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简述了“社会主义平等观”提出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进而简析了“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内涵;最后,初探了当前践行“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平等观;平等;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提出背景
(一)理论背景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理论就已诞生,主要包含的内容是:关于消灭阶级、人人平等;关于实习普选制、关于按劳分配、关于消灭三大差别、关于教育促进平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关于社会主义平等和共产主义平等的差别等。今天,这些依然是科学理论的核心研究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理论是社会主义平等理论的理论基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指导,同时借鉴国际上其他平等理论,形成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的平等理论体系。
(二)现实背景
我国现在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发展不均衡,这些形成了收入分配的差别,导致社会出现贫富分化。新中国成立,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封建意识、资产阶级意识依旧在我国社会存在,加上国际社会中的负面影响,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平等需要经历漫长和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制度使得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得以确立。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它是社会主义平等实现的物质保障。再者,完善的法律为社会主义平等的实现创造好的环境。这些对于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至关重要。
当下,平等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重要部分,它也是中国***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引领和行动方向。中国***倡导的平等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平等的思想和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并且与时俱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平等不是抽象的,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体现。
基于以上深厚的理论背景和炙热的现实背景,社会主义平等观是必要的研究课题。
二、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内涵
(一)“平等”与“公平”
1.“平等”与“公平”的内涵
对于“平等”的内涵概括有很多:《辞海》中的解释:“平等是人们在社会上处于同等地位,在***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权利。”亚里士多德在《***治学》中的解释:“所谓平等有两类,一类为其数相等,另一类为比值相等。‘数量相等’的意义是你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数目上与容量上与他人所得者相等;‘比值相等’的意义是根据各人的真实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引用)前者定性的概括了平等的内涵,后者则定量的解释了平等。《辞海》中的“同等”二字,从量上来说就是“数量相等”。
中国古代《管子・形势解》有提到“公平”――“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大小莫不载”,而西方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也有对公平的注解――“纠正法律普遍性所带来的缺点,正是公平的本性”,“公平”在词典中的涵义:《现代汉语词典》――“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布莱克法律词典》――“公平是指法律的合理、正当适用。在法学上是指对有关赋予当事人权益的法律事件或争议所作的处理具有持久性。”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对“公平”的共同注解是态度与规则的同一性及态度与规则所运用的对象的无特殊性,属于法律和道德层面。
2.“平等”与“公平”的联系与区别
从上述“平等”与“公平”两个词的内涵看,二者均强调了同等性。但是,从范围来讲,“平等”广于“公平”,“平等”比“公平”更为抽象。“平等”是人类的理想境界,人们不断地寻求和接近、直至达到“平等”的状态。“公平”则是在我们寻求平等的过程中以“平等”为准则处理每一件事情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平”的行为才会接近“平等”的结果,“平等”这个目标是“公平”寻求的结果。比如说,原始社会的公平是以氏族部落的原始平等为前提,而奴隶社会的公平则是以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不平等为标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平是以形式平等为标识,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则是以形式平等与内容平等的统一为标识。
首先,平等更多地关注人的尊严以及经济、***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权利。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指出不平等源于分工和私有制,当然私有制在其根本上就是分工的产物,因此只有消灭阶级和旧式分工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公平则关注利益分配的认可度,即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不同主体对于规则的尊重和维护。其次,平等是一种不分历史阶段、人类理想境界的最高追求目标。而公平则是具有阶段性、历史性的特征。例如:“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以及1789年的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平等可以是历史进程中若干次公平所要达到的目标,平等需要无数次公平得以实现,公平以平等为自身的准则。马克思曾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亦有反诘:“难道资产者不是断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吗?”最后,从概念的特质来看,公平只是一个用于日常评判的工具性概念,强调的是衡量尺度的同一,杜绝双重标准,而平等则是内蕴道德理念于其中。因此,公平是对具体条件下的平等的确认,而平等则是理想境界中的公平。
(二)社主义平等观
1.主要内容:
(1)我国社会主义平等目标,是全国每个公民都应当有平等的***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享有任何特权。最终目的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人平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必然存在着差别,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治、文化各方面还会存在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一定要把现实中存在的不平等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有条件消除的不平等要积极加以消除。(2)社会主义平等的内容包括,公民在***治、经济、社会诸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治上,坚持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经济上,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公有制内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原则;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必须加以保障;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方面,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充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3)实现平等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民主和自由是保障***治平等的手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保障制度和适当分散资本所有权是实现经济平等的基本方法;全民免费教育和职位全面开放是实现社会平等的主要途径。(4)正确处理平等和效率的关系。平等和效率之间既存在一致的方面,又存在交替关系,经验表明,兼顾平等和效率,平等和效率兼得;一味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平等和效率可能受损。兼顾平等和效率是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的标志是社会和谐且持续稳定发展。
2.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特点
(1)社会主义平等观是在批判、借鉴人类历史上诸多平等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从传统资产阶级平等观到空想社会主义平等观,从古代中国儒家、墨家、道家和佛教的平等观到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平等观,无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自由、平等、博爱”,其合理的思想观念都成为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理论借鉴。(2)社会主义平等观超越资本主义平等观“形式上平等而实质上不平等”的虚伪,实现了形势与实质的统一。(3)社会主义平等观扬弃了空想社会主义对经济平等的追求,走向了既追求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又追求社会生产关系的平等,即效率与公平、权利与义务的两相平衡。(4)社会主义平等观是对以往平等^要么强调机会上的权利平等、要么强调结果上的经济平等的超越,实现了对平等在起点、过程、终点,***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整体观照。
3.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实质
一方面,从内涵结构上看,社会主义平等包括经济、***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如在经济上,主要体现在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体公民共同、平等占有国家法律规定和相关***策允许的生产资料;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在生产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无论合作还是竞争、领导还是接受领导,所有人都享有同等的施展自我才能与获得晋升的机会;在物质财富分配上,所有参与社会生产的个人,都平等享有以劳动及其贡献为尺度来衡量所获收入的权利。在***治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平等享受法律的保护并接受法律的约束,平等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并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每个公民都平等享有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各种参与、监督、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即参***议***的权利,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在文化上,全体公民都平等享有参与文化建设,享受公共文化产品的权利;平等享有接受教育、从事科学研究、进行技术发明的权利;享有平等讨论、提出建议和见解的权利,即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另外,在社会管理上,全体公民都平等享有获得社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权利。在生态上,每个公民都平等享有生态资源、履行环保义务,无论是代内还是代际,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从意义关联上看,社会主义平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互为条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平等“做大蛋糕”,奠定平等物质基础;而社会主义平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把握航向,进行事后调节;后者有利于平等理念的发展,前者有利于消除消极差异。社会主义平等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互为前提,即权利平等既是民主的前提,又是法制的原则,而民主与法制为社会主义平等提供***治与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平等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关系密切,平等是发展物质文明的内在动力,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是推进制度文明的题中之义,而三大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反过来为社会主义平等的升华提供支点。
三、当前践行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意义
当前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平等观,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同时贯彻执行***的十中强调的“人民主体地位,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理念。
一是***治领域,平等体现在宪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平等。这是因为,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全体公民在同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处于同等的地位,这就是说,全体公民都有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公共的土地、公共的工厂等进行劳动的同等的权利。”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奠定了价值基础与合法性根据。
二是经济领域,平等体现在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和形式平等。也就是说,现阶段,我们依然承认天然特权,充分调动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允许资本、技术、管理等参与分配。当然,目前我国应该加大劳动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积极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实现富裕。
三是社会领域,平等体现在再分配中的补偿原则,加大社会保障力度,逐步实习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在再分配领域,我们必须通过完善社会保障等手段,给予处境较弱者以更多关注。要处理好平等和效率的关系,既能促使人们勤奋敬业,又能通过社会保障,给予处境较弱的人以基本、体面的生活,以保障起点平等与社会和谐。
总之,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我们必须同时解决好发展生产力和防止两极分化,必须处理好平等和自由、平等和效率、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的关系,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银传,董朝霞,王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1.12.
[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赞(1977C),大学本科学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稳定工作协调服务中心书记兼离退中心主任,辽宁东港人,中共***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简论“社会主义平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