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中和”之气的内功,到宗气充盈的养生强体,看养浩然之气的人生气势。
道家道教传统的养生思想中有“中和”之道,吸收阴阳之说,在《黄帝内经》以及其它医学或养生著作里,把人体划分为一系列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并以认识和揭示人的生命本质,以及新陈代谢、气血运行的过程与规律等为主要内容。认为阴阳平衡(是为“和”),则人健康长寿;阴阳失衡(是为“离决”或“离”),则人体机能紊乱,免***力下降,就会发生病变,损害健康乃至于危及生命。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所强调的:“养生不可不察阴阳之宜”。实际上,太极拳养生活动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不断调节人体的阴阳关系,使之保持动态的平衡。使人体的阴阳达到动态平衡,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善于把握“中和”之道。《老子》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西汉董仲舒认为:“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陶弘景在他的《养性延命录》里,特别具体阐明:“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莫强饮食,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道教灵宝宗师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中也具体地阐述过这种中和之道,曰:“是以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论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饿而食,食不过饱……不欲甚劳甚逸。”由上述则知,“中和”,简而言之,即适中、和谐之意,也就是达到人体阴阳平衡所必要的“度”。孔子有句名言:“过犹不及”。“中和”,也就是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协调和谐,恰如其分。还有东汉荀况说道:“养性秉中和,守之以生而已。”“录中和”也好,“守中”也好,无非都是要求准确地把握住阴阳平衡所必要的程度或分寸。换言之,养生保健不仅要全面周到,而且还要做到无过不及,圆满和谐,恰如其分。
太极拳是道教内丹术,的动功,练太极拳要讲究“中正”,这与上面的“中和”之道同出一辙。太极拳“中和”之道的理论,体现在练习时即表现为中正。张三丰的太极拳歌诀中提到了“中正”一词,可见中正对于太极拳的练习何等重要,是“益寿延年不老春”的保障。“大道从中字入门。所谓中字者,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须分两层做:第一寻身中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须要回光反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此寻身中之中也。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此未发时,不见不闻,戒慎幽独自然性定神清,神清气慧。到此方见本来面目。此求不在身中之中,然后人欲易净,天理复明。”这是张三丰太极丹道体系中,内功及内丹修炼的理论指导之一。在突出“中道”的特色上,还有很多类似的论说,诸如“顺成人,逆成仙,只在中间颠倒颠等等”。
道教的内丹术是太极拳的精髓,它们共同的营养源是传统的儒道文化,既有相同的理论渊源。又有相同或相近的操作要求,还有相似的内炼法诀,而且它们都是在下丹田这个人体之中心来做功用的。特别是“下丹田这个人体内的发电场和核能库”,对“守中用中”及“中和之气”的使用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太极拳在修炼到一定程度后,更加注重人体四肢在外在体用上为拳技发展。而内丹术则须继续在上丹田作“炼虚合道”的内养修炼。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用动静及三丹田部位的五级修炼来说明,太极拳和内丹术都是首先在下丹田做“筑基”和“炼精化气”的基础功(这时候它们都动静相兼,对“中道”要求完全一致),随着功夫的进阶。由下丹田上升到中丹田,是“炼气化神”和“炼神还虚”,这里是太极拳与内丹术的分水岭。太极拳能达到中丹田的气神拳合一就是拳技上出神入化的神拳,作为拳技,外看肯定是动多静少(心静又另当别论),又要有力量在四肢上的体现。既然有外在的拳技、动作和功力的展现,就不能在“炼神还虚”和“炼虚合道”上继续做上等内功了。而这上等内功是只能在上丹田做静多动少的功夫,是内丹术的深化,是太极丹道的最上层修炼。作为注重内功的内家拳代表,太极拳的内功是内丹功的基础。内丹术是道教修炼人士专业从事神仙信仰修道的人体功力实践,是长生成仙的宗教实践上层功法。太极拳则是演化道术的外在形式(是内丹术动功的一种),所以它们在中和内功上是那么相关相连。现在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上发挥巨大作用,从这些“中道”文化的传统内涵上,更让人们提高太极拳的文化修养,是功德无量的事。
笔者修炼的武当三丰太极拳在风格上功拳并举(快打拳,慢练功),内外双修(内功与外型拳架);动静结合(有动有静,静中触动),快慢适宜(可快可慢);自然守中(中正直发),阴阳冲和(所有动作和意念都含有并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理念)。最大特色是,在含而不露的柔劲内意中,时时舍己从人地先化后发,而且是步走弧形地整体同动,达到周身一家的太极妙境。参同了大道修炼的自然法则,重内不重外的三级神意训练(重内先练外的初级训练,内外兼重之形神锻炼,重内不重外的高级阶段),炼养吐纳,以神气合一为准,蓄而不发,以修成内丹为高。这些特点离不开宗气保和,中正合度,自然而然,在艺术展现传统文化、健身强体、自卫防身上都有妙用。
四、中和之道的启发
太极拳讲究的“中和之道”、“中正安舒”、“无过无不及”,它既不刻意追求,也不过于表现,具有自然和谐的运动特征。从某种角度来说,太极拳运动更注重于体内的修炼,在运动中以“意”为最高原则,并在“虚静”状态中,以潜存的方式对动作加以引导,正所谓“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它的动作虽然自然安舒,但精与神,神与气,始终是饱满的。进一步而言,太极拳所追求的是,在无我的境界中,“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把动作与自然合为一体,仿佛我人在道中,道在我人中,使身心在冥冥之中“与道合一”,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宗气在身内,中和在身外,守中是体,变中是用中,太极拳就是以“妙中言”的内家拳。
透过太极拳的体用,我们懂得了为人处世之道,是练习太极拳与做人和生活之道相合,大之可以应付曲当,小之可以全身远害。我们既要知道太极拳自然、柔和、流畅、圆活等基本特点,又要了解“中灵柔轻活正稳舒松慢匀静圆”等基本运动规律和要求。只有这样,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练习的时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做本职之事,尽本人之能,既有为而作,又不刻意苛求;既自信理想的生活和信仰,又承认现实的命运和机遇。知足常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在人生的舞台上,看透好坏都是一个在转化的过程,看惯了阴阳变换的事例,明白了对立统一的变化规律,看穿世间有形的暂时和无形的永恒。只要人立身中正,合度自然,按规律办事,和人情生活,放松心境,开阔胸怀,淡化得失,笑谈风云变幻,把握现实的生活――正在进行中,无悔过去,无愧未来,或者忏悔过去,祈祷未来,圆满自己的太极人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太极拳的中和之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