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写文章讲究一个发人深思、坚强有力的结尾,并形象地称之为“豹尾”。教师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成功的结课,对教学内容起整理概括、提炼升华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或归纳总结、提炼升华;或设置悬念、引发思考;或讨论比较、加深理解;或布置习题、练习巩固。通过精心准备的结课设计和发人深思的结课语言,让学生觉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课堂虽终,意趣不尽”,突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课堂教学进入启思激情的意境。
【关键词】结课艺术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中***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四溟诗话》中写道:“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而结尾要有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语文课堂教学如同写作,固然要重视课堂的导入,但也要重视教学的结课艺术。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无论是哪种结课方式,都应该能创设出余音绕梁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结束课堂教学,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期待下一节课。在此,我联系平时教学过程的一些真实体验,来谈谈课堂教学的几种结课方法。
一、归纳总结提炼升华
归纳总结式结课是教学艺术中的常用结课方法。它要求用精确简练的语言,将课堂内容提纲挈领地表现出来,给学生以整体、系统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例如,我在教《鼎湖山听泉》时,总结课文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短短40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表达了泉声给自己的启示,有的表达了对美的追求,有的谈了对散文形散神不散特点的进一步认识,等等。而后,我再总结“不仅是这涌流的清泉,变幻的泉声,同学们那丰富的想象力、惊人的感悟力及那美好纯洁的心灵,同样也在老师心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次旅行真令人难忘……”这样结课既让学生自己对课文的内容、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做了整理和归纳,体现了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
二、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所以,教师在教授两课时的内容结课时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效果会比较好,给学生留下一个“且听下回分解”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有了学习期待就有了学习动力。
如教学《故乡》的第一课时,结课可这样设计:“同学们,在小学时,我们学过《少年闰土》,文中闰土和‘我’是难舍难分的好朋友,而到了这篇文章中却变成了另外一种关系,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变化呢?请课后联系写作背景,找找答案。” 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学生下节课的听课兴致给调动了起来。
三、讨论比较加深理解
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收束课堂教学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和语言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在《飞红滴翠记黄山》的第一课时教学的结尾,将这篇文章与《鼎湖山听泉》和《林中小溪》进行比较,看看在选材和组织材料上有什么不同,进而概括出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与一般游记散文的区别,并得出解说词的特点:①语言口语化,使人一听就懂;②对景物做全面的反映;③可以自由变换角度来表现。由此,还顺利地过渡到下节课的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分析上。
四、布置习题,练习巩固
课堂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学生掌握得如何,教师心中往往是没底的,这时需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检测手段来调查实情。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抓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课堂上直接反馈学习效果,强化和巩固所学内容,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比如我教完一篇文言文,总要就文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现象(诸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进行抽查,可以利用PPT当堂反馈学习情况。同时也可采取合作小组竞赛的方式,或者是合作学习小组的互问、互疑、互答,事实证明,必要的测验是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能力的。
结课是一门艺术,它不是一成不变,一个模式到底的。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和教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灵活地选择,因文而变、因人而变、因时而变,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课堂虽终,意趣不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李如密.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之教学论[M]. 河北教育出版社,
[2]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 山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