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居住着难以计数的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的渔民。这些渔民对海的感情,对鱼的厚爱,对生存的渴望与追求,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十分丰富而独特的。
对于田横岛一带的胶东渔民来说,一般是每年农历三月三前后,便会沉醉在祭海的节日气氛中,因为“谷雨”时节百鱼上岸,出海作业就要从此开始了。由于渔民们一代一代认真交接的缘故,原始的祭海习俗在田横便细心完好地保留并延续至今。
渔民们的祭海是神圣的。祭海首要的是选三牲,即猪、鸡、鱼。猪以黑色公猪为佳,越大越好。而祭奠的公鸡,则要挑头大冠艳的红公鸡,鱼也要用大个儿的鲜鲈鱼,然后加之其造型有如寿桃、盘龙(俗称圣虫)、圆花、鱼花等诸多品种的面塑之物。
在任何地方,祭海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祭祀之前,人们先要用黄裱纸写“太平文书”。太平文书一般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书写,且写时要先净手,燃一柱香,以表虔诚。渔民们除了敬龙王爷之外,还要给财神爷、海神娘娘(妈祖)及仙姑等神灵各书写一份。
祭祀之前,渔民们先要把船整理得井井有条,而后贴上对联,内容诸如“多福多财多光彩,好年好景好收成”、“风调雨顺,满载而归”,或者“力合鱼满舱,心齐风浪平”等等。也有固定位置的对联,贴在主桅杆上的有“大将***八面威风”,二桅杆上的是“二将***威风凛凛”,白桅杆上的是“三将***顺风相送”。船头贴的是“船头无浪行千里”,船尾贴的则是“船后生风万里行”。字里行间所表达的都是渔民们的希冀与祝福。
祭海的前几天,渔民们往往是举家出动,认真整饰龙王庙。各船推举出专门人员,将龙王庙四周打扫得干干净净,宫殿般亮丽而辉煌。
待到祭海之日,天空繁星未消,旭日未升,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渔民们便早已经身穿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海滩上摆供。很快,海滩上就热闹起来:一头头肥猪披红挂彩昂首向前,一排排铺垫红布的供桌上摆满精心准备的面塑糖烟酒水果香火等供品,一束束用竹竿绑扎而成的“站缨”迎风而立,一片齐刷刷的旌旗在海滩上迎风飘扬,一字排开的渔船上贴满“风调雨顺、满载而归”的对联。上午八时,偌大的海滩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主祭海人一声令下,顿时就锣鼓震天,鞭炮齐鸣,香烟缭绕。每张供桌上都立有财神、菩萨像,香是高香,且为四柱,敬的是四海龙王。远远看去,祭海沙滩似是一个偌大而硝烟纷飞的战场。
就在壮阔而沸腾的时刻,祭海的船老大们便开始点燃“太平文书”,然后朝着燃烧的文书磕头求拜,并将大把大把的糖果花生之物抛向空中。老人们说,谁抢得多,谁当年就能交好运。接着就有了呼啦啦地抛,呼啦啦地抢。人们的喊叫声,鞭炮的呐喊声,海浪的咆哮声,悠忽间交织在一起,胜过激情澎湃的黄河协奏曲。
这时的祭海活动便进入了高潮。
于是,渔民们醉了。大海也在被人们的祭奠中醉了。天变得低低的,伸手就能够得着。海浪用力晃动着沉睡已久停泊已久而已经苏醒在岸边整装待发的大小渔船,浪的掌声和着人的掌声及至和着人们激动的哭声浑然一体。渔民们的祭祀感动得大地与大海一起沸腾了。
先是大海有了回应。
海浪像一道道白色的高墙在海面上凸兀而起,紧接着在风的鼓动下一步步向岸边涌来,向祭祀的渔民们涌来。渐渐地,浪,越来越大越来越猛越来越美越来越壮阔,层层惊涛十分有节奏地用力拍击着堤坝,越过堤坝,越过人们的脚踝,扑向沙滩上的供品。渔民们于是几乎同时高喊:龙王爷来享供品了!
但是更多人脸上的表情是沉静的。
人们的目光集中凝视着大海,凝视着脚下不肯退去不肯消失的浪花泡沫。渔民们最盼望的就是祭海起风浪大,最希望的就是第二天出海风平浪静。“海浪袭祭坛,当为鱼旺年”。渔民们此时已经兴奋得难以控制住内心的喜悦,有人会迅速将整瓶整瓶的酒泼向大地,泼向涌来的海浪,也有人在相互你我拍掌庆幸,有人在拥抱,更多的人眼里涌动着愉悦的泪花,还有的人会激动得哭大了声。
对渔民们来说,祭祀大海仿佛就是一场色彩浓烈的中国式的狂欢。
渔民们祭海仪式的兴奋会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许多人家都是彻夜不眠的。渔村也不可能入睡。太多太多的内容在人们心里翻滚着,涌动着,造就出一首首动听的渔歌或一幅幅壮美的画卷。待到旭日东升,岸边大小渔船便在亲人们的祝福声中开始离岸,开始涌起船尾的水浪,缓缓地驶向大海,驶向收获。
渐渐地,海岸变得寂静无比,一双双眼睛注视着渐渐远去的渔船,注视着渔船上的亲人,盼望鱼满舱,人归来。因为渔民们知道,大海是温柔的,是他们耕种的一片充满希冀的土地,但是大海也是无情的,海中有收获,也有浪坟。
渔民们都会互相理解,共同祝福。海,不能让人们白祭,祭海会馈赠给渔民们丰厚的礼物,那就是丰收与平安。
渔民们真诚的祭奠之心往往会真感动大海,感动诸位神灵,海岸风轻浪静,海面上破壳而出的朝阳与西天悬挂的淡淡残月和着岸边人们的目光一起将一艘艘渔船轻轻地推向遥远的海心。成百上千只战鹰般飞翔盘旋紧随而去的海鸥鸣叫而护卫着阔大的船队远航,护卫着渔民们的希冀与祝福,一同消失在海水共长天一色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