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诵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增加文学修养,使学生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关键词】古诗文;记忆力;诵读方法
一、反复诵读
朗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听录音,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和录音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要再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读音正确。这是由于古诗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比如楚辞体是发源于出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屈原的 《离 骚》中用的是的生僻字多,如 謇jian,茝chai诼zhuo,侘傺chachi等,需要弄清楚这些的字音,才能读准。第二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等。
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学习古诗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古诗文语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背诵,这是由于古诗文学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字词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
二、化“长”为“短”
化“长”为“短”即要把篇幅长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这样一来,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速度加快了,“成功感”就来了,比一次背诵全文、全段要容易多了。当然,最后一定要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是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整分联背诵法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行分别背诵,将每个段落背熟记牢,然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认为: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面对大量的识记内容,指导学生能将归纳较多内容的板书和背诵提纲结合起来,形成背纲,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地诵读,最后一定要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古诗文教学中一贯做到要求学生背诵的我也必须背下来,可我的“示范”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古诗文背诵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了。作为教师来说,尤好古诗文,许多名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等,虽历经多年,仍能流利背出。就算是以前从未背诵过的文章,如李密的《陈情表》,在上完之后也能很快背出。原因何在?不是我的记忆力惊人,仔细分析,除了兴趣的因素外,与我掌握了化“长”为“短”的背诵方法的关系。
三、举纲张目
学生如何把文章背诵出来,犹如渔人如何把掩埋在泥沙中的大网发掘出来。在讲解分析课文中,我引导学生采取举纲张目法。所谓举“纲”,就是在讲解课文时,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一段 一段的进行,根据每段课文所写事物或讲述问题,找出中心词或概括成一句简短的话,然后按顺序联成一串这便抓住了这段文章的“纲”。依据这个“纲”就能联想起整段文章。所谓理“目”,就是每段文章中,每个事物或问题是用哪几句话描述的,每句话又是怎样讲的,对于这些细目也要一个个清理。重点是语法结构复杂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背诵的“拦路虎”。学生只有彻底理解它,才能迅速记忆它。举纲张目,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也就是说,要搞清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关系:是因果,是种属,是部分与整体……到此为止,文章思路也就变成了学生思路,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记忆,也自然能“举纲张目”了。
从我自己背古诗文的经验来看,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先深入把握文意。我之所以在上完一篇文章后能很快背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备课的时候,我已经对文章中的每一字、词、句的用法、意义,对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主旨等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些东西已经深深印入我的脑中,再背起来就能很快从大脑中“放”出来了。顺着作者的思路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大脑里建构起流动的画面或场景都会有利于背诵。例如背诵王勃的《兰亭集序》,先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记会(人贤 —— 景美 ——事乐——天好)——慨叹(岂不痛哉)——人生之悲。然后顺着这个思路背诵时就像看电影一样一个个的画面有序的出现,这样背起来自然就容易了。
四、联系记忆法
诵读古诗文还可采用一些联系记忆法,对于古诗中的名句背诵,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教师可设置出几个话题,供学生进行记忆整理,有效提高背诵效率。
比如关于秋天的名句,可以将其分为悲秋,喜秋。悲秋的句子有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喜秋的句子有刘禹锡的“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关于战争场面的诗句,如《木兰诗》中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辛弃疾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李贺的“黄沙百战穿金甲”等;这样记忆,学生头脑中就宛如形成了一个资料库,不仅可以应付考试卷上的名句默写题,也可以在平日作文中将这些名句信手拈来,作为自己的写作资料。
以上这些只是根据科学记忆理论和自己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出的一些方法,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是不同的,要想真正达到良好的背诵效果,还是要训练学生多读勤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律,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而我们教师也要多去探索,在科学理论引导和实践教学中寻找方法,让背诵教学由知识立意转化为能力立意,培养出具有新型语文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心理学》 《语文教学参考》 《语文课程标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课标下高中古诗文诵读方法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