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是一首情感丰富、内涵深刻且具有浓郁抒彩的艺术歌曲,作曲家不仅汲取和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而且充分突出了美的品格和民族特点。对《祖国,慈祥的母亲》的演唱研究,为声乐学习和表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陆在易 《祖国,慈祥的母亲》 演唱分析 情感体验
陆在易,又名梓钧,当代著名作曲家之一,国家一级作曲,被誉为“音乐诗人”。1943年,出生于浙江余姚。1955年,先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初中、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于贺绿汀。1967年,毕业留校执教。1972年,任职于上海京剧院。1981年,任职于上海乐团,先后担任作曲、团长、艺术指导,《上海歌声》主编等职务。1993年,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1997年,任上海歌剧院艺术指导,并被评选为全国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
代表作品:合唱《雨后彩虹》、《蓝天·太阳与追求——为女声合唱队与乐队而作》;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彩云与鲜花》、《桥》、《家》、《盼》、《我爱这土地》;音乐抒情诗《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大型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交响音画《睡莲》;交响小品《南国抒怀》、《夜林酣舞》;《陆在易音乐作品选》、《陆在易艺术歌曲选》、《陆在易合唱作品选》等。
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创作于1981年。在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上,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张建一演唱后广为流传,被各音乐院校选入声乐教材,并成为音乐会上许多男高音歌唱家的保留曲目之一。全曲歌词感情朴实无华,将祖国比作母亲,充分表达对祖国无比热爱的一片深情。围绕这一主题,作曲家以小调式特有的柔和色彩,将舒展悠长的歌唱旋律与伴奏中连绵不断的三连音织体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同时,音乐在这种舒展与波动的进行中,蕴藏着内在深厚的诚挚感情,深刻地揭示了歌曲的主题思想。
第一乐段18小节,由两大句重复的歌词构成了两个大乐句。第一个大乐句的前半句平稳、深情,从第6小节开始,音乐逐渐上行渐强形成一个小的高潮,使对祖国母亲的爱得到完满的体现;随后音乐逐渐平稳,为第二乐段的高潮做了感情上、音乐上的铺垫。这两个乐句的音乐气质悠长舒缓,音乐色彩柔和。在第一乐段结束时的延长中音,钢琴伴奏采用了双手半音上、下行向两端扩展的手法,将音乐推向高潮。紧接第二乐段点出了歌曲的主题: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此时,音乐色彩明朗,第一乐段含蓄的感情得以充分地爆发,表达了在抒发对祖国的赤子之心的同时,更有一种赞美的激情。尾声中衬词“啦……”的运用,使旋律再现了第一乐段的主题动机,委婉流动。最后的结束长音,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演唱此曲,首先要把握歌曲的抒情气质,在运用气息时应注意稳而不僵,自如地流动,使声音在旋律的起伏变化中始终保持连贯统一的共鸣位置。演唱者应感情充沛,声情并茂。另外,要注意气口的安排,如“谁不爱自己的母亲”是一整句,最好能一口气唱下来,后面的乐句亦是如此。如果在中间换气,势必破坏音乐的连贯,实际上也影响了感情的抒发。如果一口气难以完成,可考虑在“谁不爱”之后换气,但第二句“用那滚烫的赤子心灵”绝不能在中间换气,第二个大乐句也是同样的要求。这首歌的歌词闭口音较多,且归韵均在闭口音上,这给高音的演唱带来一定的难度(如第一乐段的第8小节中“赤”与“美”两个字),演唱时应注意不能挤卡喉咙,应保持正确的发音状态,即稳定气息、放下喉头、牙关适当松开,但仍不失字形。应提醒的是,声音是为表现内容的,在追求声音共鸣位置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吐字的讲究。有的人***发声方便,完全不管字读得是否清楚,这就失去了歌唱的意义。在唱高音“亲爱”二字时,演唱者可利用伴奏休止的间歇,从容地把气吸深,使高音有准备地唱出。此时,腰部力量应加强,敢咬字头,使气息与声带产生有力的对抗,声音准确地到达共鸣位置。同时,演唱者要充满激情,只有将规范的发声与真挚的感情相结合,才能使演唱充满感染力。在唱“长江黄河欢腾着深情”一句时,速度可略快,字与声要连贯统一,切不可一字一顿呆板生硬。尾声是歌曲感情的延续,声音力度可减弱一些,最后的延长音应用半声演唱,以表现出对祖国深情的眷恋。此曲适合于男、女中高音声部中级程度演唱,中音部可用c或#c小调演唱。
参考文献
[1]张冬梅.《祖国,慈祥的母亲》文本解读[J]. 民族音乐.2010.
[2] 李猛.陆在易艺术歌曲演唱研究[D]. 杭州师范大学.2012.
[3] 朱裔文.“传统中有发展,创新中有传承”——《祖国,慈祥的母亲》之简析[J]. 名作欣赏.2011.
[4] 刘方.陆在易艺术歌曲艺术性分析[D]. 中国音乐学院.201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祖国,慈祥的母亲》演唱分析