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七年,艾森豪威尔连任总统,猫王的地位如日中天,列侬刚买了吉他,伯格曼开始拍第七封印。而杰克・凯鲁亚克,这个有拗口法国姓氏的年轻人,出版了他的第二部小说《在路上》。
似乎无论怎样形容它的社会影响及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都不过分,与小说本身一同成为传奇的还有凯鲁亚克与尼尔・卡萨迪的友谊和他的写作方式。整整二十天他面对的只有打字机、痢疾、大麻与吗啡。三十米毫不间断、缺乏标点与分段的打字纸最终缺失了结尾,凯鲁亚克说被垮掉派朋友卢辛・卡尔的狗吃了。这部手稿的写作过程或许更能反映垮掉派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一切行为起源于内心深处的冲动,一切行为都斗志昂扬又缺乏传统上做一件大事必须的循规蹈矩的严肃性,并且,一切行为都伴随着大麻。
萨尔也是抽着大麻上路的。有时和迪安一起,有时孤身一人。“在旅途某处,我知道会碰到姑娘,也伴随着幻想,会发生一切的一切;可在途中,我准会大有所获。”一座座城市,一个个姑娘,一次又一次的旅行,全部如走马灯般在萨尔与凯鲁亚克的叙述中飞快地闪过。它缺乏任何鲜明戏剧化的情节,只有持续而混乱的片段,喋喋不休地诉说着搭顺风车、打零工、***、纸醉金迷、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间高耸的山脉与广阔的平原,甚至是爱。
爱,或许还有坚定的信念――这是垮掉派的根本,也正是他们没有垮掉的明证。在路上的本意并非为了逃避,而是为了寻找。在大麻烟雾里发生的不是颓废与堕落,而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对于信念的渴望和追求。这也是萨尔与迪安,或说凯鲁亚克和他的朋友们这群型人格症患者没有成为罪犯而是成为作家与一种生活方式的***者的根本。他们决定上路时抛弃了所有苍白安稳看似坚不可摧的传统价值观,从那一刻起所有平原峡谷江河沙漠山脉与城镇都为他们而存在,从那一刻起他们头上只有天空。舆论和陈规在此作废,因为人生中最大责任并不是为了当一架稳定运转的机器上可以随时被替换的部件,而是自主地决定如何度过这转瞬即逝的几十年并为之奋斗不息。无论好坏,萨尔与迪安的生活是自由的,正如凯鲁亚克的墓碑上的铭文,“这个人没有荒度一生”。
作者简介: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原名让・路易・凯鲁亚克,生于马萨诸塞州一个印刷商家庭,是来自魁北克的法国移民的后裔。他是家中的幼子,少年时家资殷实,后因印刷厂毁于洪水,他依靠杰出的橄榄球才华申请到奖学金才得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并结识了艾伦・金斯堡、卡尔・所罗门和威廉・巴特勒等人。
从大学肄业后他频繁更换工作,并在二战时加入了美国海***。然而他无法忍受部队的纪律并选择退役。1946年,尼尔・卡萨迪到了纽约,与凯鲁亚克一拍即合,他们开始了长久的旅行并直接促成了《在路上》的诞生。这本书的出版让凯鲁亚克一夜成名,此后他又写了《达摩流浪者》等小说,被媒体封为“垮掉派之王”。然而他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态度使名声成为他的负累,朋友们的安定生活又使他格外孤独,他长期酗酒,最终健康受损,在47岁时去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在路上》(《on the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