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白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文章从唐代邢窑白瓷的历史背景着手,介绍了唐代邢窑的艺术成就及审美特征;从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和烧造方法五个方面对邢窑白瓷进行鉴赏;并将邢窑与定窑、越窑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白瓷邢窑的精湛工艺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邢窑 定窑 越窑 白瓷 秘色瓷
一、唐代瓷器生产局面――“南青北白”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其中唐代瓷器对中国的陶瓷发展史影响非常深远。唐代(公元618~907年)的瓷器烧造工艺,常常以“南青北白”两大色彩来加以概括中国瓷器生产局面,而“南青北白”指的就是越窑出的青釉瓷和邢窑出的白釉瓷。
白釉瓷器的出现大约在北朝时期。早期的白瓷釉釉色中泛有青灰,并不纯净。直到唐代,中国北部河北省的邢窑才烧造真正可以与长期独霸“瓷坛”的青瓷相抗衡的瓷器新品种――如银似雪的白瓷。这一时期,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窑场主要烧造青瓷产品,而以邢窑为中心的北方窑场则擅长烧制白瓷。在瓷胎上施釉,是从陶器向瓷器的质变的标志之一。白瓷工艺的出现,打破了自商代出现原始瓷以来,淡绿色青釉一直占据瓷釉主流的地位。白瓷的出现为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若没有邢窑打下白瓷的技术基础,那么后代盛行的青花瓷、釉里红瓷、五彩瓷和粉彩瓷等彩瓷器,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 “类银”、“类雪”的邢窑白瓷
1、邢窑遗址。邢窑是唐代著名瓷窑之一。直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有烧造。窑址位于今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1980年考古工作者通过调查,首先在河北省临城县境内程村、解村、澄底、岗头、祁村、双井村一带发现许多唐代窑迹,其中祁村窑烧制的白瓷最具邢窑白瓷的特征。
但根据唐李肇《国史补》中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里的“内丘”指的是盛产“白瓷瓯”的河北内丘县(内丘在武德五年改隶邢州),应当也是一个邢窑的中心。据此,考古工作者又在与临城相邻的内丘县广泛进行了调查,发现邢窑遗址二十余处,并采集到大量白瓷标本。从所获资料看,临城与内丘烧制的白瓷在造型、胎釉等各方面特征基本一致,应当属于一个瓷窑系统。这一重要的发现,解决了邢窑遗址的问题,并对邢窑历史、品种及其窑口分布范围等问题,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2、关于邢窑白瓷的文献。唐代关于白瓷的文献记载很多。陆羽曾在《茶经》中描述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皮日休在《茶瓯诗》记载:“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段安节在《乐府杂录》记载:“唐大中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者,善击瓯,率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
从唐代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主要特征是“类银”“类雪”,其造型规范、质量精美、器壁薄巧,扣之“其音妙于方响”。同时,也因其物美价廉、数量多,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
三、 邢窑白瓷鉴赏
笔者认为,要准确地对邢窑白瓷进行鉴赏,就必须从五个方面来分析邢窑白瓷,即: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和烧造方法。
1、邢窑白瓷的造型特点。邢窑白瓷以碗、杯最典型,其次为盘、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瓶、罐的造型多为深腹高足,显得优美秀致,给人一种清新挺拔的美感。碗则有多种形式,最多的为浅形敞口碗:碗身呈 45°角斜出,口缘外部凸起一周,底坦平,底中心凹入,施釉,形如玉璧(见***1)。此外,还有敛口碗,分深浅两种。圈足较玉璧形底为窄,也有平底。又有碗口八出的形状,口缘作八瓣形,里外凸起凹入四直线。圈足呈四瓣海棠形。托子为盘形,托口微高出盘面,矮圈足。临城祁村窑还出土一件皮囊壶(如***2),残高约16厘米,上部扁形,中间有提梁,流口残失,壶下部饱满,平底,左右两侧有线纹凸起,形如皮囊缝合痕,壶前后两面有划花三角形纹饰。注子为叭形口,球形腹,一面有短流,一面有曲柄,平底。罐为圆唇口,颈极短,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平底。
粗白瓷造型也以各形式的碗为多,此外有注子、长方形小枕等。粗碗均敷化妆土,大碗多为平底,小碗多为玉璧形底,外部一般施釉不到底,采用叠烧法,碗与碗之间垫以三角形支具,碗心多残留有支具烧痕。枕为长方形小枕,装饰以褐色斑点,有的装饰以篦点纹。注子器身稍高且瘦,平底。黑釉器物有平底浅碗、唇口小罐、花口钵、双系罐等,胎体与釉均较厚。褐色釉有敞口大碗,釉厚处呈黑色。
2、邢窑白瓷的纹饰特点。邢窑白瓷色泽“类银”、“类雪”,多是素面无装饰,邢窑器历来不见有附加装饰的记载。但是在邢窑遗址范围内发现了一些用划花、模印和点彩等多种装饰技法的白瓷标本。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常采用压边、堆贴、印花、雕塑、刻花、花口、起棱等装饰方法。(见***3)
3、邢窑白瓷的胎质、釉色特点。陆羽中《茶经》中描述“邢瓷类银”、“邢瓷类雪”。所谓“类银”就是其白而略带青灰色,“类雪”指其如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色调。据现代科学测定,邢瓷胎釉的白度几乎达到70%以上。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邢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但从出土的瓷片看,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白釉又按其胎、釉的|地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占少数。这说明陆羽《茶经》中所描写的并非邢窑瓷器的全貌,极有可能仅是邢窑瓷器中的精品。
邢窑的粗胎白瓷,胎色灰白粗松、胎质粗糙;在胎釉之间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是北方窑口的特征。 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白色,还有黄白色。
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直接在胎上施釉,烧造后的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极佳,当是还原焰烧成;有的则釉层中泛黄有微细的小棕眼,或白釉挂绿。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