也许连郑和都会在中国的历史中消失。

追寻历史的脚步,似乎看到了南宋的“从容”,正是这种“从容”成就了南宋“第一海上强国”的地位,由此,南宋不愧被称为当时“最富有最先进的国家”。也许是赵家皇朝过于追求“从容”和“优雅”,“富民抑兵”,而不是“血性雄起”用无敌财富打造“富国强兵,开疆扩土”的故事,中国的史家并没有把南宋列入“强国”的范畴。

明清是另一种故事,出身低微的朱元璋,被称为“鞑虏”的爱新觉罗家族,内心深处都埋藏着一种深深的自卑,“海禁”是无知,更是“不自信”。明朝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宣示天威,郑和七下西洋登封造极留下了千年的航海绝唱、康乾盛世开疆扩土,“盖世武功”曾经天下无敌,而正是明清四百年“海禁”开始了中华百年的屈辱。

海洋还是海洋,千百年的历史已经久远,以古论今并不完全合适,但历史的脉络依然清晰,历史的逻辑并没有断裂。南宋的“从容”已经难以寻觅,明清的“屈辱”与“封闭”还并没有远去。过去你落后,别人可以打你,今天你强大了,并不能去打别人。“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已经不适用于今天,记住这个逻辑可以鼓励自己崛起,但绝不能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用这个逻辑去发展海洋事业并不全面。

经济竞争与合作是新世纪的主流,“和平发展”的逻辑就是共同发展。“和平利用,共同开发,创新高效,可持续发展”将是海洋新世纪的基本原则。海洋是联通的,就像大气与环境,局部就是全局,日本福岛的核污染可以到达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国。在全球化的世纪里,没有海洋是***的,你可以有主权,有权利,同时也有义务。地球是全人类的,海洋也是全人类的。

郑和下西洋故事篇7

能不忆泉州

郑和七下西洋,或从南京龙江港出发,或在太仓刘家港集结,此外,福建泉州港,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开洋起点,以及郑和舟师的驻泊港,也颇为重要。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把泉州作为起锚地。除了这一次,现在被普遍承认的,还至少有四次。

在古代,泉州是全世界最大的对外港口。宋元时期,泉州港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俨然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虽然在明代,泉州经济开始衰落,但仍算是海滨邹鲁和鱼米之乡。再加上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难怪郑和选择这里,储备海上给养,做最后的准备。

另外,泉州聚居着大量渡海而来的***,他们不仅熟悉阿拉伯地区的情况。而且熟谙航海技术以及星象学知识。泉州当时造船技术先进,而且通水性、懂多国语言的人才多,郑和下西洋前,都要在这里招募最有经验的水手,寻找各种航海、贸易、翻译人才。

现今,泉州都保留着很多与郑和有关的史迹,也流传着许多的动人故事,“接官亭”即是其中之一。

接官亭在百崎渡口,与泉州后渚港隔海相望,由回民始祖郭仲远捐资建造,以供路人休息。传说郑和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第五次下西洋前,曾到泉州清净寺礼拜,结识了同去礼拜的郭仲远,出于同族同教的情意,郑和过港探访。郭仲远受宠若惊,苦于一时无驿站接待,只好在渡口石亭摆设香案。带领族人恭迎,后来大家就把这个亭称为“接官亭”。还有一段佳话,说郑和曾在此成就了一对好姻缘,因此接官亭,也叫送嫁亭。

使节日青花

在泉州,郑和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风的来临,沿海南下;在这里,他集结船员,将船只做最后的整修;在这里,他到圣墓行香,祈风,拜妈祖;也是在这里,更多的货物被装上郑和的货船,而其中最著名的货物。就是青花瓷。

以宋真宗“景德”年号命名的古镇,是青花瓷的出生地。景德镇距海岸线三百公里,出窑的上等青花顺江而下,在长江口登上郑和的宝船,从此开始了它们的旅程。

为保证瓷器完好无损,船员们拿另一样重要货物来作为减震工具,那就是茶叶。他们将瓷器置于装满茶叶的箱内,用厚而柔软的茶叶将青花瓷覆盖。

旭日东升,火红的朝霞洒遍庞大的船队。郑和在其助手的簇拥下走下舷梯。接受来自码头上人群的热情致意。郑和将青花瓷送到异国人手中,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青花瓷,同时也献出了最宝贵的礼物:五金、珍宝、动物(麒麟等)、布匹、药品、颜料、食品(番盐、糖霜、胡椒)、木料、一些稀罕之物(光学眼镜),还有各种香料,如伽蓝香、柏香、檀香、罗斛香。乃至价值连城的龙涎香。在香水工业发达的今天,每千克上等龙涎香的价值为1至4.5万法朗,转手给化妆品制造商,可获利润,相当于一千克黄金的价格。从东非的苏麻离(今索马里)带回的“苏麻离青”,也就是钴矿石,更是成为中国青花的主要原料,使日益衰微的瓷器生产重获生机。

可以说,瓷器作为***使节,所经过之地,都自发性地卷入这种一场“以物易物”的贸易,也使中国其后几百年中的对外贸易一直是顺差,让西方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后来,当横穿亚洲北方的陆上交通线路因为***治的变化而受阻时,海上丝路逐渐形成。由于海上丝路运送的主要货物是瓷器,有人称之为“陶瓷之路”。“瓷器”的英文“china”,更是成为西方人口中的“中国”。

青花瓷到过海外,并代表了中国,但它毕竟不是会飞的神器,那么它是乘着什么,穿越茫茫大海的呢?

海上巨无霸

今年,正值泰坦尼克号在深海里沉睡百年。这艘当时欧洲最先进的豪华巨轮,却在处女航中不幸触到冰山,五个进水的隔水舱刚好达到设计极限,因而沉没于大西洋底。20世纪末,中国观众从好莱坞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目睹了它的隔水舱。而中国的水密隔舱设计,比西方领先了500年。

《明史》中记载,郑和船队中一号宝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九桅十二帆,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中国国家博物馆明代陈列室里,有一根长度为11.07公尺的铁力木舵杆,1957年发现于宝船厂遗址,几乎可以确定,这是为郑和船队打造的。学者根据古船的比例推算,拥有这根舵杆的船只长度大约55公尺。15世纪中叶,世界第二海上势力威尼斯的帆船,最大也只有50公尺长,而哥伦布1492年航向新大陆所用的旗舰“圣·玛丽亚号”,只有35公尺。

虽然对于郑和宝船的大小,至今仍有争论,但是,当时中国先进的造船技术,是无可非议的。

从宋代开始,一千年的远洋航海史早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海上大国。在郑和出航前,这个古老的帝国,早已为他准备了精湛的造船和航行技术,使他几乎可以到达世界上任何想要到达的地方。

伊本·白***泰游记中,就纪录了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干人的海船。宝船上的船帆,根据季风的特征变换着。在没有发动机的中世纪,是它们赋予长达140多米的巨型船舶远航的能力。直到今天,中国风帆,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有经验的西方航海者,无不惊叹于中国船帆的精巧有力。

中国领先欧洲五个世纪,使用千船坞造船。还通过使用开孔舵和披水板,改变阻力,使船只在侧风、逆风行驶时。保持航向不变。而被称为“镇海神针”的巨锚,也可视为传奇。

除此之外,在郑和的船队中,有专门运送粮食的粮船;有专门提供饮水的水船;有运载马匹的马船;还有为整个船队提供安全保障的战船,其配备分工十分科学和精细。

运斤能成风

宝船建成了,港口也选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郑和手中握着地***,站在宝船甲板上,等待季风的到来。就要驶入茫茫大海,作为两万七千余人的统帅,从未去海上的他,将怎样保证船员的安全?怎样保证航线的无误?又是如何解决海上生存问题的呢?

当然,郑和的船上,没有卫星定位、电子罗盘、声纳探测仪、电视监视器这些现代化的设备。但不论是测量方位、方向、历程,还是测量海水的深度,郑和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办法。

郑和时代的远洋航行,靠季风驱动,夏季御西南风而来,冬季逐东北风而去。如约而来的季风,像一道命令,使人精神振作。等待已久的历史时刻,终于到来。拜过妈祖,满载着货物,郑和船队顺着东北季风离开了港口,“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整个船队浩浩荡荡,在海面上绵延数百里。

季风、硬帆、旋转橹,三者配合,成为推动航行的动力。船员以“更”记程,一针一针地记录着船队的航线,精心的绘制《郑和航海***》。夜晚,观测员站在甲板上,以星星的位置判断船只的位置,这种“牵星过洋术”,也被附在《郑和航海***》中。

郑和下西洋故事篇8

随着时代的推移,新的史料不断涌现。英国加文・孟席斯著《1421――中国发现世界》,成为新世纪全世界的惊世之作。随后,中国明代的《大明混一***》、《天下诸番识贡***》两幅地***先后被发现,再次轰动世界,成为国内媒体激辩的焦点。

一、《大明混一***》

《大明混一***》绘制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该***长3.87米,宽4.75米。这幅极其珍贵的古代宝***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世界地***,也是迄今为止我们能见到的最早描绘非洲的世界地***。

《大明混一***》的发现源于南非国民议会议长金瓦拉博士。她是一位研究古代非洲地***和世界地***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古代地***收藏家,目前已经收集非洲地***130多幅。1969年,华盛顿大学的郑教授在加拿大演讲时,提到一幅中国古代世界地***,清楚准确地描绘着非洲大陆。金瓦拉博士得知这一消息,兴奋不已,于1988年初派助手专程赴美国找到郑教授,调查该***的来龙去脉。郑教授当时只能提供该***藏在日本一家佛寺里的信息。金瓦拉博士追访,最终在日本一所大学的***书馆里找到《大明混一***》。最后弄清,这幅地***是中国人李凯(音译)1402年绘制的,由一名朝鲜使者受命带回朝鲜。日本***阀侵占朝鲜后,将该***掠夺到日本,密藏于寺庙方丈的私人***书馆,方丈又将该***赠送给日本一所大学。应金瓦拉博士的请求,1999年初,日本有关方面复制一幅《大明混一***》赠给她,使她二十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

其实,关于该***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原来《大明混一***》是一对孪生兄弟,第一幅绘制于1389年。金瓦拉博士为了寻找到年代更早的中国古代世界地***,请求中国驻南非大使帮助实现这一愿望。

1999年11月,***委员长访问南非,特意向金瓦拉议长赠送一份特殊的礼物―― 一本《中国古代地***集》。卷首几页正是1389年绘制的《大明混一***》。原本《大明混一***》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彩绘绢本,是一件国宝级的珍贵历史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尺寸过大,已不适合公开展出。为了满足南非国民议会举办《非洲视角》地***展的请求,在朱F基***的关心下,中国决定为南非复制一幅《大明混一***》,该复制工作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会同敦煌艺术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的专家们共同精心完成,复制品完全保持了原***的面貌。

2002年11月1日,《大明混一***》运抵南非议会,11月12日正式向公众展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专程参观了《大明混一***》。世界各国的史学家、航海家纷纷前来参观。金瓦拉议长在开幕式上说:“《大明混一***》向世人表明,这幅由中国人绘制的地***比西方探险家到非洲早了100年,所谓欧洲人最早发现非洲的历史需要改写。”

武汉晚报记者范春歌专程赴南非采访,并带回复印件。人民日报驻南非首席记者李新烽及时向国内发来这振奋人心的报导。一时间,欧洲人目瞪口呆,甚至不少有识之士开始承认,当时欧洲的经济水平、航海技术与综合国力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中国。而国内的学者反映迟缓,措手不及。为什么这样一幅重要明代早期地***,没有引起国人的重视,难道不值得深思?

二、《天下诸番识贡***》

2006年1月13日,北京通商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刚,将自己用500美元购置的一幅《天下全舆总***》又称《天下诸番识贡***》公布于博客,再次引起全球新闻媒体的重视,新闻的焦点是谁最先发现美洲。

2001年春季,刘刚购得一幅在竹纸上手绘的世界地***,这幅地***的右上角有“天下全舆总***”六个字,左下角写着“乾隆癸未仲秋月仿永乐十六年天下诸番识贡***臣莫易仝绘”,地***正上方画有一个中国古代指南针方位盘,并写有“六合出行定***式”七个字。左上角写有“凡未加红圈者皆原***所未命名者”。这幅1763年仿绘1418年原***的《天下诸番识贡***》,不仅画出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陆地(包括南极、北极和格陵兰),并且在美洲大陆和澳洲大陆上都有红笔圈注的注释。难道1418年中国人已经绘出近乎完整的世界地***?收藏者刘刚也曾怀疑该***是件赝品,因为许多注释超出当时中国人的知识范围。正是因为在该***太平洋海域中,有一个红圈注释写道“一于永乐十三年,隋正使太监马三宝等往榜葛刺诸番直抵忽鲁漠斯等国,开读赏赐,至永乐十六年回京”的记载,刘刚先生用了四年多时间,钻进了郑和下西洋的史料和相关论文研究之中。通过古籍的研究,刘刚先生首先突破“郑和下西洋”西洋的范围,西洋就是西方,几乎环绕整个地球,他的许多理论根据还来自英国孟席斯著《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正因为如此,孟席斯专程去北京与刘刚先生见面交流,成为“郑和发现美洲”理论志同道合的战友。

一石激起千重浪,许多学者认为该***是赝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历史学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龚缨晏教授。龚教授认为《天下全舆总***》是一幅横轴投影的世界地***,它完全是根据欧洲地***仿绘的。该***仿绘于1763年,1760年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绘制了《坤舆全***》作为献给乾隆皇帝50大寿的贺礼。在此之前,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也绘制过《坤舆全***》。《天下全舆总***》的许多画法,与南怀仁的《坤舆全***》是如此类似。

笔者对海***研究不深,更没有直接看到《天下诸番识贡***》,仅凭该***文字介绍,谈点看法。该***提到“一于永乐十三年,隋正使太监马三宝等往榜葛刺诸番直低忽鲁漠斯等国,开读赏赐,至永乐十六年回京”。永乐十三年,郑和由马姓被明成祖赐姓郑多年,此时还称马三宝不免生疑。看来该***的作者很熟悉南京情况。“马三宝下西洋”是南京老百姓口头语。明代***语言从没有出现“马三宝”提法。

2006年4月24日下午,北京召开“航海日”活动筹备会议。刘刚律师到场向众位代表展示了他发现的这幅古地***,并在新闻会上公布这张航海***已通过有关方面鉴定,认定是明朝的航海***。英国孟席斯及其他英美郑和研究专家学者也参加了新闻会。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听到许多不同的意见,还需要不断研究,不断交流,不断磨合,才能解开相关疑问。

三、《郑和航海***》

《郑和航海***》本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原***载于明人茅元仪所辑《武备志》卷二百四十,分二十***四十面,分别绘明了各国方位、航道远近、航行方向,以及停泊何处,何处有礁,何处有浅滩,何处有人家。据专家研究,该***应绘制于洪熙元年至宣德五年(1425-1430)间,是郑和下西洋第六次归来后守备南京时期的杰作。航海***中标有牵星数据,附过洋星***,以测天定位,指导航行,是现代海***所没有的,这是《郑和航海***》的最大特点。据统计,该***标有牵星记载近七十处,其中直接标在航线上有十六处,标在海洋和岛屿上的有三十四处,标在过洋牵星***上的近三十处。郑和船队利用日月星辰来辨别航行方向,标志着郑和船队已经进入以海上天文定位为特点的牵星术阶段。为此,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对《郑和航海***》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真正科学的海***”。

《郑和航海***》是我国明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圈与印度教文明圈、佛教文明圈,以及***文明圈整合的产物。在《郑和航海***》的背后还有三本注脚。这三本注脚就是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这三位下西洋的“记者”和“作家”详细描写了他们亲身所历几个文明圈三十多国的山川地理、道路远近及风土人情。他们的地理知识远远超越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巴***塔游记的范畴。《郑和航海***》连同三本注脚游记,已经成为世界地理学知识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元代我国第一幅关于非洲的地***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塔生于公元1304年,1377年去世。他不仅仅是***教的学者,还对法律、文学和艺术等都进行过认真研究,曾当过法官。伊本・巴***塔曾访问我国泉州、广州和杭州南方诸城。伊本・巴***塔在《游记》说:“当时所有印度、中国之间的交通皆操之于中国人之手”,有一次在印度古里(卡利卡特)港口看到“中国大小船舶十三艘停泊在港口”。还说:“中国海船共分三等,大的叫‘艟船’、中等的称为‘槽船’、小的为‘甲舨’。大船有三帆至十二帆。可载一千人,内有水手六百人,兵士四百人。另有小艇三只跟随。许多海船高达四、五层。为了使船身坚牢,经得住惊涛骇浪的冲击,船身用大钉相连,每钉长三腕尺。大海船上的橹,又长又大,需十至十五人才能摇动。”伊本・巴***塔游记说明元代中国海船在印度洋航行已经是畅通无阻了,以至郑和一至三次下西洋直接就首航到达印度的古里。北京大学何芳川教授在谈到葡萄牙人迟于郑和90多年才到古里时,提示人们:“但我们却忽略了一点,即郑和走的是千百年来亚洲各国船长和海员们所熟知的航线,是一次驾轻就熟、老马识途之旅。而迟到的葡萄牙人,在几十年里一直在和陌生的海域拼博,在风涛怒吼中开辟自己的新航线,锤炼自己的创新精神。”

中国人对非洲的发现与交往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出现第一幅关于非洲的地***,目前看来是我国地理学家朱思本在公元1311-1320年所绘制的《地***》,***中将非洲画成一个呈三角形的大陆,说明中国人在十四世纪初,已经知道了非洲大陆南端的走向,而欧洲人对非洲大陆南端的走向直到十五世纪还是模糊不清的。可惜《地***》原本早已失传,后人只能在明代罗洪先增补的《广***》中见到它。中国人对非洲的发现与交往,从元代的《地***》到明代《大明混一***》、《天下诸番识贡***》、《郑和航海***》,其发展是由浅入深、由表入内的实践过程,有学者甚至认为欧洲的航海家是拿着中国的地***去发现新大陆的。

百年郑和研究是几代学者的努力,一个又一个历史疑案、谜点被破解,还有许多课题等待去研究去探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邢永福馆长说:“一史馆是我国中央级综合历史档案馆,主要保管着明清两朝皇宫秘档,总数达1 000多万件,其中有皇帝的谕旨诏令,更有文武百官的奏折,以及中外交往的照会信函,同时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类地***。这些皇家秘档,数百年来,久存内宫,秘不示人,十分珍贵。”笔者呼吁有识之士能深入研究明代皇宫秘档,发现更多的像《大明混一***》之类的珍贵文物,为破解中国发现世界、郑和是否完成环球航行之谜提供更直接的佐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郑和下西洋故事范文精选

学习

喹乙醇在养殖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喹乙醇在养殖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内容包括喹乙醇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喹乙醇可以农用吗。喹乙醇(Olaquindox),属喹恶啉类,又名喹酰胺醇,商品名倍育诺、快育灵等,是一种化学合成抗菌促生长剂。1喹乙醇的物理性质本品为淡黄色结晶粉

学习

10%乙羧氟草醚EC防除棉田杂草药效试验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10%乙羧氟草醚EC防除棉田杂草药效试验,内容包括乙氧氟草醚在棉田可以滴灌吗,乙羧氟草醚可用在棉田吗。10%乙羧氟草醚EC对洞庭湖区棉田恶性杂草(铁苋菜)及落地油菜苗等进行喷雾施药,有显著的防除效果,棉花叶片有接触性药害,但

学习

化学纤维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纤维的发展特点及趋势,内容包括化学纤维未来发展趋势,化学纤维的分类和特性。从化学纤维的发展历程来说,过去一段时期内其经历了快速发展,并将在未来很长时期内持续这一态势,在这一过程中这类纤维的发展使命已经发生了飞跃

学习

光触媒技术市场分析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光触媒技术市场分析,内容包括光触媒市场分析,2020-2025光触媒行业分析调查报告。如今,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已从生存型转变为舒适型,健康成为百姓家居的第一要素,而因装修等导致的室内环境污染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据调查,刚装修的居

学习

热休克蛋白范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热休克蛋白范文,内容包括热休克蛋白90a检测意义,热休克蛋白检测是什么意思。热休克蛋白范文第1篇细菌、病毒等许多微生物都有可能感染人体,这之后大致有两种结局: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微生物慢性感染不仅会导致各种炎症等疾病

学习

工会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工会工作总结报告范文,内容包括工会干事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大全,小学工会工作总结范文。工会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第1篇进入年以来,在公司领导和上级工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基层分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文化公司工会紧紧围绕企业发展

学习

秦火火是我前同事,据说我俩都因工资太高(4000元)被劝退

阅读(28)

我在尔玛互动工作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也因此和秦火火、立二拆四成为同事。那是2011年,也是尔玛最鼎盛的时期,办公室在SOHO现代城,我去的时候大概有三四十人的规模,后来因为公司开始走下坡路,养不起这么多人了,我和秦火火就被劝退了。劝退原因据说

学习

我们是怎样办业余学校的

阅读(42)

大庆采油三部团委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青年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击作用,尽快地提高青年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是当务之急。在这方面,共青团组织可以大显身手。切实办好各种类型的业余学校,就是一种好形式。我们指挥部一百二十一个团支部普遍

学习

便携音箱 Hi—Fi随身 音乐随心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便携音箱 Hi—Fi随身 音乐随心,内容包括智能音箱免费的音乐多,便携音箱hifi。5个关键词为你解读便携音箱便携音箱看似是简化版的传统音箱,实际上,在很多细节之处,它与传统音箱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下面就让Hers帮你解读一下便携

学习

计算机存储器存储原理简述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存储器存储原理简述,内容包括存储器的基本结构原理,计算机存储程序原理的提出者。计算机的组织结构中的存储器是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的集成电路或介质,存储器的种类很多,本文按存储器在计算机中的所处位置、工作方式、寻

学习

浅谈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内容包括干旱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长期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摘要]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干旱可以发生在作物生长的任何一个时期,其危害程度与当年的季节、环境变化、农作物的种类、品种、生长

学习

LED在照明工程中的应用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LED在照明工程中的应用,内容包括led照明应用基础与实践,解析大功率led在照明应用中的问题。LED在照明工程中的运用已非常普遍,但照明设计人员苦于非常有限的产品选择,而生产企业研发的产品却难以找到市场。就这个问题文中讨论

学习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内容包括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提案,青少年心理健康文章。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目前,在我国17岁以下儿童

学习

秸秆饲料常见的加工方法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秸秆饲料常见的加工方法,内容包括秸秆加工饲料的配制方法,秸秆饲料的处理方法。摘要介绍了秸秆饲料常见的几种加工方法,如物理方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学处理法,以指导秸秆饲料的加工制作。关键词秸秆;饲料;加工方法1物理方法1.1

学习

我的健身故事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健身故事,内容包括我的健身故事怎么写,我的健身故事全集。在我初去那里健身的时候,还保留着一些官僚作风,来练的人要么是相关“领导”要么是同场所的员工,慢慢的,人多了一点,不过也都是一些当时做生意的有很多空闲的人,像我这

学习

这个故事作文400字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这个故事作文400字,内容包括他身上的故事400字作文,我和书的故事400字作文。在很久以前,他们就听说过这个故事。这里景色很好,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我记得,我们一直都在这里,去探望,那些自己曾经拥有的和想象的,也曾经大惊小怪,

学习

湖州丝绸:鲜为人知的故事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湖州丝绸:鲜为人知的故事,内容包括深度解析湖州丝绸文化,杭州丝绸故事。湖商蔡声白开丝绸模特表演之先河,影片《中华之丝绸》走出国门时间定格在1927年12月的一天。上海,湖商蔡声白所在的美亚丝绸厂时装表演队,借座上海先施公

学习

丘吉尔:照片后面故事多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丘吉尔:照片后面故事多,内容包括丘吉尔烟斗照片,丘吉尔发怒的照片。天下的摄影师,有的是靠自己干出名的,有的是靠给名人拍照出名的。其实只要是能出名,又没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怎么都不为过。加拿大摄影师卡什原本没什么大名气,

学习

小猫和老鼠的故事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小猫和老鼠的故事,内容包括小猫和小老鼠故事,猫和老鼠的故事完整版。一天早晨,小猫菲菲和小猫咖喱、小猫西西、小猫小小到河边去钓鱼,不一会就钓到了好多鱼。小猫们把鱼烤熟后,正在小猫食堂里吃得津津有味时,突然传来了“叽叽叽

学习

齐人轶事(故事新编)

阅读(34)

诸位,你别问齐人是谁,如果你读过当年的人们把孟轲他老先生写的文章或者说的话编纂成《孟子》一书,如果你读过书中的那篇《齐人一妻一妾》,就知道在下所说的齐人是谁了。至於你要问齐人到底是麽回事,故事还得从头说起。大约是西元前347年,已经

学习

《王刚讲故事》:专题节目的媒体公信力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王刚讲故事》:专题节目的媒体公信力,内容包括王刚讲故事新闻热线,王刚讲故事40家媒体。近年来,随着媒介地位的提升,新闻的媒体公信力越来越成为大众传媒最关注的话题。任何媒介都存在假消息,不实报道,刻意炒作,以偏概全等现象

学习

“石油大王”的传奇故事

阅读(63)

本文为您介绍“石油大王”的传奇故事,内容包括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石油大王的趣味故事。洛克菲勒:“如果把我剥得一文不名丢在沙漠的中央,只要有一行驼队经过,我就可以重建整个王朝。”约翰.洛克菲勒是现代商业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