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明心见性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
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
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
知之须会无心诀,不然不满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摘自《西游记》佛家无心诀
佛家在学术界也称释家,“释”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含义是觉悟了“道”的智慧的人。佛家着重于人的心灵活动,探索和开发人脑的潜力,从而去认识和运用“空”的物质存在和物质运动。“空”与道家的“无”虽在名词上各异,但在其内涵上是相通的,内容都是指“气”的物质。佛家小乘“定能生慧”,是通过“禅定习修”,产生高于常人的智慧。智慧一般是指对“形而上”物质的知识。在佛家小乘阶段,仅仅是以个人修炼为目的。发展到大乘阶段,可以利他人。佛家是出世学,在其许多《经》里已经说的很明显。如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染红尘事”等。
明心见性:“性”是一切修炼的终极目标,佛曰“不二法门”,道曰“得一而清”,儒曰“以一贯之,以一贯万,以万归一”。从《坛经》的论述来看“自识本心,自见本性,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可以于自心中万法皆见,万法皆通。所谓:“自性自度,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是“道”由心悟,但是“心”是永不停息的,是运化和易变的。所以不能“拘于一切法”,要“无有执着”,不能让人“迷人着法相”。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会向灵山塔下修”。已经指出了方向,但是“心”为七情六欲生发之源,禅宗的直指人心即“佛”,又云:“心佛从来皆要物”,心之要物谓人之本性。禅宗用生活禅和禅定的方法,来“收定住欲心,复其本心,使其本性元明”。一直到“非心非佛”,生活禅在禅宗修炼中,占有很高的地位。现在人认为:修行就是禅坐,对一味只知坐禅,六祖慧能有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道由心悟,岂在坐也”。慧能讲的这种道心禅境,正是指平时生活中,待人应物,禅亦在心中。不要认为除非禅定,才能断绝烦恼,生其菩提心,才能“心无圭碍,远离颠倒梦想”。正如禅宗生活禅一则公案:六祖慧能思当弘法,遂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二僧顿悟,众僧骇然。
据传说武则天从六祖那里得到了达摩的传法信物木棉袈裟,准备赐给懂佛法的高僧大德,于是心生一计曰:“出家人四大皆空,汝等众僧修佛可有欲心否? ”僧曰: “ 吾等一心念佛,欲心安来。”这时一老僧进曰: “ 臣僧有欲心,欲心者人皆有之,陛下也有欲心。臣僧欲心是欲佛,陛下欲心是欲***。”于是拿传法信物而去。其实佛法本身是在转识成智,是在心性上下功夫。正如所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昔禅宗初祖达摩来东土传法,在中岳嵩山,面壁九年影像入石(面壁石),始传大乘禅宗佛法,上承“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下传禅宗一花结五果”。至六祖慧能大开禅宗之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机锋棒喝,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上所云,是在讲说禅宗真谛,心学要旨;禅宗者,“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坛经·坐禅第五》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着也,若者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只有“无妄念”才能杜绝妄心,才能使心性不流荡放逸。“无妄念”即“无放心”,即能“锁定心猿意马,紧缚牢栓莫外寻”。收束放逸之心,把握内心之禅定,保持自性之清明。所谓:“万法皆由心生,行须皆由灭掉心识”。 “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可见重阳祖师的心死神活之论,和禅宗心法本为一理。《坛经》又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综上所述,可见:明心见性,非明不能见也。
作者简介
孙燕玮先生,道号:混元内劲,道家隐仙派龙虎门丹道武功第四代掌门人,哈市唯象气功研究所所长。经过二十多年的推广,隐仙派龙虎门丹道武功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很大的影响。它是养生技击爱好者学练的不二法门,是千金难买的法宝。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儒释道三家修心要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