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0—2012年4—9月在山西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管头林场对灰椋鸟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当地灰椋鸟为繁殖鸟,首见日期为4月11日,终见日期为9月24日。繁殖期5—7月,最早5月上旬开始筑巢,5月中旬产卵,最晚7月上旬筑巢,中旬产卵,窝卵数4~7枚,孵化期13~14 d,孵化率89.1%。雏鸟晚成性,巢内育雏15~16 d。食物以昆虫为主。
关键词 灰椋鸟;繁殖习性;管头林场;山西省
中***分类号 Q959.7+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64-02
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为食虫益鸟,在吕梁山管头地区为繁殖鸟。由于该鸟在当地经常5~10只成小群活动,对当地的农林生产极为有益,为了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鸟类资源,于2010—2012年4—9月在山西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管头林场对该鸟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山西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管头林场位于吕梁山脉南端,地处东经110°09′,北纬36°02′,地势北高南低,地貌为中起伏侵蚀中山和中起伏黄土覆盖中山。林分以乔木(油松、辽东栎、白桦、白皮松、刺槐)、灌木(沙棘、黄刺玫、忍冬、绣线菊等)为主。林区内年均温、无霜期、年均降水量、植被覆盖度分别为8~10 ℃、150~220 d、550 mm、44.5%[1-4]。
1.2 试验方法
1.2.1 迁徙动态。根据灰椋鸟在当地的活动和分布状况,在2010—2012年,选定避风向阳的低山疏林地带(海拔1 400~1 500 m)云台山、地势平坦的苗圃地带(海拔1 300~1 400 m)下闫庄、食源和水源较为充足的河流湿地环境水泉沟和农田环境五道庙(海拔1 200~1 300 m),设置长、宽均为200 m的样带,每年4、9月隔日8:00—10:00,定位观察最早迁来和最晚迁离的个体,以确定在当地的居留期限[1-4]。
1.2.2 繁殖习性。在上述地区搜集灰椋鸟的繁殖巢,借助高倍望远镜定时观察其繁殖行为。
1.2.3 种群数量统计。在上述3个地区分别选择样线(规格为4 km×100 m),于每天8:00—10:00按照1 h行程2 km、左右视距各50 m的速度,统计3条样线内该鸟的数量。3年内共调查36 km [1-4]。
2 结果与分析
2.1 迁徙动态
由表1可知,灰椋鸟在本区最早迁来日期为4月11日,最晚迁离日期为9月24日,居留日期149~164 d,居留相差9~15 d;间隔期201~216 d,间隔相差6~15 d。首见日期、终见日期年间分别相差8~12、2~5 d,迁徙时间和区居留时间相对稳定。
2.2 种群数量
由表2可知,灰椋鸟在本区的河流湿地和农田环境种群数量较大,与本区的水源和食源充足有密切关系,因为这一带地处湿地和农田,软体动物和昆虫相对较多。
2.3 繁殖
灰椋鸟繁殖期为5—7月,雌雄鸟共同承担繁育后代的任务。本区最早见该鸟营巢于5月6日,最晚为7月10日,营巢期前的4~6 d内,见雌雄鸟成对活动,选择巢区。
2.3.1 营巢。据3年的观察发现灰椋鸟繁殖巢10个,营巢于杨树、榆树、柳树的树洞中和苗圃地的茅屋檐内。雌雄鸟交替衔材营巢,巢呈碗状,巢材以枯草茎、叶、根组成,内垫以羽毛和细草叶等,营巢期5~6 d。由表3可知,本区该鸟繁殖营巢多筑于树洞中,巢距地面平均高5.8 m,洞口平均直径91.5 mm,洞底平均直径93.4 mm,洞深109.25 mm,该鸟繁殖喜欢在低山疏林地带植被相对较为丰富、且人为干扰较少的环境。
2.3.2 产卵和孵化。营巢完毕后的第2天开始产卵,日产1枚,窝卵数4~6枚,卵长椭圆形,浅绿色。测量25枚卵,平均重6.6(6.4~6.8)g,长径26.8(26.0~27.3)mm,短径19.2(18.9~19.5)mm,孵卵期13~14 d。主要由雌鸟孵卵,雄鸟担任警戒任务[5-6]。3年观察10窝46枚卵,孵出雏鸟41只,成活39只,无受精卵5只,孵化率为89.1%。成活率95.1%。
雏鸟晚成性,雏鸟出壳的当天,雌鸟终日坐巢抱雏,之后由雌雄鸟共同喂育雏鸟,巢内育雏15~16 d后雏鸟离巢。
2.3.3 食性分析。通过野外观察和对6只灰椋鸟成鸟(42)进行扎颈法解剖其食性,鉴定食物组成,灰椋鸟主要以昆虫为食,占食物总量的87.5%。主要包括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的成、幼虫,植物种子和果实成分占极少部分,占食物总量的12.5%,具体成分见表4。
3 讨论
虽然灰椋鸟在我国较为常见,种群数量丰富,但其在本区的繁殖成功率相对较低,其原因大多由于人为干扰导致幼雏进食不足而死亡。另外,本区灰椋鸟的窝卵数偏少,繁殖力较低。由于灰椋鸟嗜吃昆虫,在抑制害虫发生、保护植物方面具有很大意义,应注意保护。
4 参考文献
[1] 吴丽荣.山西芦芽山保护区楔尾伯劳的生态习性研究[J].野生动物,2012,33(2):71-73.
[2] 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下卷,雀形目[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9-151.
[3] 王拴柱.金翅雀繁殖习性调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12-313.
[4] 王建萍.山西芦芽山保护区黑枕黄鹂繁殖习性[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307-308.
[5] 李惠英.冠纹柳莺的繁殖习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4):322,336.
[6] 王建萍.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星鸦的繁殖生态[J].野生动物,2010,31(5):259-261,29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灰椋鸟的繁殖习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