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所著《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医药学家的医疗条件及医术也即如此。
清代之前,手持串铃、游乡串户的民间铃医(即走方医)被贬为“江湖郎中”,难登高雅圣殿。但是,在这些铃医、走方医中,也不乏有医术超群、屡起沉疴的高明郎中。因此,一部昂扬民间走方医的恢弘医著横空出世,让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另册”的民间游医登上了大雅之堂,遂将此书命名为《串雅》。这位挑战世俗偏见的医药学家即是继李时珍之后的本草大医赵学敏。
赵学敏(1719~1805),字恕轩,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少年业儒。他博闻强记,早年即焚膏继晷研读医籍与本革,绰号“书癖”。他还特制一盏小油灯,置于帏帐中照明读书,日久天长,灯烟熏黑了翠帐,双目也几近失明,依然无怨无悔。
赵学敏与其弟赵学楷,在家中开辟一“养素园”,培植各种药材,以供实验研究;另设一“利济堂”以诊疗疾病,常获桴鼓之效。他在民间走方医赵柏云口授经验的基础上,又将自己多年收集的资料分门别类编纂整理,于1759年完成了医著《串雅》。
《串雅》分为《串雅内编》与《串雅外编》,共8卷。书中记录了走方医常用的内治、外治、杂治、顶药、串药、禁药、奇药、针法、灸法、贴法、熏法、洗法、吸法及取虫法等***手段,阐述了走方医的***方法是“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有“验、便、贱”的特点;论述了有关药物伪品、法制、食品、杂品等学科,揭示了走方医所用的简便***方法和药物炮制及做伪的内幕。这些资料的公开,揭晓了走方医的千古之秘,不仅为研究走方医提供了第一手文献,也为中医药学科增添了许多新的***方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民间走方医的专著。
1765年,赵学敏在所著医书《利济十二种》的基础上,撰成《本草纲目》的续篇——《本草纲目拾遗》,共10卷,按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谷、蔬、器用、禽、兽、鳞、介、虫分类,辑录药物921种,其中716种补充了《本草纲目》中未收录的民间草药,并对《本草纲目》所叙述的草药形态和主治未尽详达之处加以补救,纠正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讹误。本书附录了方剂以及此前的医学成就,成为继《本草纲目》之后,对医药学的再一次大总结的专著。
《本草纲目拾遗》收入了大量民间医药学的经验和方剂,如五倍子研末涂肚脐治盗汗,吴茱萸贴足心治咽舌生疮等。首次提出了一种命名为“顿呛”的疾病,症状为:“从小腹下逆上而咳,连咳嗽数十声,小住又作,甚或咳发必呕,牵掣两胁,涕泪皆出,连月不愈者。”治法当“用鸬鹚涎滚水冲服,下咽即止”。顿呛又名时行顿呛、时气嗽、时行嗽、天哮呛、顿咳,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起病初期,先有表寒或卫分证,以后则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了还常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如不及时***,病程可拖延3~4月之久,故西医称为“百日咳”。
赵学敏慎重收集民间单方、验方。例如:生长在阴湿山石问的“翠羽草”,具有清热解毒、消瘀止血的作用。赵学敏根据民问应用的经验,将用于解火毒的“翠羽草”捣汁涂于患处,一夕立消,见于疗效后才将此草载入《本草纲目拾遗》中。
赵学敏前往奉化,发现“六月霜”具有解暑毒的作用,他就“以百钱买得六月霜一束”,进行临床试验。在一次时***病流行中,他“取一茎带子者,煎服之”,取得了显著效果。
“鸦肌子”具有杀虫解毒作用,可***痢疾。赵学敏经多次临床观察,认为由鸦胆子组成的至圣丹,***痢疾卓效,遂录下“治冷痢久泻,百方无验者,一服即愈”一则,收入此书中。
“千里光”具有抗菌作用,能***各种急性炎症性疾病,民间认为它是清热解毒的良药,故有“有人识得千里光,全家一世不生疮”之谚。赵学敏根据民间用药的经验,称它为外科圣药而载入《本草纲目拾遗》。可见,赵学敏收载的药物和医方,多属经实践检验且疗效可靠者。
“百病皆因痰作祟”,而顽痰难祛。笔者临床应用赵学敏的顶法治痰颇有所得。药上行者日顶,故顶药多吐。由此町见,顶药实为涌吐之剂,而涌吐法是根据《内经》所云“在上者涌之”,“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则制定的。顶法是运用具有涌吐作用的门矾、石绿、食盐、皂角等药物,促使咽喉、胸隔以及胃内的有害物质涌吐外出,缓解危急病情,用于痰病***,多取效峻捷。其中倒顽痰法可治痰结胸中,不能吐出和气寒胸膛等,“方用牛肉五斤,水二斗,煎汤饮之,至不可食而止,以鹅翎探吐,必吐至黄色顽痰而止。若不吐出,再饮之,必以吐尽为度,订订病顿失”。后以陈皮、茯苓、甘草、白术汤,徐徐饮之,平复如故。
消食化积“焦兰仙” 晓轩
“焦三仙”是由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三味中药传统组合的称谓。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然而生活中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腻、忧思过度、偏食偏嗜、饥饱不均等都可能伤及脾胃,造成脾胃不舒。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才能够使饮食得以消化,被肌体吸收与利用。
神曲为鲜辣蓼、鲜青蒿、鲜苍耳秧、苦杏仁、赤小豆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一种曲剂,又称六神曲。其主要成分为酵母菌,还含有挥发油、苷类、脂肪油和维生素B等,性温,味甘辛,入脾、胃经,具有健脾和胃、消食调中的功效,适用于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呕吐泻痢、小儿腹大坚积等症,尤其对食用面食造成的积滞有很好的消化作用。
山楂又名红果,为蔷薇科植物山楂的果实,性温,味酸、甘,入脾、胃、肝经,含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糖类、胡萝卜紊、山楂酸、酒石酸、柠檬酸、黄酮类、槲皮黄苷、金丝桃苷、钙、磷、铁、烟酸及多种维生素等成分,具有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的功效,常用于***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等症,尤其擅长消除肉食的积滞。
麦芽为发芽的大麦颖果,性微温,味甘,含有淀粉酶、转化糖酶、维生素B、磷脂、糊精、麦芽糖、葡萄糖等成分,能消食、和中、下气,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
三味药同用能明显增强消化功能;把这三味药炒焦联用,其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倍增。特别是脾胃虚弱的老年人,用焦三仙煎汤内服,可获得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