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是指佛教僧尼穿的衣服,也称僧衣、僧服,它是出家人主要的持有物品,也是出家人重要的身份标识。佛教源起于南亚次大陆,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此后广为传播,影响深远。事实上,佛教在中国多代传播的过程,也是佛教中国化改造的过程,这其中就包括对袈裟颜色戒律的遵守与变通。
袈裟的种类
袈裟是梵语音译,其本义为“坏色、染色、浊色、不正色”。据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中说,东晋葛洪始写作“袈裟”二字。由于阐释角度的不同,袈裟又有多种别称,诸如“坏色衣”“杂碎衣”“福田衣”等。袈裟以“色”立意,由其本义引申出“坏色衣”或“浸染衣”的称谓;缝制袈裟时,要先把布料剪作小块,再连缀成衣,所以又称它为“杂碎衣”或“割裁衣”;也说袈裟是阿难尊者得畦田启发而作,不仅从款式上区别于外道,也希望僧人能像水田一样利益众生,因此又称它为“田相衣”“福田衣”。除此之外,袈裟还有离染服、无垢衣、莲花衣、出世服等多种称谓。
佛教戒律规定,僧人可有大、中、小3件衣服,称“三衣”:一件是用5条布缝制的小衣,梵语称“安陀会”,我国俗称“五衣”,是僧人日常劳作、起居坐卧时所穿的衣服;另一件是用7条布缝制的中衣,梵语为“郁多罗僧”,我国俗称“七衣”,是僧人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时所穿的衣服;第3件是由9条乃至25条布缝制的大衣,梵语为“僧伽梨”,我国俗称“祖衣”,是僧人上街托钵或面见尊长时所穿的礼服。除此以外,比丘尼(出家的男性为比丘,出家的女性则曰比丘尼)另有“僧祗支”及“厥修罗”两种衣服,合称“比丘尼五衣”:僧祗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里面,覆裹左肩与两腋;厥修罗指的就是裙子。
缝制袈裟时,要先把布料剪裁成小方块,然后缝合在一起。如果衣料细薄,也可以把多层布料叠在一起缝制。穿着袈裟时,通常将衣之两端由左肩披至右胁下,将环挂在扣或钩上固定,称为“搭衣”。坐禅时可覆搭两肩,称为“通肩相”“福田相”;礼佛时要露出右肩,称为“偏袒右肩”。袈裟乃出家人的随身之物,当比丘临入灭时,常将三衣与钵盂传与门人,作为传法的信物,这也是“衣钵传人”一词的本义。
除了上述三衣之外,还有“金襴袈裟”(金缕衣)和“缦衣”之说。金襴袈裟是名贵的袈裟,它是用金缕织成的大衣。关于它的来源,一说是佛的姨母献给佛的袈裟;又说佛用天人福盖献给的8.4万根金缕织成的。缦衣是用大块整幅布料制成的袈裟,是出家还未受戒的“沙弥”(小和尚)和受过“在家戒”的男女居士穿的。沙弥因为初入佛门,不谙如何裁制福田衣;居士因为没有受过“大戒”,所以不能享用福田衣。
另外,由于我国气候与印度不同,寒冷条件下不可能只穿三衣,因此,我国僧人在穿着袈裟时,里面往往另穿由俗世服装稍加改制而成的常服。
坏色的方法
佛教规定,袈裟的颜色不能用“五正色”(纯色)——青、黄、赤、白、黑;也不能用“五间色”——绯、红、紫、绿、碧;只能用3种“坏色”——青色(铜青色)、黑色(或作泥色、皂色)和木兰色(赤中带黑色,或作茜色、赤色、不均色)。这3种颜色是袈裟的如法(契合法理)之色。
所谓坏色,意为“颜色不正,不美而浊”,引申为“不正色”。关于为什么要用坏色,也有多种说法。诸如僧俗有别(印度当地人着白色衣)、去除色彩贪恋、防止移作他用、止息盗贼夺衣等等。
至于如何坏色,一种说法是青、黑、木兰皆属坏色,比丘着其中任何一色都算是如法、如律;另一种说法是,必须把青、黑、木兰3种颜色混在一起染,才算是坏色。
在坏色的方式上,除了混染之外,还有“点净”之说。所谓点净,就是在新衣上点上一块有别于本色的色渍。“点”有弄成小脏污、稍作涂抹之义,“净”则有离弃过失与是非而为清净之义。戒律中规定,比丘的衣服有青、黑、木兰3种颜色仍非旧色,必须以本色之外的另两种颜色点净之后,才算得上是坏色。即如果是青色衣,须以黑色与木兰色点净;如果是木兰色衣,须以青色与黑色点净。中国僧众在受用新袈裟时,往往以少部分旧衣缝贴在新袈裟上,或者用墨汁在新衣上点上几个墨点,就算是点净了。
不管是坏色还是点净,其主旨是毁其形好,僧俗有别。正如《梵纲经》所云:无论在何国土,比丘服饰必须与其国人俗服有别。而从形制和色彩上最能体现袈裟坏色理念的莫过于“粪扫衣”了。
粪扫衣是梵文意译,略称“粪扫”,又译作“衲衣”或“百衲衣”。“衲”意为补缀,“百衲”则言补缀极多。因此,所谓粪扫衣就是捡拾扔在粪土尘埃之中的破衣、经过洗涤做成的袈裟。有关粪扫衣衣料的来源,《十诵律》列有4种:包裹完死者扔在墓地的“冢间衣”;包裹完死者再施舍给僧众的“出来衣”;扔在空地上没人要的“无主衣”;扔到垃圾堆里的“土衣”。
按佛典解释,粪扫衣可以让人远离尘世贪恋,专事佛法修行。实际上佛教在中国盛行之后,僧侣之服多已精致,只是沿袭旧名而已。但百衲衣的做法却被中国民众借用而来:从左邻右舍索取多块布头,做成小儿衣服,也称百衲衣,其意是借助群体的庇护,以祈小儿长命百岁。
颜色的变通
佛教传入中国后,袈裟的颜色多有变化。汉魏时僧人着赤色衣,此后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等。史载唐时武则天因为僧人重译《大云经》有功,赐他们紫袈裟,开启了帝王赐紫的先河。自五代至宋代,帝王赐紫的范围越来越宽,蒙赐的僧人也越来越多。一时之间,僧人穿紫色衣、绯色衣蔚为风尚。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也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3个类别,朱元璋曾诏定袈裟的颜色:“禅僧,茶褐常服,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绦,浅红色袈裟;僧官皆如之。唯僧录司官袈裟皆绿纹,饰以金。”
延至今天,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我国藏传佛教各教派在袈裟的颜色上又不尽相同。如宁玛派僧人因穿红色的袈裟、戴红色的僧帽,以红色区别于他派,俗称“红教”。萨迦派因为寺庙围墙上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俗称“花教”。花教僧人袈裟的颜色与宁玛派相同。噶举派僧人出家受沙弥戒、比丘戒的,也穿红色衣裙;在家受居士戒的穿镶红、绿边的白色僧裙和袈裟。格鲁派僧人一般穿暗红色袈裟,修持突出的可穿黄色袈裟,头戴黄色的桃状帽和莲状帽,所以格鲁派又称“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