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2年底上映的电影《万箭穿心》改编自湖北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虽然遭遇票房炮灰,但影片成功塑造了主人公李宝莉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兼有现代女性的泼辣、强势和传统女性的善良、坚忍,其悲剧的命运发人深省,究其根源在于传统社会文化对女性言说的阻断,生活在现代语境和传统观念夹缝中的女性面临言说自由的困境。本文将从传统婚恋观、两性观念、女性道德观念等方面探讨传统社会文化思想对女性命运的影响。
[关键词] 女性命运;传统;社会文化
2012年上映的电影《万箭穿心》改编自湖北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影片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女主人公李宝莉在遭到丈夫出轨、自杀,儿子反目仇恨等一连串的生活不幸后,依靠挑扁担独自撑起家庭的故事。电影着墨最多的地方就是塑造了一个鲜明的武汉小市民李宝莉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李宝莉泼辣粗俗,有着市井小民的蛮横,但是她善良、坚忍,有着传统女性的美德,在命运多舛的人生轨道上守着做人的道德底线默默前行。无数观众都为这一形象掬了一把同情泪,但是在同情之余我们总要拷问造成李宝莉命运的根源所在,其自身的顽劣性格是一方面,但是这种地域文化造成的小市民性格比比皆是,不能称之为根本原因,所以,我们要深究其源,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现代女性命运的影响,揭示传统社会文化对女性命运的影响因子。
一、影响因子:传统婚恋观
中国式的婚姻家庭里,男女的婚姻是爱情和现实生活的磨合,要么是爱情融合了现实生活,男人和女人的爱情升华为亲情,这个家庭得以维系和稳固;要么是现实生活磨平了爱情,围城里的男人和女人懒得再谈感情,家庭里就剩下生存的奔忙,无暇谈及爱情,也无暇谈及离婚,就是两个不相干的人搭伙过日子,但凡其中一人幡然醒悟意识到家庭关系的冷漠,婚姻的天平就会失衡,直到轰然倒塌。李宝莉和马学武的婚姻就属于后者,他们是典型的城市平民家庭,李宝莉是小学文凭,下岗后在个体老板的袜子店里打工,马学武是国有工厂的技术员,两个人生活得不温不火,直到马学武升职到厂办主任,分了房子,婚姻的天平开始慢慢倾斜,马学武这边的砝码在慢慢加重,而李宝莉的粗俗、刁蛮,加之李宝莉对马学武的颐指气使,使得李宝莉在婚姻中的分量越来越轻,婚姻的天平彻底失衡了,“觉醒”的马学武提出了离婚,这个中国式的家庭面临了解体的威胁。到底是什么因素拆散了这个家庭,让李宝莉走向命运的深渊呢?传统的婚恋观应该是首当其冲的因素。
郎才女貌的传统择偶标准为李宝莉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李宝莉和马学武的结合就是遵循郎才女貌的标准结合的范本。李宝莉漂亮、拥有武汉城市户口,马学武有大专文凭,端的是公家饭碗,两个人都在对方身上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但是忽略了感情基础。表面上看,李宝莉的美貌弥补了她文化水平不高的缺憾,马学武的大专文凭弥补了农村身份的“先天不足”,但这桩看似美满的姻缘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两个人内心的芥蒂,李宝莉说自己当年那么漂亮却嫁给了马学武那个“乡里人”,而马学武对李宝莉的粗鄙也越来越反感,一触即发的战争状态时刻威胁着这个家庭的稳定,以至于马学武以自杀来了断对这个家庭的责任。因此,这种传统的婚恋观到底还是影响到了李宝莉的婚姻。影片后半部分,李宝莉和建建的恋人关系的建立就冲破了这种婚恋观的影响,李宝莉在风吹雨淋的扁担生活中姿色全无,但是建建还是愿意帮助她,去呵护她,建建虽然没有一纸文凭,但是他为人仗义,两个人因为心灵的靠近而走到一起,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家庭得以维持的根基。
二、影响因子:传统两性观念
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形象都是柔美的,都是贤良淑德的温柔女子,在男性面前是“弱者”“受保护”的对象,一旦女性强大起来,破坏了这种标准,就很难被社会认同或是得到男性社会的认可,影片中李宝莉的女性形象显然已经颠覆了这种传统形象,她的霸道、强悍、泼辣甚至粗俗,都让马学武颜面尽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就连搬运工都会说:“我们虽然出劳力,打粗活,但屋里的老婆都还贤惠,活得比你自在。我看得出来,你在外面大小是个干部。可是当了干部又怎么样?被这种女人罩一辈子,比条狗都可怜。”这种传统的两性观念压得马学武灰头土脸,因此在搬进新房的第一天,就向李宝莉提出离婚。温柔贤淑的女性特质成为女性获得家庭幸福的首要条件,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则而导致家庭的破裂,在全社会看来,就是咎由自取。其实,这背后隐藏的凶手是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这一观念形成的男强女弱的定式一直影响了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因此,马学武会因为家庭地位的低下遭到搬运工的嘲讽,而李宝莉的这种“非女人化”的性格特点也成为她家庭悲剧的隐患,注定了她在这个男权社会里没有言说的空间。
一方面,女性脱离不了男尊女卑的家庭观念对她的捆绑,另一方面,女性也脱离不了家庭关系对她的束缚,家庭对于女性来说,永远是迈不过的坎儿。即便是李宝莉大大咧咧的男人性格也不能挣脱家庭的影子。当马学武提出离婚后,李宝莉的世界彻底崩溃了,虽然她在心里骂马学武是“”,但是她所表现出的对即将失去家庭的恐惧和绝望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卑微。其实,深挖一下,这也是传统的两性观念从中作梗的结果。在传统社会文化中,女性就是家庭的附属品,女性脱离了家庭是不能***生存的,除了经济上的依附关系还有精神的依赖,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李宝莉没有和马学武离婚的勇气,这也是她命运悲剧埋下的另一伏笔,就像在剧中末尾,李宝莉在被儿子撵出家门时,跟她婆婆的对话:如果当初我和马学武离婚了,说不准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马学武也就不会死了。可见,这种固守家庭的传统观念才是伤害李宝莉的始作俑者。李宝莉的好友小景同样是传统两性观念的受害者,自己的丈夫在外面乱搞,包“二奶”,她却自欺欺人,充耳不闻,就是因为她的丈夫能够给她提供衣食无忧的光鲜的生活,她害怕一旦离婚了就失去了生活的供给,她沉迷于这种虚幻的婚姻生活中,在没有爱情的、不平等的婚姻生活中自娱自乐。
在影片中,这种对家庭的固守观念不仅仅表现在李宝莉对婚姻的态度上,同样表现在她和儿子的关系上。影片中一处镜头,李宝莉拿起灭火器准备砸门时,一对母子在后景中出现,紧接而来的特写镜头是李宝莉为儿子而保全家庭的惊醒。以子为重,为家庭而活着始终是李宝莉生活的重心。丈夫跳江自杀后,儿子就是李宝莉生命的支柱和希望,她拼死拼活做苦力供儿子上学,小心翼翼维护和儿子的关系,但最终换来的是儿子十几年的怨恨和绝情。儿子的怨恨是源于“你这个阴险的人,是你害死了爸爸,爸爸跳江是因为她的老婆让他出尽洋相,丢尽脸面”,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已经腐蚀了这个刚满18岁的男孩,这种世代遗留下的愚昧观念如此肆虐的传播,这才是伤害李宝莉的隐形杀手,由此看来,即便李宝莉不采取报警的方式来,有可能不会招致儿子的积怨和仇恨,但是她的命运也不会得到根本上的改变。
三、影响因子:传统女性道德观念
传统的两性观念、家庭观念带给李宝莉的影响是负面的,导致她的人生走向命运的转折。但是传统的女性道德观念又让李宝莉获得重生和做人的尊严。李宝莉一直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做人底线,继承了其母亲一辈朴素却达观的做事原则。在家庭生活中,她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妻、人母,她脾气不好、说脏话、素养不高,不懂得尊重,但对生活的大是大非却判断得很清楚,她心直口快,勇于担当,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生活,这种建立在世俗生活中的做人的道理,却是人生的大智慧,这使得李宝莉能够在生活的大风大浪中游刃有余。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转折时,李宝莉没有像其他女性一样,哭天抢地,相反她一滴眼泪没有掉。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必须抚养孩子和老人,所以表现出一种大丈夫的豪情壮志:“马学武往江里一跳,奶奶小宝都得我罩着。我越是要说,这是万丈光芒。我不得叫我的家散了的。”她发现挑扁担赚钱快而多,就兴高采烈地承受起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撕破脸皮和其他扁担争抢生意,“万箭穿心”的风水迷信没有吓倒这个刚烈的女性,而她对扁担何嫂子慷慨解囊的相助,又表现出李宝莉的善良和柔性。来自于中国传统女性坚强豁达的品格,自我牺牲的精神,时刻影响着李宝莉的生活态度,李宝莉从传统女性美德的继承与发扬中获得超越自我的内在能量,强悍的个性、母性的温柔让李宝莉显示出一种独特的中国女性魅力。
四、女性在传统和现代夹缝中生存的艰难
从总体来看,李宝莉仍是一个秉持传统价值观的女性。有夫有子,李宝莉便要遵循相夫教子的传统,当传统家庭被丈夫的婚外情破坏时,她首先想到的仍然是保全家庭,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李宝莉毅然挑起家里的重担,靠当苦力撑起这个家庭。她在做扁担时所表现出的泼辣劲和隐忍让人在怜悯之时又生出些许的敬佩。电影画面里,背负了心理、家庭、情感等诸多负担的李宝莉坚忍地活着,就像无数中国女性一样,虽然遭遇到人生的不幸,却在生存中挣扎着,不管是蓬头垢面也好,感情寂寞也好,都在继续推动生活的车轮向前。
在当下语境中,女性不仅要承受和男性同样的生存压力,而且要体验情感压力和性别带给她们的压力,她们已经超出了家庭角色和家务劳动的重负。一方面,传统的性别特征要求她们在男权社会扮演任劳任怨、温顺的妻子、和蔼的母亲,她们要做传统女性美德的继承者;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压力和价值观的改变让她们在传统社会文化下无所适从,两股力量的冲撞让她们面临两难的选择,她们在诚惶诚恐试探着前进,一旦超越了男权社会设下的藩篱,就会遭到社会和男性的抛弃,在这种夹缝中,女性的言说空间愈来愈小,女性的呐喊淹没在男人世界里,因此,这种传统的男权文化造成女性的性别困境,是女性获得话语权的最大障碍。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者或以文学的形式、或以电影艺术的形式向这个男权社会发出挑战,执意关怀女性的言说和女性的话语权,寻找精神和价值观的男女平等对话。
《万箭穿心》是对女性价值的关注视角之一,通过镜头的叙述方式展现女性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精彩的镜头语言虽然遭到票房的炮灰,但这阻挡不了我们继续探寻的勇气,像李宝莉一样的底层女性会得到社会和更多人的关注,对女性命运的探索将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永恒话题。
[参考文献]
[1] 张瑶.社会的文化转型与人物的“万箭穿心”――电影《万箭穿心》的文化考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01).
[2] 李静.世俗环境中的痛楚阴影与美丽光芒――影片《万箭穿心》的女性主义阐释[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06).
[3] 吴雁琴.方方小说《万箭穿心》的叙述策略[J].名作欣赏,2012(21).
[4] 房萍.弱者形象的颠覆――从《万箭穿心》看方方女性形象的新发展[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5] 方方.万箭穿心[J].小说月报,2007(07).
[作者简介] 李艳(1981― ),女,山东青岛人,硕士,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电影《万箭穿心》李宝莉女性命运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